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大家喜欢的诗词
念奴娇(次洋州王郎中韵)【双调】水仙子_梅边即事好题竹郎庙过城南僧院一寸金(尚书生日光州作。光州芍药甚顺,尚书为品次图送李儋秋夕闲居对雨赠别卢七侍御坦学若牛毛,成如麟角。——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养赠僧五首·神照上人(照以说坛为佛事)守滁阳深秋忆登郡城望琅琊孙鲂的古诗词崔郊的古诗词李宏皋的古诗词卜算子_平分月殿香百病始生第三十八奉和袭美公斋四咏次韵·小桂公子行_金鞍玉勒照雨中携元九诗访元八侍御登楼寄王卿与友人同怀江南别业夜雪泛舟游南溪赤壁词(招韩无咎游金山)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蒋侯神歌雨中_青桐承雨声赠僧_尽日行方到观南郊回仗题灵隐寺红辛夷花,戏酬光上人张弘靖简介同张侍御鼎和京兆萧兵曹华岁晚南园古乐府_一叶随西风慈恩寺暕上人房招耿拾遗满庭芳(彭守生辰)陪郑公秋晚北池临眺双调·春闺怨满阶芳草绿,一片杏花香。咏荷诗涟上题樊氏水亭答司马谏议书祭神州乐章·肃和奉和圣制经函谷关作池上宿邓攸传浪淘沙(云藏鹅湖山)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定风波(自和)赠五老韩尊师贺新郎(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度门寺好事近_猛向这边来虽有兄弟猗傩其枝一苇杭之子曰何其绿兮衣兮考槃在阿惠而好我副笄六珈女所治兮不素飧兮所可读也山有苞栎硕鼠硕鼠谓行多露如三月兮和乐且湛迨其今兮女曰鸡鸣会且归矣亦孔之休遵大路兮遭我乎峱之间兮母氏劬劳维士与女永以为好也不思其反职思其外相彼鸟矣婆娑其下六辔在手归于其居洵美且都驾予与归良士休休归哉归哉乘我乘驹野有蔓草视尔不臧平王之孙维子之好庶见素韠兮我心蕴结兮聊与子如一兮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裴皞长孙无忌查德卿卢储真氏史鉴韩察吕止庵叶季良赵牧李之仪陈道复陈允平杨朝英张希复柳道伦徐仲雅李衍韦纾李冶李行甫杨鸾张溥宗臣蒋冽李程于濆郑还古耿湋崔敦诗
夭之沃沃 > 诗句 > 古诗词
“夭之沃沃”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夭之沃沃

诗句“夭之沃沃”出自:

隰有苌楚

先秦 佚名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

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

乐子之无家。

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

乐子之无室。

分类: 诗经伤怀

《隰有苌楚》佚名 古诗翻译及注释

翻译

低洼地上长羊桃,蔓长藤绕枝繁茂。鲜嫩润泽长势好,羡你无知不烦恼。

低洼地上长羊桃,蔓长藤绕花儿美。鲜嫩润泽长势好,羡你没有家拖累。

低洼地上长羊桃,果实累累挂蔓条。鲜嫩润泽长势好,羡你无家需关照。

注释

1.桧(kuài)风:即桧地的乐调。桧,又写作“郐”。桧地在今河南郑州、新郑、荥阳、密县一带。周平王初,桧国为郑武公所灭,其地为郑国所有。

2.隰(xí):低湿的地方。苌(cháng)楚:蔓生植物,今称羊桃,又叫猕猴桃。

3.猗(ē)傩(nuó):同“婀娜”,茂盛而柔美的样子。

4.夭(yāo):少,此指苌楚处于茁壮成长时期。沃沃:形容叶子润泽的样子。

5.乐:喜,这里有羡慕之意。子:指苌楚。

6.华(huā):同“花”。

7.无家:没有家庭。家,谓婚配。《左传·桓公十八年》:“女有家,男有室。”

8.实:果实。

9.无室:没有家室拖累。

《隰有苌楚》佚名 古诗鉴赏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人自叹不如草木快乐。如果只着眼文本,就诗论诗,其内容并不复杂隐微,甚至可以说是较简明直露,诗中反复表达的,无非是羡慕羊桃生机盎然,无思虑、无室家之累,意明语晰,无可争议。至于诗人为何产生这一奇特的心理,则是见仁见智不一:或说是赋税苛重,或说是社会乱离,或说是遭遇悲惨,或说嗟老伤生,但谁也无法坐实其事。不过,从此诗企羡草木无知无室的内容观之,诗人必然有着重大的不幸,受着痛苦折磨,才会有“人不如草木”之感。

全诗三章,每章二、四句各换一字,重复诉述着一个意思,这是其感念之深的反映。第一章从羊桃的枝条说起,羡慕其无知而又无忧之乐。首两句起兴,先从客观外物入笔,“《隰有苌楚》佚名 古诗”即是说宽广的沼泽地带长满了羊桃呈现一片繁盛的景象。然后彼而此起,从羊桃而联系人的思想。人在乱离时期,受尽生活的折磨,感到生无乐趣,而看到羊桃的“猗傩其枝”,总不免产生羡慕之情。而羊桃似乎又有意挑逗,将枝条长得“夭之沃沃”,以炫耀其美丽,因为植物是见其华美而不见其忧愁,而人在“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乐记》)的时候,就会深感其乐并“乐子之无知”。这是因为植物只有生长之灵魂而人却有理性之灵魂,两者所差异,形成如此的结果。

第二章是从羊桃的花说起,羡慕其无家而无累之乐。花草无知,只是尽情开放,人生有情,不免受到家室之累。困而人见花草而羡其无拘无束,自是顺理成章之事。这章说“乐子之无家”,反而兴起人有家而不乐,与前章句式相同,只是“花”与”家”之别,其意思则更深入一层。面对羊桃花的欣欣向荣,自不殆而生羡意,其厌世思想,尤为深沉。那种“龙种自与常人殊”的特权思想,也随之一扫而净。

第三章是从羊桃的果实说起,羡慕其无室而无忧之乐。“家”与“室”义同,此章是从前章的“家”而来,进一层说明“豺狼在邑龙在野”的时候,那些贵族子弟“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杜甫《哀王孙》),更是感到家室之累为苦。此章乐苌楚之无室,反兴人以有室而不乐,亦显示了亡国之音的沉痛至极。桧国失国,贵族反受家室之景,见羊桃兴盛而生悲愁,自是人之常情。植物没有感情,不为痛苦所困,没有家室之愁,实在是值得羡慕。这是无可奈何的想法,表现了贵族阶级在国破家亡之际的强烈不满与无限怨愤。

此诗作者因为不能从忧患中解脱出来,便觉得草木的无知无觉,无家无室是值得羡慕的。在写法上,此诗是采用衬托对比,用羊桃“夭之沃沃”之乐,来衬人的无室无家之苦。诗人更不必说自家的痛苦,只是羡慕苌楚之乐,苦与乐同时对比,尤显苦者越苦,乐者越乐。诗人让自己的内心感受,用艺术外化寓深情于诗外,不说一句苦,而苦自深。凡苦之不可言者,自是苦已不堪,这是给人从诗外去体会的弦外音、言外旨与诗外味。诗中说的贵族亡国之愁,而受尽奴隶主贵族的压迫与剥削,生活倍受困苦的奴隶,其苦自不堪言,连一棵羊桃也不如。这也是从诗外所得的体会,把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揭露得更深刻,更显艺术的感染力量。

《隰有苌楚》佚名 古诗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历代《诗经》研究者的看法多有分歧,大体上有三种观点:一是《毛诗序》的说法:“《《隰有苌楚》佚名 古诗》,疾恣也。国人疾其君之淫恣,而思无情欲者也。”郑笺、孔疏皆从其说,至宋代又加进理学内容,所谓“此诗言人之喜怒未萌,则思欲未动。及其私欲一炽,则天理灭矣。故思以反其初而乐其未知好色之时也”(黄檬《毛诗集解》)。至明代何楷更坐实史事,他说“《《隰有苌楚》佚名 古诗》,疾恣也。桧君之夫人与郑伯通,桧君弗禁,国人疾之。”(《诗经世本古义》)朱谋玮《诗故》则说:“伤桧之垂亡而君不悟也……亡国不知自谋也。”增添了“亡国”的内容。清刘沅《诗经恒解》又沿此说进而发挥,他说“盖国家将危,世臣旧族……无权挽救,目睹衰孱,知难免偕亡,转不如微贱者可留可去,保室家而忧危也”。二是朱熹《诗集传》首创之说,云:“政烦赋重,人不堪其苦,叹其不如草木之无知而无忧也。”后世循其说者甚众,如许谦、丰坊、姚际恒、方玉润等。姚际恒、方玉润避开朱说“政烦赋重”,而改为泛论,姚说:“此篇为遭乱而贫窭,不能赡其妻子之诗。”(《诗经通论》)方说:“此遭乱诗也……此必桧破民逃,自公族子姓以及小民之有室有家者,莫不扶老携幼,挈妻抱子,相与号泣路歧,故有家不如无家之好,有知不如无知之安也。”(《诗经原始》)而现代学者则取朱说而强化了阶级内容,郭沫若说:“做人的羡慕起草木的自由来”,“这种极端的厌世思想在当时非贵族不能有,所以这诗也是破落贵族的大作”(《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有人又进而判定“这是写当时劳动人民所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的痛苦”。三是现代才出现的情诗说。闻一多以为“《《隰有苌楚》佚名 古诗》,幸女之未字人也”(《风诗类钞》)。李长之以为“这是爱慕一个未婚的男子的恋歌”(《诗经试译》)。高亨也说“这是女子对男子表示爱情的短歌”(《诗经今注》)。不同的是闻一多视此诗为男子所作,李长之和高亨则认为是女子所作。

此诗的创作时间,程俊英《诗经注析》认为“桧国在东周初年被郑国所灭,此诗大约是桧将亡时的作品”。

xí yǒu cháng chǔ

隰有苌楚

xí yǒu cháng chǔ, yī nuó qí zhī, yāo zhī wò wò, lè zǐ zhī wú zhī.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

xí yǒu cháng chǔ, yī nuó qí huá, yāo zhī wò wò.

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

lè zǐ zhī wú jiā.

乐子之无家。

xí yǒu cháng chǔ, yī nuó qí shí, yāo zhī wò wò.

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

lè zǐ zhī wú shì.

乐子之无室。

下面是“夭之沃沃”的藏头诗作品(韵之国诗友创作供您赏阅):

夭容乃绝伦,之官宅相贤。沃州那不住,沃洲禅宴馀。

夭矫大空鳞,之子爱千金。沃州初望海,沃州初望海。

夭桃色若绶,之官向旧游。沃州初望海,沃州初望海。

夭桃火欲然,之子贲丘园。沃盥石泉分,沃盥石泉分。

夭桃花清晨,之子有雄文。沃洲僧几访,沃洲僧几访。

夭桃临方塘,之子宠若惊。沃州初望海,沃州初望海。

以上就是古诗词网提供的诗人佚名的诗句“夭之沃沃”的相关内容,不足之出在所难免欢迎诗友进行指导、斧正及不断对“夭之沃沃”的诗词翻译赏析和诗意等信息进行补充完善。

(如果您参与对“夭之沃沃”诗词的翻译或赏析及诗意解读或者对其他对诗词等进行丰富完善并被古诗词网采纳,古诗词网将会在页面显著位置以“诗词贡献者”的身份标注显示您的名字或昵称,以示韵之国诗友对您的感谢及善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