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和谁“心有灵犀”:十几年前,陈韩星君发愿要写一个“古代诗人歌剧系列”,他没有食言,这些年来,他先后写了苏东坡、韩愈、柳宗元、贾岛、王维,直到今年这部以李商隐为主人公的歌剧《巴山夜雨》,真是大有春蚕到死丝方尽之势。
  
  “古代诗人歌剧系列”是一个精心创作的系列,每一部写得都不一样,无论从艺术观念上,还是风格样式上一部一个变法,例如在写王维的《大漠孤烟》中,韩星君淡化了“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突出了王维与安禄山在人格上的冲突,我把这种写法称为“清空”;而今天这部《巴山夜雨》,则是彻底地把历史背景虚化了,戏中只剩下李(商隐)、温(庭筠)和柳枝、若拙两位道姑,成了一部名副其实的纯艺术作品了。
  
  这部歌剧,除序幕、尾声外,共有五场戏。第一场,李(商隐)、温(庭筠)相遇,互论诗文,引出柳枝;第二场,玉阳山柳枝当道姑;第三场,长安平安里,李、温寻柳枝;第四场,清都观柳枝读李诗;第五场,玉阳山李、温访柳枝不遇。全剧情节并不复杂,人物也很简单(这是很适宜歌剧演出的),但是我们从这出戏中可以品尝出来的感觉却是五味杂陈的。
  
  第五场和尾声是全剧的高潮,不仅人物丰富,而且内容深刻。在这一场和尾声中希望和失望同在,感伤与缠绵齐飞,是全剧的重心和立意所在,也是韩星君写得最精彩的地方。
  
  李商隐、温庭筠、寄奴儿一行兴冲冲地来到玉阳山脚下,寄奴儿正发现有个道观时,忽然传来吹奏葫芦笙和唢呐、敲打锣鼓的乐声,只见若拙观主和几名道姑走出,摆开布醮阵式。李商隐、温庭筠主动上前问话,李商隐说:“请问观主,此处玉阳山清都观,可有一位柳枝女冠?”若拙略顿说“没有”;李商隐忙问“真的没有?”“真的没有。”“明明有人看到她上山的呀!”这时温庭筠是旁观者清,他对李商隐说:“你这个书呆子!柳枝摆明了是不愿见你。”李商隐仍然惘然地问若拙:“不愿见我?”若拙默然,不置可否。这时李商隐怅然若失地望着玉阳山上隐约可见的掩映在云松翠竹中的道观层楼,心中慢慢涌出缠绵悱恻的诗句:“昨日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在无限感伤中,第五场落幕。
  
  接着是尾声。十年以后,李、温两人已经步入中年四十五六岁了。苍山如海,残阳似血,他们二人漫步在长安乐游原上。李商隐徐徐地诵念着“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流年似水,可是李商隐并没有改变他的缠绵哲学,反而悟得更深、更透了。他说:
  
  美好的人生境界,不是荣华富贵,而是遇到了难得的知己,沉湎于一种温馨氤氲的情感、置身于一片融通亲和的气息之间……每一个人的人生和感情都注定是千疮百孔的,所以,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最重要的是你有没有一个快乐的人生,有没有一位灵犀相通的知己……即使我最终没有遇见柳枝,她也始终是我心头的一丝温馨……
  
  最了解李商隐的温庭筠听了这番话,感叹地说:“对啊!对啊!柳枝、寄奴儿都是我俩至死不渝的好朋友!也就是红颜知己了。”这时在李商隐最有名的《锦瑟》诗中,大幕徐徐落下。
  
  对于这样一部无情节、无冲突就像一首诗,甚至也不是叙事诗而是抒情诗、哲理诗般的作品,一般人恐怕很难一下子接受。我之所以喜欢这个本子,与其说是一种文学、戏剧的爱好,不如说是一种哲学的热情,是对韩星君笔下的李商隐的缠绵哲学的迷恋。我从骨子里服膺的是李商隐的爱情诗和他的“山与水的缠绵”这一种哲学。正由于如此,我想韩星君也许只有用这种抒情诗交织着哲理诗式的方式才能真正将这样伟大的一位诗人和这样一种深刻的哲学表现出来。
  
  人们为什么喜欢缠绵呢?尤其是那一些有高尚心胸和高贵气质的人,他们热爱缠绵胜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原因就在于山与水的缠绵远较俗物对钱与欲的渴求更能使人感到自己人性在扩大,人生在无限地丰富,使人感到度过了最真实最高端的生命。正如剧中李商隐所说:“其实,人生,说到底,都是山与水的缠绵。”而诗歌、文学、艺术就有责任去满足人们的这种缠绵癖、感伤癖。
  
  西方一位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
  
  唯有通过折磨,才能显得出爱情;只有在忧患之中,爱情才能日益深厚。常常由于为误解所伤,爱情才变得分外缠绵……这恰恰就是意识的完满之处。
  
  李商隐当然不是误解,而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给他带来的折磨与忧患,才使他的爱情更加缠绵,日益深厚,这种缠绵与深厚,黑格尔称之为意识的完满,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人性的丰富与扩大,所以缠绵不是坏事,而是一种把人变得更加细腻、更加丰满的必经之路。所以托尔斯泰说:“任何一种痛苦,对于他们生命的幸福都是永远需要的。”(见《天国在你心中》)缠绵就是其中一种痛苦,它把人引向幸福,而不是引向深渊。这就是为什么李商隐写缠绵的爱情诗而乐此不疲,这也就是为什么千年以来,人们一代又一代地酷爱李商隐的缠绵名句,到了今天,韩星兄又为什么用剧本来表现李商隐的缠绵的原因。这就是缠绵哲学的全部真谛,也正是历史歌剧《巴山夜雨》的真正的审美价值所在。

本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诗情画意 [ http://www.gushici5.com/blog/ ]
需保留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gushici5.com/blog/201306/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