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诗词名句 古籍 文言文 藏头诗
孔子传

您正在阅读著作:《孔子传
当前位置:古诗词网 > 孔子传 > 孔子传全文在线阅读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帝丘城大街上尾随行驶着三辆豪华的马车。大街两旁站满了看热闹的人群,大家跷首昂头,只恨自己的腿太短,个子太矮。马车过后,两堵人墙合作一股人流向前涌去,人头攒动,像似河里的朵朵浪花。
  
  第一辆马车上乘坐的是卫灵公与南子夫人,他们趁今日风和日暖,出城游春踏青,观赏名胜。南子与卫灵公并排坐在车上,令内侍撩起窗帘,以便满城百姓能够看清她的面容姿态,她也能够将满城春色尽收眼底,民俗风情一览无余,南子今天的装束与以往大不相同,端庄素雅,雍容大方,矜持不苟。她端坐在那里,不说也不笑,不似以往那样轻浮,但脸上却呈现着洋洋自得的神色。第二辆马车上坐着孔子,这叫做次乘,是在陪灵公夫妇出游。他依旧是正襟危坐,但却使劲地低垂着头颅。偶尔抬起头来,人们可以发现,他满脸涨得通红,面带羞愧之色。第三辆马车上乘坐的是太监雍渠。
  
  三辆马车招摇过市之后便出了南门,到郊外游春去了。
  
  今天一早,灵公便派内侍来召孔子进宫,十分谦和地说:“今日天气晴和,朝中无事,寡人欲同夫人出城赏玩春色,游览名胜,请夫子同行,以便随时讨教!”孔子能有什么话说呢?
  
  只好屈从,将不悦与愤懑埋在心底。
  
  游览归来,灵公很感满足,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全城人民,自己是个尊敬贤能之士的明王圣君。南子也心满意足,孔子能接受她的召见,能做次乘陪她出游,这本身就在向全城宣布:南子并非是个放荡女人,而是亲近圣人,有道德、知礼仪的国色天香。
  
  孔子回到蘧府,心似刀绞,面色蜡黄。他摈退弟子,独处空室,坐卧不宁。他的面前不时地出现那些交头接耳的面孔和嘲弄的目光,耳畔时时回响着那些难听的窃窃私语。他只觉得有人在向他脸上吐唾沫、令他屈辱难忍;有人在扇他的耳光了,扇得满脸火辣辣的疼。他觉得这一次所受的奇耻大辱,不亚于四十年前赴宴被逐的那一次。他边在室内踱步边忿忿地说:“吾未见好德胜过好色者也!”
  
  卫灵公的身体与精神每况愈下,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他对自己的一生是满意的,对自己的卫国是满意的,他无争雄称霸的野心,能忍辱,能屈从,善周旋,一生都在从事平衡的工作,因而他这小小的卫国方得以长治久安。他觉得即使现在归天,也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对得起子孙后代,没有什么遗憾与不足。唯一使他忧虑的便是逃到晋国的逆子蒯瞆,这终将成为后患,因此他想抓紧这弥留之际对晋用兵,铲除隐患。他曾征求过几位心腹大臣的意见,但众说纷纭,使他莫衷一是。一天,他召孔子进宫,询问是否可对晋用兵,讨伐蒯瞆以及具体该怎样作战。孔子不禁感到好笑,卫灵公实在是老糊涂了,对晋用兵,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况且这是他们父子之间的争执,外人不好插嘴,于是回答说:“祭祀之事,丘尝学过;军旅之事,丘未学也。”卫灵公听了孔子的回答,满心的不自在,恨不能立即将他逐出卫国。
  
  从此以后,卫灵公更加冷淡了孔子,召孔子进宫的次数日见稀少,偶然想见,也是似睡非睡,心不在焉。一次,孔子在与灵公谈话,灵公竟仰头望着空中的大雁出神,睬也不睬。孔子觉察到,现在必须离开这个地方了。后来孔子曾不无感叹地说:“灵公苟用我者,一年奏效,三年成绩卓然。”
  
  这时晋国正在进行战争。赵简子和晋国的另外两个贵族范氏,中行氏互相攻打。赵简子的家臣佛肸便占据中牟(在今河北省邢台和邯郸之间)独立起来了,他企图打击赵简子的威信,趁机捞一把。这情形很像鲁国的公山不狃占据费城反对季氏。佛肸见孔子在卫国一直未被重用,正在彷徨无路,便派人来请孔子,希望孔子来壮一壮他的声威,为他出谋划策,取赵简子而代之。孔子果然也想去,但子路又出来反对了,他说:“由尝听夫子说过,做恶者,君子不与之合作。佛肸以中牟叛,夫子欲往,岂能说得过去?”
  
  孔子叹息着说:“是呀,丘确有此言。然丘亦尝言:坚硬者磨而不薄,洁白者染而不黑。丘非匏瓜,焉能系而不食?”
  
  孔子的话虽这样说,但终因子路等人的反对和晋国情况的混乱而没有到中牟去。
  
  公元前493年,孔子五十九岁。
  
  这年夏天,卫灵公病逝,结束了他在卫国四十二年的统治。南子依照卫灵公的遗命,立小儿子郢为君,但郢却不肯接受,他说:“太子蒯瞆虽逃亡在外,然其子辄尚在,应立辄为君。”于是卫灵公的孙子辄被立为卫君,这就是卫出公。从此,卫灵公的父子之争演变成为第二代的父子之争。
  
  六月的一天黄昏,卫晋交界卫国的戚邑城处来了十多个人,他们全都穿着丧服,披麻戴孝。守城军卒喝问“来者何人”,为首的一个回答说:“灵公新亡,新君派臣等迎世子回朝赴丧。”
  
  守城军校很有礼貌地问:“谁为世子?”
  
  蒯瞆哭得大鼻大泪,声音嘶哑,泣不成声地说:“我乃不孝逆子蒯瞆也。”
  
  城门洞开,戚邑宰率各界民众恭迎世子一行入城安歇。
  
  原来,蒯瞆闻听卫灵公驾崩,请求赵简子支持他回国继承君位。赵简子命令阳虎护送蒯瞆归国。阳虎派了八个人穿着丧服,假装是从卫国来迎接蒯瞆的,蒯瞆则重孝在身,一路上装模作样,哭哭啼啼地来到了戚邑,赚开了城门。但是,齐国应卫出公之请,迅速派兵包围了戚邑,蒯的阴谋没有得逞。
  
  孔门弟子中有人怀疑夫子是否参与过拥立辄为君,冉有就曾问子贡说:“吾夫子是否帮助过卫出公呢?”
  
  子贡回答说:“待赐问问便知。”
  
  子贡是个聪明人,他不便直接问夫子,便借两个历史人物来试探孔子的口气。他问孔子道:“伯夷、叔齐是何等人物?”
  
  伯夷、叔齐是古代传说的两个王子,他们彼此推让,不肯继任父亲的王位,结果都逃到国外去了。子贡提出这两个人来,看孔子对他们怎样评价。孔子回答说:“皆仁德之人也。”
  
  “那么,他们有何怨恨吗?”子贡把问题弄得更明确些。
  
  “求仁得仁,追求业已满足,尚有何怨呢?”孔子很肯定地说。
  
  子贡将与夫子的对话告诉了冉有,断定夫子没有参与。
  
  公元前492年,孔子六十岁。
  
  死去的卫灵公既然不能重用孔子,现在卫国又发生了激烈的内部争斗,而且牵扯到国外势力——晋国支持蒯瞆,齐国则支持卫出公。“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于是孔子决定离开卫国。
  
  孔子最后批评卫国的政治说:“卫与鲁真难兄难弟也!”从历史上说,鲁国的祖先是周公,卫国的祖先是康叔,康叔与周公原是亲兑弟,现在混乱的情形又差不多,所以孔子说了这样一语双关的话。
  
  孔子师徒一行告别了蘧伯玉和颜浊邹等老友,告别了前后居住过五年之久的帝丘城,奔向晋国。他们要投奔赵简子,希冀赵简子会比鲁国的季氏胸怀宽阔,头脑精明,会支持他们干一番事业,以实现其“仁政德治”的政治理想。子路,子贡等弟子辞官追随夫子前往。一路上晓行夜宿,马车在崎岖和泥泞的道路上颠簸前进,忽一日,来到了黄河岸边。啊,九曲十八弯的黄河,母亲的河流,华夏的摇篮!正值盛夏汛期,登上堤坝,放眼望去,茫茫荡荡,一片汪洋,泥砂俱下,一泻千里。她像巨龙,似烈马,咆哮奔腾。她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有吞噬一切的气魄和伟力。她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摧枯拉朽,涤荡着一切污泥浊水。她波浪滔天,喧嚣不羁,顺着蜿蜒曲折的河床,朝着理想的方向奔去。她蔑视一切,精力充沛,昼夜不息。她在欢呼,在歌唱,在怒吼……一群群水鸟在飞窜,在弄潮,在戏水。它们冲向浪峰,跌入浪谷,翅膀刮起黄色的飞沫。它们永不知疲倦地飞翔,追逐着波浪盘旋。它们欢快地鸣叫着,呼唤着,仿佛在嘲笑,在讥讽那些怯懦之辈……
  
  孔子伫立在堤坝上,遥望黄河,遥望蓝天,遥望飞鸟,凝神遐思。与黄河比,与飞鸟比,他自惭行秽,他觉得自己缺乏黄河那雄伟的气魄和勇往直前的力量,缺乏飞鸟的勇敢与毅力。他深深地感到自己不配做黄河的儿子,炎黄的后裔。这黄河,这飞鸟,仿佛给孔子注入了新的血液,给了他新的生命和力量。
  
  黄河之上,一叶扁舟正在浪尖波谷中颠簸前进,像飘浮的一只小瓢。艄公头戴又圆又大的竹笠,一边拼命地划桨,一边高唱着粗犷的艄公号子,小船在贴着水皮飞驰。船渐渐靠近了,子贡踮着脚跟,用双手做成一个喇叭对着河面高喊:
  
  “喂,船家,请快渡我们过河!……”
  
  小船靠岸了,船上走下来一群男女,扶老携幼,拖儿带女,一个个脸上神色慌张,身上衣衫褴褛,手中提拎着大包小卷。老人在叹气,婴儿在啼哭,青壮年则忧心忡忡。这情景告诉孔子,晋国的内乱正在日益加剧,不然的话,何以会有这么多难民逃到卫国来呢?
  
  孔子默默地望着这些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晋国难民,怜悯之情油然而生。物伤其类,孔子转过身去,暗暗地抛了几颗老泪——自己师徒数十人,五年来何尝不是流离失所,有家难奔呢?在这样的情况下,贸然去晋国,投奔赵简子,会是怎样的结果呢?他在怀疑自己的抉择与路线。孔子走向前去,向一位老者施礼,请教晋国眼下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内乱,以便决定今后的行动。
  
  老者告诉孔子说:“赵简子权势极重,园君尚怕他三分,三天前他将鸣犊和窦犨两位大夫杀死……”老者说着伤心地低垂了头。
  
  孔子大吃一惊地问:“此话当真?”
  
  老者说:“老朽七十有三,出言岂能骗人。二位贤大夫尸骨未寒,先生不信,可遍访晋国老少。”
  
  老者说着指指同船逃来的难民。难民们闻言纷纷围拢过来,七言八语,议论纷纷,异口同声地咒骂赵简子残暴不仁。
  
  “鸣、窦乃晋著名之贤大夫,赵太宰何以要杀他们呢?”孔子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询问晋国的难民。
  
  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气哼哼地说:“为什么?为什么?就因为他们贤,他们仁,妨碍了赵简子专权,施行暴政。”
  
  “赵简子真乃嫉贤妒能之辈!”一位三十多岁的懦生打扮的人忿忿地说。
  
  “眼下赵简子正在派兵攻打中牟,兵勇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所不为,只弄得数千里晋国大地民不聊生,鸡犬不宁……”方才那位老者眼圈湿漉漉地说。
  
  说话间,先后又有几只渡船靠上岸来,从船上走下来的是一样令人目不忍睹的难民。黄河对岸,一大群携儿带女的人在翘首仰望,高声呼唤艄公快些摆渡,救他们出苦海。
  
  第一个靠岸的艄公催孔子师徒赶快上船,以便解缆启碇,拯救对岸处在水深火热中的难民。孔子十分歉意地说:“谢谢你,救苦救难的船家,我等不去晋国了。”
  
  “壮美的黄河啊,波浪滔天,汹涌澎湃。孔丘不能渡过去了,这是命运的安排!”孔子面对着黄河,凝视着波涛,像是在诵,在歌,在吟,又像是在诉,这是两种感情相互碰撞所激起的火花。
  
  孔子命令弟子们立即驾车返辙。
  
  走了一程路,难民们啼饥号寒之音消逝了,黄河怒吼咆哮之声泯灭了,耳根和脑际都清静了许多,渐渐的,心也稍微平静了些。子贡明知故问地说:“夫子何故临河返辙呢?”
  
  孔子长叹一声说:“二三子有所不知,赵简子失意时,靠鸣犊,窦犨二大夫卖命效力,视鸣、窦为左膀右臂。如今得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便杀戮功臣,自削手足……”
  
  “这狼心狗肺的赵简子!”司马牛骂道。
  
  “是呀,”孔子说,“物伤其类,鸟兽尚且如此!丘尝闻:‘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其郊;竭泽而渔,则蛟龙不潜其渊;
  
  覆巢破卵,则凤凰不翔其邑’。吾等岂能再往晋国?”
  
  是呀,不能到晋国去了,那么,到哪儿去呢?返回卫国去,自然是不可能的了,正在徘徊彷徨之际,司马牛说话了:
  
  “夫子,这回该到国去了。”
  
  孔子问:“这却为何?”
  
  司马牛回答说:“宋乃夫子的祖国,也系弟子牛的祖国。
  
  牛之长兄桓魋,在宋官为司马,也能有个照应。”
  
  孔子觉得司马牛说得有些道理,但却一时拿不定主意,犹豫了半天不曾开言。司马牛急了,越急越结巴得厉害,他说:“子路的妻兄在卫,夫子便适卫。牛的胞兄在宋,宋又是牛之祖国,夫子却不肯前往,这分明是小瞧我司马牛!……”
  
  孔子微笑着说:“既然如此,那就尊重牛之意见,奔宋而往。”
  
  司马牛滋得张着大嘴笑,也不说话,跳上车辕,夺过子路手中的鞭子,在空中挽了一个花,炸了一个响鞭,那辕马便腾起四蹄,飞也似地奔驰起来……
  
  行了数日,孔子一行来到宋国地界的一个峡谷,只见傍山之处浓烟滚滚,无数农夫正在来来往往地奔忙,一个个面黄肌瘦,满脸尘灰。三三两两的兵勇,或挥鞭,或持棒,在往返监视。孔子是一向重视调查民间风情的,每到一处,凡发现特异情况,必驻足观察,或派弟子前往问个究竟。眼前的情景自然不会放过,便令颜回、子贡前往询问。原来这些可怜的农夫是在为宋国的一位权贵制做殉葬用的陶俑。孔子听后,忿忿地说:“以人殉者,猛于兽也;始做俑者,断子绝孙!”
  
  翻过前边那道山梁,来到一个山清水秀的去处——一道东西走向的山峦,蜿蜒若巨龙奔腾,漫山枝繁叶茂,葱郁苍翠,繁花朵朵,四处点染,飘溢着缕缕清香。山峦怀抱着一泓清池,远山近树,俱倒映于池中,随波荡漾。清池上有源,下有流,叮叮咚咚,似琴瑟鸣奏。山根下,水池畔,有蚂蚁似的民工在开山凿石,仿佛要将那山腹掏空。对面的山坡上是一个巨大的石坑,正有无数匠人在辟开岩石,将花岗岩凿成有严格尺码的方块,然后由民工肩扛人抬运至对面那开山凿石的地方。运石料,必须经过两山峡谷中悬空架起的吊桥,吊桥摇摇晃晃,稍不注意,便会坠下万丈深渊,粉身碎骨,随波逐流。运石料的民工数以千计,盛夏中午,两山夹谷之中无一丝风,一个个热汗百流,似在水捞。最可怜的是那些老者,他们七老八十,瘦骨嶙峋,莫说肩扛重负,即使徒手而行,也非力所能支。然而监工的校尉兵勇是不管这些的,行动稍慢便棍棒加身,伤亡者不计其数。有一位老者,年近七旬,因筋疲力尽,突然昏厥,连人带石滚下山去,幸而被一株老松拦住,才幸免粉身碎骨的下场,但是无论如何,他再也爬不起来了。一个军校手持皮鞭走了过去,没头没脑地抽打起来。皮鞭雨点似地落在身上,老者竟无多大反应,只是死挺挺地躺着,可见他已经奄奄一息了。孔子目不忍睹,令子路前往劝阻。子路奉命持剑赶上前去,很客气地对那军校说:“这位军爷,你就饶恕于他吧!可怜这位老者,偌大的年纪,瘦骨伶仃,已经摔得半死,怎奈如此折磨!”
  
  军校瞪着眼上下打量了子路一番,用鼻子哼了一声说:“可怜?说得倒轻巧。这座坟廓、石椁修造了三年,尚未完工,再有一载不能建成,我等均要脑袋搬家。如今我们心慈手软,可怜他们,到时候有谁可怜我们?”
  
  子路闻听,吃惊不小,原来是在修造坟廓,竟如此劳民伤财,便忿忿地问:“是谁如此无道,视民若犬马?……”
  
  “少见多怪!”军校冷笑着说,“除了大司马桓魋,还能有谁!”军校说着,又用脚踢地上那位奄奄待毙的老者,边踢边骂:“快起来运石,别他妈躺着装死!”老者依然躺着不动,军校于是挥鞭又抽。子路手疾眼快,只听当啷一声,军校手中的鞭子被削成两截。子路厉声喝道:“再敢猖獗,先斩了你喂狼!”
  
  军校被子路的虎威镇住了,面如土灰,哆哆嗦嗦地说:
  
  “你,你是何人?”
  
  子路插剑入鞘,拍拍胸膛说:“我乃大圣人孔丘弟子仲由。吾夫子专施仁德,嫉行暴政。夫子正率我等前往宋都,拜见景公,匡扶社稷。吾夫子将谏宋君,令司马桓魋停修此坟廓……”
  
  “若能如此,谢天谢地!”军校说,“不过,我们宋君恐难纳此谏……”
  
  “这却为何?”子路瞪大了眼睛。
  
  “在宋国,人民只知有大司马,不知有国君。”军校解释说。
  
  子路在心中暗暗地怨道:“司马牛呀,司马牛,汝兄豺虎之辈,你带夫子来宋何为?”
  
  孔子见子路一直未归,担心会惹出什么乱子,便带领几个弟子赶了过来。问清了原由,孔子不胜叹息,深知此番适宋,决无善果,更不必说实践主张,实现理想了。本想改道更辙,但又怕伤了司马牛的自尊心,只好试探着前行。
  
  司马牛见兄长做出这等伤天害理的事来,羞愧得无地自容。他涨得满脸赤红,张着大嘴只是叹气,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半天才挤出了一句:“待明天见到余兄,与之辩理!……”真是儒生气十足,手无寸柄,又结巴口吃,辩的什么理呀!即令子贡、宰予前往,恐也无济于事。
  
  孔子得知司马桓魋只有三十八岁,就修造这样的坟廓、石椁,且暗设机关,游人若踏着机关,便堕入坟廓,成为人殉。山那边窑厂里烧制的陶俑,也是为他日后殉葬所用,便不顾司马牛在身边,咬牙切齿地说:“如此挥金如土,劳民伤财,暴虐无道,倒不如即刻葬身江河,充鱼鳖之饥,免得活在世上坑害百姓!”
  
  一个校尉举着大棒走来说:“好呀,你敢辱骂大司马,真是胆大包天!”说着手中的大棒便恶狠狠地向孔子砸来。
  
  说时迟,那时快,不等校尉的棍棒举过头顶,便被子路一把夺了过去,喀嚓一声,折成两段。接着子路拔剑在手,虎目圆睁:“尔等一齐上吧,看我怎样将你们剁成肉泥!”
  
  孔子喝住子路说:“仲由不得无礼!”
  
  监工的军校,兵勇一个个全都目瞪口呆了。
  
  挥棒欲打孔子的那个校尉狼狈逃窜,逃了几步又停下来愤愤地说:“你们等着,你们等着……”
  
  殴打老者的那位军校忙笑嘻嘻地过来赔情,说一切都与他们无关,是上边逼着这样干的。孔子征得军校们的同意,令弟子将一息尚存的老者扶上马车,送其回家调治,并给了军校们菲若干钱财作为酬谢。
  
  孔子率领弟子们登程时,民工们无不挥泪跪拜。
  
  日落黄昏,孔子师徒一行选择了商丘东门外一家较宽敞的石记客店住下,待明天进城拜见宋君。
  
  晚餐,司马牛不吃也不喝,只在一旁默默地流泪。
  
  “司马牛呀,快进餐吧!”孔子亲切地劝慰说。
  
  “夫子,我对不起你,对不起同学们!……”司马牛一头扑到孔子怀里,受了委屈的孩子似的呜呜地哭了起来,边哭边诉:“万没料到,数载不见,余兄竟变得禽兽不如!……”“牛啊,话不能如此说法。”孔子安慰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汝兄年轻心盛,做出此等事来,也是常有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许会改好的。”
  
  司马牛渐渐止住了哭声,但依然不吃不喝。
  
  司马府内,那位白天举棒欲打孔子的校尉正在向桓魋报告事情的经过,并添油加醋地编造了许多谎言,最后他说:
  
  “……内中有一寒酸小子,自称为大司马之弟。”
  
  “兄弟?”桓魋一怔,但接着狠狠地说,“哪怕是父母,只要敢说我一个不字,我桓魋就决不轻饶!”
  
  桓魋在宋国,好比是季氏在鲁国,赵简子在晋国,擅权专政,视国君为傀儡与走狗。三天前宋景公接到了孔子的书简,今日听说孔子已经来到了东门外,下榻于石记客店,不觉喜出望外。孔子与宋景公原系同宗同族,当初宋国的天下原应由孔子的十七代祖先弗父何继承,但弗父何不受,让位于弟弟鲋祀,是为宋厉公,即宋景公的十八代祖先。说起来,宋景公还应称孔子为叔父呢。宋景公早就听说孔子是天下闻名的圣人,且门下有数十名文武兼备的弟子。如果孔子师徒真能长留宋国,一则可以改变桓魋擅权,政权旁落的局面,二来可以使宋国迅速强盛起来,不再受大国的欺凌。因此,他决定第二天早朝以后便率文武百官出城迎接,叔侄共治宋国。然而宋景公是在做梦,这样的重大决策,他岂敢不与桓魋商议,征得他的同意?
  
  桓魋阴阳怪气地说:“我主莫非欲将宋国江山拱手让与孔丘吗?”
  
  “爱卿何出此言?”宋景公坠入了五里雾中。
  
  桓魋一板正经地说:“孔丘在鲁,父母之邦,官为大司寇,兼摄相事,位极人臣,然而却要辞官出走,可见其野心非小。孔丘在卫五年,卫灵公敬而不用,可见卫君早有戒心。宋不及卫大,不若鲁强,如今孔丘师徒不速而自来,狼子野心,岂不昭然若揭了吗?”
  
  宋景公被桓魋说得将信将疑,茫然地说:“孔丘乃当今闻名于世之贤德圣人,未必能做出那犯上作乱之事,眼下宋国既小又弱,正需这一般文武干才,对外征战,对内安邦定国……”
  
  “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主若收纳孔子师徒,委以重任,他们一旦发起难来,谁能抵御?这无异于引狼入室。”
  
  “这……”
  
  “恕微臣莽撞,”桓魋拔剑在手,“为我主君位,为宋国社稷江山,只怕我桓魋容得了孔丘,这柄剑却容他不得!”
  
  宋景公倒吸了一口凉气,脊背冒出了冷汗,无可奈何地说:“就请大司马便宜行事吧,只是万不可伤害他师徒性命,给寡人留下害贤之名。”
  
  “臣怎敢意气用事,”桓魋说,“一切皆为我主着想呀!”
  
  “大司马勤于王事,有目共睹,有口皆碑呀!”宋景公脸上带着微笑,心头却像猫抓一样难受。
  
  孔子师徒安寓在石记客店,三天过去了,一直未见宋景公派人前来召见,早已心灰意冷了。客店的后院很大,院当央有一棵植树,枝叶繁茂。树冠如盖。闲来无事,孔子便带领弟子们每日在大树下演习祭礼,什么社祭、郊祭、禘祭等等。
  
  第三天晚饭后,一队客商出了石记客店,赶着车马向南门奔去。
  
  戌牌时分,桓絚带领人马将石记客店围得水泄不通。兵勇冲进院内,将客店翻了个底朝天,不仅没有孔子师徒,连店家的影子也不见。一群人冲进后院,见檀树下空无一人,只有风吹树叶在飒飒作响。桓絚知道是店家作祟,放走了孔子师徒,便下命伐倒了檀树,放火烧了店房,以泄愤怒。
  
  于此同时,宋国的边境之上,孔子师徒正在与店家拜别。孔子亲自修书一封,介绍店家到卫国去找蘧伯玉,恳求蘧伯玉好生照应这位救命恩人,为其谋个上好的职业。
  
  原来,孔子在墓场上救下的那位老者,就是店家的父亲,店家的名字叫石头。
  
  这天黄昏,桓絚派一位心腹将军来到客店,将石头叫到隐避之处,密嘱监视孔子师徒的行动,今夜戌时,大司马就要派兵来结果他们的性命。如若走漏了一个,灭其九族。石头先设法稳住了这位将军,并带他窥视孔子师徒在大树下习礼的情形。告诉他,今夜孔子还要带弟子在大树下习礼,届时包围了大树,便万无一失。将军信以为真。可是将军一去,石头便奉父命将这消息报告了孔子,以报救父命之恩。
  
  司马牛气得暴跳如雷,持刀便走,咬牙切齿地说:“我去宰了这个畜生!”
  
  子路一把将他扯住:“如此以来,我等岂不自取灭亡!”
  
  孔子平静地说:“休得莽撞!天降圣德与予,桓絚能奈我何?”
  
  话虽这样说,孔子还是下令弟子收拾书简行囊,立即出走。为防不测,接受了石头的建议,一律改扮成商人,由石头做向导,护送出城,直送至国境线上。
  
  夜色深沉,无月无星,阴云密布。这些不幸而善良的人们在夜色的庇护下逃出了虎口……

爱诗词,爱生活!www.GuShiCi5.com 喜欢就把《孔子传》分享给您身边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