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怀柱
  
  北望河山总断肠,
  
  挥戈空做梦中狂。
  
  可怜泪尽潇潇雨,
  
  老死江南醉几场。
  
  于仁伯评:辛弃疾是咱们济南同乡,二十一岁时在金人占领区济南拉起两千人马,二十二岁投奔山东义军首领耿京。又为耿京谋划大局,“奉表归宋”,并受命南下接洽。返回时,却听说耿京被叛徒张安国谋杀。辛便自率五十骑,直闯入五万人的敌营,生擒张安国,振臂呼,万人一同南渡。他不仅勇武,而且有谋略,他先后上《美芹十论》、《九议》,贡献复国治国方略。他不仅有谋略,还有切实的执行能力。他几次出任地方大员,有灭寇之功和治郡之实效,而且在湖南亲手训练组建一支“飞虎军”,是南宋国防军的一支劲旅。辛虽“慷慨有大略”,是坚定不移的主战派,但平生不得展其长、圆其梦,所以傲世一变至于愤世,为后世留下许多沉郁苍凉之作。
  
  高诗的首句直奔辛弃疾精神高峰,“北望河山总断肠”,承句“挥戈空做梦中狂”。第三句转写诗人泪流尽,化作潇潇雨,仰天怅叹,似在解读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欲说还休、“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无奈和绝望、“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的辛酸、愁苦,于是引出结句“老死江南醉几场”这无语的悲怆。全诗一气贯注,倾泻了诗人对一个读万卷书,“功名必显真儒事”(辛词),以真儒自许的抗金名将的炽热情感。全诗起承转合巧妙,语言平实,运笔凝炼,意境高远,拜的是雕像,咏的却是顽强抗敌的意志和精神。
  
  鹧鸪天铁公祠
  
  □袁训昭
  
  水榭楼台一洞天,
  
  曲廊环抱园中园。
  
  鸳鸯池内莲台露,
  
  仓浪亭边柳染烟。
  
  寻古迹,莫凭栏,碑亭石刻览铁公。铁公当日不忠烈,哪得今朝境如仙?
  
  于仁伯评:这首词以抒情的笔调,跳荡的节奏,抒发了作者对忠烈铁公的敬仰之情。铁公祠是大明湖园中之园,位于明湖北岸西端,是为了纪念铁铉而建的祠堂。铁铉(1366-1402),明河南邓州人,曾任山东布政使和兵部尚书。他处事明断,办事公允,颇有政绩,明太祖特赐字“鼎石”。公元1400年,明燕王朱棣发动叛变,兵至济南,铁铉固守,屡挫燕师。其后惠帝下落不明,燕王即帝位(是为明成祖)复取济南,铁铉孤军奋战,城破被俘,受酷刑而死,年37岁。铁公的忠烈,赢得生前身后名。
  
  词的上篇,以富于视觉形象的语言,描绘铁公祠“水榭楼台一洞天”。洞天原指道教所称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引申指别有天地的意思。第三四句写铁公祠外部景物:“鸳鸯池内莲台露,仓浪亭边柳染烟”,由此可以看出诗人章法的严密。一组组意象,不是思辨性的抽象思维逻辑,而是用形象思维勾画出铁公祠独特意境。
  
  下篇描写诗人游览时的急切心情,“寻古迹,莫凭栏”,在章法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接着写借助碑亭石刻览赞颂铁公的诗文。“铁公当日不忠烈,哪得今朝境如仙?”如果不是因有当年铁公的忠烈,博得后世的尊重和敬仰,怎么可能在大明湖最佳位置留下这道如仙境般的风景线,供人参观瞻仰呢?这就是该词在深层次上诠释忠烈绐我们的启迪。
  
  (七绝拜辛弃疾雕像:评者于仁伯,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山东诗词学会副会长,《历山诗刊》主编。)

本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诗情画意 [ http://www.gushici5.com/blog/ ]
需保留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gushici5.com/blog/201306/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