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相亲如兄弟:少出蜀,死当涂。号青莲居士的李白,在老家青莲乡匡山勤读十年,25岁仗剑出川,游遍天下名山大河,写下成千上万的诗篇,成为唐代伟大诗人,最后客死他乡。但故乡江油人民并没有忘记他,不但早就建了他的衣冠墓——“唐翰林学士李太白之墓”,还修了他的纪念馆。
  
  李白纪念馆是1962年纪念李白逝世1200年筹建的,位于江油市区美丽的昌明河畔,占地面积四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两万多平方米,和“青莲故居”、“大匡山”、“读书台”、“窦圌山”等二十余处李白遗迹组成“李白故里”。纪念馆园林格局,仿唐风格,三面环水,竹柳成荫。八年前我来过这里,故地重游,依然新鲜。
  
  太白堂、太白书屋、晓雅斋、怀榭轩、临江仙馆等等一一参观后,让我眼晴一亮的是新添了一处景观——杜甫堂。据介绍,这是河南人的创新。“5·12”汶川大地震后,全国支援灾区,河南负责援建修复李白纪念馆,于是乘机为杜甫添了这座堂——难道仅仅因为杜甫也是河南人吗?
  
  杜甫生于河南巩县,与李白同为唐诗的两座高峰。他们相识于洛阳,相别于山东,有长达两年经常在一起唱吟的经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李白想杜甫,“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杜甫忆李白“匡山读书处,白头好归来”。好一个惺惺相惜!
  
  其实,李杜二人有许多不同处。李白大杜甫11岁,相见时李白40有余,两入长安,有“翰林”、“谪仙”名头,早已名闻天下;而杜甫才30出头,名不见经传,进取无门,困顿潦倒,两人根本不在一个级别上。诗风也不同,一个浪漫主义,一个现实主义。性格更是有别,一个风流倜傥,“天生我材必有用”,一个老成持重,“语不惊人死不休”。再说,两个牛人在一起,一山难容二虎。自古文人相轻,何况又是两个顶尖级文人,“既生瑜,何生亮?”是什么让这两位大诗人相亲相惜呢?不用说,李白一眼就看出杜甫的才华、潜质,喜之,惜之;而杜甫则感觉相见恨晚,对李白敬之,爱之,二人遂结为朋友加兄弟,“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游”,成就了诗坛一段佳话。看来,他们不但有诗品,更有人品。
  
  李白早年出蜀,从此再也没回过家乡;杜甫晚年入蜀,且定居成都浣花溪畔,至今还有杜甫草堂在。杜甫因送朋友去剑阁到过绵阳,在这一带生活来往转游两年有余。绵阳因李、杜都来过,清代就建有李杜祠,供后人瞻仰。而绵阳离江油只有三四十公里,杜甫到没到过江油的匡山、青莲乡呢?暂无考据。但“匡山读书处,白头好归来。”杜甫确实是知道匡山就在眼前的……
  
  李杜文章精神在,千年万古永不灭。纪念堂的后边是一条奔流的昌明河,白浪翻滚,滔滔有声,流向涪江、嘉陵江,汇入长江,奔向大海……

本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诗情画意 [ http://www.gushici5.com/blog/ ]
需保留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gushici5.com/blog/201708/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