杜甫为晋代名将杜预的第十三代孙。杜预是京兆杜陵人。杜预少子杜耽为晋凉州刺史,杜耽孙杜逊在东晋初南迁到襄阳,任魏兴太守,他是襄阳杜氏的始祖。

杜逊儿子杜乾光的玄孙为杜叔毗为北周硖州刺史,杜叔毗的儿子杜鱼石在隋时为获嘉(在河南)县令,他的儿子杜依艺为巩县令,他生了杜审言,他是杜甫的爷爷,为唐初的诗人,对杜甫应该有影响,冯至认为杜甫壮年时多少继承了杜审言自大傲慢的性格。杜审言除了生了杜甫的老爹杜闲之外,还生了杜并(684-699,为次子),这个人值得我抄的详细一些,冯至是这样说这个故事的:武后时,杜审言被贬为吉州(江西吉安)司户参军,与同事不和,司马周季重受了司户郭若讷的鼓惑,诬陷审言,把审言关在牢狱里。杜并年十六岁,看见父亲遭受了这样的冤屈,他饭菜都吃不下去,形容憔悴,却尽量压抑着内心的愤恨。一天,周季重在府中宴会,他乘人不备,用短刃猛刺季重,季重受了重伤,杜并当场被人打死。季重受伤不治,临死时,忏悔着说:“我不知道审言有这样的孝子,郭若讷把我害到这种地步!”审言因此得救。

杜并的墓志铭是苏颋写的,祭文则是刘允济。杜甫对这个叔父,是感到自豪的。从杜预数下来,杜甫父系一支有不少是当官的,想想当时中国的确有些家族,他们真的可以累代享福。至于杜甫的母系一支,却有浓重的悲剧成分。他的母亲出于清河崔氏,母亲在杜甫很年幼的时侯就死去了,所以杜甫对母亲并没有怎么提起。幼年时,他曾寄养在洛阳建春门内的二姑母家。这个姑母是好人啊,有一次,姑母的儿子和杜甫都染上时疫,她是两个都要照顾,后来是杜甫活下来,她自己的儿子却死了。杜甫长大后,对姑母是很感恩的。

说到这里,让我们再看看杜甫生母的来历,这个家族的悲剧的确不能不多说几句。冯至扯的很远,我也跟着扯,看看能不能扯清楚。

李世民的第十子是李慎,他被封为纪王,任襄州刺史,是一个不错的贵族,与当时越王李贞齐名,当时人称他们两个为“纪越”。武后执政后,这些李氏就差不多要灭门了。越王李贞就起兵,后来自然失败,李慎就受到牵连下狱,流配岭外,路上就死了。李慎的次子义阳王李宗(多一个“王”字旁)当时也被抓进河南狱。这个义阳王有一个女儿,就嫁给了崔氏。她就是杜甫的外婆,当时她是天天送饭去监狱给老爹吃,据说当时洛阳的很多人都受到了感动。后来,义阳王和他的两个弟弟都在流放地被杀。至于义阳王的两个儿子:李行远和李行芳(这两个是杜甫母亲的舅父)则被流放到西康西昌,六道史用刑时,李行远是成人,应该被杀,但李行芳还是小孩,可以免一死。可他太懂事了,哭着死抱住哥哥不放,据说还求代哥哥死,最后两个人都被杀。

我没有办法算一算那个时候,杜甫的母亲到底多大了,杜甫生在公元712年,即玄宗先天元年,可惜现在不知道杜甫母亲舅父死时是什么时侯,想来她也应该懂事了,至于她自己为什么早死,也不知道原因。

杜甫自己,青年和壮年时生活还可以,虽然功名不行,但过得似乎挺滋润,活得不错,安史之乱后,自然不行,危险的时侯能保命就不错了。有个儿子就是饿死的,自己和家人饿肚子是常有的事情。说到他和李白的交往和认识,有点意思,我再多说几句。算是结尾。

744年的初夏,杜甫在洛阳第一次碰到了比自己大11岁的李白。当时李白求仙访道的热情很高,他就和李白一起渡黄河,到王屋山,然后又跟李白拜访了李白的从祖李彦允。之后碰到高适,据说一起在陈留度过了“一个浪漫而放荡的秋天”。之后,他和李白一起去齐州,然后各干自己的事情。之后李白回兖州(第一个字有误)附近的任城,李白当时的家在那里。后来杜甫也到了兖州,在秋日里重聚,写诗访友加求仙,喝酒聊天与俗人无异。当时,杜甫对于李白的评价并不高,只是把李白与南朝的诗人阴铿相比;李白呢,不知道他怎么评价杜甫,因为他除了在兖州城东的石门与杜甫分手时写过一首送别诗之后,可能是他的朋友太多,早把杜甫忘记了,之后就再也没有提起过杜甫。这次分手,两人缘分已尽,就再也没有见过面。杜甫自己则在日后对于李白的评价也越来越高,可能他懂李白了,所以认为“白也诗无敌”。看来大文豪也会经常看走眼,也需要时间去检验。

本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诗情画意 [ http://www.gushici5.com/blog/ ]
需保留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gushici5.com/blog/20120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