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由词学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扬忠先生所著的《辛弃疾》由济南出版社出版发行。《辛弃疾》作为“济南历史文化读本”之一,本着“大家写小书”的基本原则,用通俗平实的语言,书写济南历史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的生平事迹,旨在向广大读者普及济南历史文化,提升济南城市文化形象。刘先生是中国当代词学研究大家,也是辛弃疾研究专家,其《辛弃疾词心探微》一书曾获第二届夏承焘词学奖二等奖。由他来写作为济南历史文化名人之一的辛弃疾的生平传记,可以说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抗金英雄,也是我国文学史上“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更是济南历史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他波澜壮阔的一生的起点,就是从济南开始的。刘扬忠先生发幽探微,落笔在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的一个古老的小村庄———四风匣。作者从这里出发,描绘了壮健如虎的英雄在济南的诞生,以及他以后的大起大落、生死成毁。
  
  该书虽说是一本通俗平易的历史文化读本,但无论从写作风格还是从对辛弃疾的评价来看,都新颖别致,既符合一般传记严谨求实的特点,又具有鲜明的文学特色,真正做到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是作者经过多年研究所凝结而成的文字“新韵”。
  
  首先,从写作风格来看,作者匠心独运,从众多与辛弃疾有关的诗词中,撷取了独具特色、能代表词人当时的具体处境和心境的词句,作为每一章节的题目。这样的核心词句的撷取,既显示了作者对于辛弃疾一生高屋建瓴式的把握,又恰切地概括了辛弃疾在某一阶段的真实处境和心境,比如,在《引言》中,作者撷取了济南府德州诗人田雯所作的《四风匣访辛稼轩旧居》中的两句“风流不可攀,谁结一丘壑?”
  
  作为该章节的题目,可以说是对辛弃疾一生及其家族成员名望与才干的准确评价。作者用“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来概括青年英雄辛弃疾的抗金经历,用“稼轩日向儿童说,带湖买得新风月”来概括辛弃疾落职闲居上饶带湖别墅的十年,都是极为传神、极为妥切的。如果不是对于辛弃疾的词了然于心,如果不是对于词人辛弃疾的一生把握得如此准确,作者是断不能选取如此切合文章立意的词句来的。
  
  其次,该书对于辛弃疾词的评价,也是在综合各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别有新意,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作者认为,辛弃疾“那一首首倾诉英雄情怀和志士心音的长短句歌词,历来被公认为震撼人心的艺术杰作,可是要说清它们打动人心的奥秘何在却不太容易。”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辛弃疾的声音最响亮,最悲壮,最优美,最动人?”作者认为,这首先源于辛弃疾独特的“主体意识”,其中包括“深沉浩茫的民族忧患意识”、“‘舍我其谁’的政治家使命意识”、“尚武任侠的军人意识”、“嫉恶如仇的社会批判意识”、“大胆敏锐的反传统意识”,其次是因为他“对词的艺术世界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大胆的开拓创新。”作者从创作主体和文学本体的传承创新这主客两方面对其诗词进行了综合全面而又公允的评价,令人耳目一新。
  
  最后,在这本书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是作者在写到朱熹和辛弃疾之间的可贵友谊和相互推重与尊崇的关系时,引用了辛弃疾为朱熹所写的祭文中的几句话:“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作者认为:“这段美文,既是歌颂朱熹这个伟人的,又是稼轩这位正直勇敢的知识分子毫不掩饰地自明其志的话语。”尤其可贵的是,作者能从深邃悠远的历史考察中走了出来,为我们指出,这段话“不但感动了宋代正直而有担当的知识分子,也感动和激励了当代知识分子。当代宋史研究和辛弃疾研究的大学问家、北京大学教授邓广铭先生就直到辞世之前都牢记着这段话,吟诵着这段话。”在我看来,这是该书之中最令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一段话,也是最为令人感奋的一段话,刘扬忠先生不但描绘出词人辛弃疾的文人风骨,也为我们描绘出亘古至今那些正直勇敢的知识分子最为传神的精神写照。(宋书强)

本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诗情画意 [ http://www.gushici5.com/blog/ ]
需保留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gushici5.com/blog/201306/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