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诗词名句 古籍 文言文 藏头诗
刘邦大传

您正在阅读著作:《刘邦大传
当前位置:古诗词网 > 刘邦大传 > 第十篇 铲除功臣

  但以刘邦的自私个性,万一项羽输了韩信将是他下一个攻击的目标。
  
  五、建议韩信背弃刘邦,取得独立地位,三分天下
  
  韩信既然有这份实力,便应脱离刘邦属下将领的地位,甚至可结合项羽去和刘邦谈判,三分天下而共为诸侯王。
  
  最后,武涉更表示现在是最好的时刻,如果丧失此机会,将一辈子只成为刘邦的部属,这绝不是一位智者应有的决断啊!
  
  武涉的论断虽颇有道理,但从语气上却已明显看出项羽的弱势危机。就算他刻意的掩饰包装,但内在的心虚仍然表露无遗。
  
  韩信虽是军事天才,但由于出身卑微,早年长期看人眼色而存活,因此从来就没有自己当“老板”的念头。他最多只希望找到一个识才的主人,建立大功劳以出人头地,得到他人的激赏和尊敬便可以了。
  
  对刘邦的破格提拔,韩信是真正铭感于心的。
  
  因此,他很坦然地对武涉表示:
  
  “我当年臣事项羽,官位不过是个郎中,职务也不过是执戟的护卫,讲的话得不到重视,建议也从未得到采行,不得已下我才背离楚王而投奔汉王。
  
  “汉王却授我上将军印缓,并给我数万军队,将他的衣服赐给我,将他的餐食和我分享。他还对我言听计用,让我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学,也才能得到今天的地位,这是何等的恩情呀!
  
  “背叛亲信自己的人,是非常不祥的行为。对汉王的恩情,我是至死不会改变的,请为我辞谢项王的好意!”
  
  看到韩信坚决的态度,武涉深知踢到了“铁板”,只好狼狈地回去向项羽复命。
  
  韩信阵营内的造反派
  
  武涉的游说虽失败,但却引发了韩信阵营的核心分子开始对刘邦有二心的念头。
  
  这个主张的领导者便是韩信的首席参谋蒯彻。
  
  蒯彻其人,史料中有时也称之为蒯通,他来自洛阳郊区一个叫作蒯町的地方
  
  洛阳也是纵横大家苏秦的故乡,蒯彻天生便是个纵横迷,认为可以用自己的智略名扬天下。
  
  当时劝告韩信不必理会郦食其安危,直接渡河攻击齐国的便是蒯彻。
  
  蒯彻非常看好韩信,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惟一能硬碰硬地面对项羽的就只有韩信。
  
  他最无法认同的是韩信对自我创业不感兴趣,身为战争天才却不想争夺天下,在乱世里实在令人想不通。尤其韩信天真般地相信刘邦,一点也不像是个富于谋略的将领,这也让蒯彻痛心不已。
  
  “那个不守信用的汉王竟会是将军的崇拜偶像,真令人不解。”
  
  听过武涉的议论,其中隐约透露项羽的弱势,蒯彻更是确定韩信已是天下第一强者。
  
  “天下之权(争夺输赢关键)在韩信!”
  
  蒯彻年轻时曾浪迹各地,寻求机会,因而学得相人术。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时代,这种根据统计学得来的“相术”,其判断及猜测的正确度令人吃惊,也很容易使人着迷。
  
  很多知识分子对“相人”都有一套。
  
  武涉的说辞对韩信也是种震撼,蒯彻知道韩信内心也必有很多的矛盾和冲突。
  
  “这是说动他最好的时刻了!”
  
  蒯彻看到韩信在王座上陷入了沉思,他轻轻地走过去,韩信也抬头瞪着蒯彻,脸上露出询问的表情。
  
  蒯彻笑容满面地对韩信说:
  
  “君王,有件事我非禀奏不可!”
  
  “哦,有什么事吗?”
  
  “我曾学过相术,您最近的身体有很大的改变,真是不可思议啊!”
  
  “哦,真的吗?”
  
  “如果由君王的面相来看,不过封为诸侯王而已,但以君王的背向则贵不可言啊!”
  
  “这是什么意思呢?”
  
  “君王的背相显示天下着三分,君王必保有其一,将成为天下的主人!”
  
  “你是说我应听从武涉之言?”
  
  “的确如此!天下之动乱,原为推翻秦国暴政,以恢复原本的六国。但秦灭亡后,却又形成楚汉对抗的局面,使天下不得休息,因此军士肝脑涂地、百姓暴尸田野者,不可胜数。楚霸王以彭城为基地,领军征讨北方诸侯,百战百胜。威震天下,但如今却困军于京、索之间,被汉军阻挡于广武山之外,整整已经有三年多了。
  
  “汉王方面也统领有十万之众,坚守巩、雒之地,凭恃山河之险,一日数战却无法获取尺寸之地,同样也没有什么进展。看来真是形势比人强,只凭智谋勇略仍是人算不如天算,双方完全困住了!”
  
  “你认为我应帮助项王?”
  
  “这倒不是!以臣的判断,要解决这个僵局、平息战祸,需要真正的英雄圣贤。
  
  “如今不论楚王或汉王,他们胜负的关键正在君王,君王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所以依为臣的看法是谁也不用去帮他们,让楚王、汉王俱存,我们才能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让谁也占不得优势,便可保持天下太平了。
  
  “以君王之圣贤,又拥有强大武力,雄据齐、赵、燕之地,正可出兵监督楚、汉两军,令他们不得再继续争战下去,这才是天下万民之心愿啊!君王此举也是为万民情愿,相信天下百姓必会风闻而响应,还有谁敢不依循君王的指示呢?
  
  “这样子君王便能够分封诸侯,建立自己的集团;集团形成后,天下人便会听从君王之指挥,使齐国成为天下共主的地位。
  
  “齐国拥有胶泗之地,实力十分雄厚,只要君王仍以天下万民之心愿推动政务,相信全国的诸侯会争先臣服于君王,项王、汉王必也逐步陷于孤立。
  
  “这也就是古谚所谓:‘上天要给你的,若不取之,将成大错。时机到了,却不去做,反会受到祸殃。’希望君王能仔细考虑考虑,好好抓住这个机会,否则可能还会受到伤害的。”
  
  韩信虽颇有感于蒯彻之言,但却不忍心背叛刘邦破格提拔之恩,因而表示:
  
  “汉王待我算是非常恩厚了,我听说乘人之车者,便需负载他人之祸患,穿着人家给的衣服,便应心怀他人之忧,食用他人食禄者,便应为他人而效死,我怎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背叛公义呢?”
  
  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
  
  但蒯彻仍不死心,他认为此刻若不能说服韩信,他一辈子的梦想也将会成空。因此他继续分析道:
  
  “君王,您自以为和汉王交情深笃,可以共同建立万世之功业,臣窃以为是个错误的想法。
  
  “以前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余)在做百姓的时候,曾经为誓同生死的刎颈之交,交情不可不算深笃;但为了怀疑张赝、陈泽被杀害之事,两人竟然反目成仇。
  
  “后来常山王背叛项王,以楚将项婴的首级为礼物而归附汉王。汉王也借兵东下,在低水之南击溃成安君的军团,当场杀害成安君。至交反目竟成不共戴天的仇敌,常山王和成安君早年的感情成了天下的笑话。这两个人的交往不可谓不深,但最后却相互伤害至死方休,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一旦碰到重大利害时,人心往往会变得难以预测。
  
  “如今君王和汉王间的交情尚远不及常山王和成安君,而面临的重大利害却还比张赝、陈泽之事件严重得多,所以臣以为君王自认汉王必不会陷害您是个错误的想法啊!
  
  “越国大夫文种和军师范蠡在危亡中拯救了越国,并使越王勾践得以称霸天下。然而立功成名后,范蠡出走、文种身亡,野兽已尽而猎狗必被烹杀,这种现实是非常残酷的。况且君王和汉王之交情不如常山王和成安君,以忠信而言也不若文种、范蠡之于勾践,这些人的命运便是君王您的榜样,请审慎的想一想吧!
  
  “而且臣也听说过,勇略震主的人必危其身,功盖天下的人是得不到奖赏的,臣也来分析一下君王您的功劳和危险吧!您曾经略西河,擒拿魏王豹和项王的亲信夏说,率军在井陉口诛杀成安君,招抚赵国、威胁燕国、平定齐国,并歼灭了龙且的二十万楚国精锐部队,以功劳而言您真是天下无双,您的谋略也是世上第一人啊!如今君王您有震主之威势,功劳更是任何奖赏都不足以封赐;以这样的姿态归附楚军,项王也不会相信您,归附汉军则汉王心中充满疑忌,君王您现在是什么地方也归附不得的啊!
  
  “心中虽自认是人臣之臣,却又有功高天下的震主威名,臣真的很为君王您的安全担心啊!”
  
  韩信虽能了解蒯彻的诚意,但自己从未想过独立之事,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只好对蒯彻表示:
  
  “先生不用说了,我会好好考虑一番的!”
  
  他看到韩信还是犹豫不能决,也有些心灰意懒,于是再度提出最后的警告:
  
  “能接纳别人意见才可吸收旁观者清的好处,体察出事情的症候。肯用心作计划的人,才能掌握事情的机要。坚持己见、不能未雨绸缪者,要想长久安稳者少之又少矣!事情看得透的人善于决断,犹疑不决,必遭祸害,并将丧失掌有天下的机会。很多有智慧的人虽能知理却迟缓不行,此为百事之祸源也。
  
  “想建立功劳是相当不容易的,而且失败的风险很大,时机更是一闪而逝、难得而易失,像这样的机会以后再也不会有了啊!”
  
  经过几天的思考,韩信仍然犹豫不决。他回想自己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刘邦的破格提拔,实在没有背叛的道理;况且自己的功劳大,封为齐王本属应该,相信刘邦也不会夺走自己的封爵才对。
  
  因此,韩信仍拒绝了蒯彻的建议。
  
  “您迟早要遭到祸殃的!”
  
  蒯彻认为韩信这种态度绝不会有好下场,而自己如此劝告过韩信,更将遭受灾祸,乃假装疯狂而逃离。
  
  韩信深知蒯彻的苦衷,便也不去追究。
  
  取得优势,主动求和
  
  在广武封峙的楚汉两军,胜负已逐渐分晓。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道:
  
  “是时,汉兵盛食多,项工兵罢食绝。”
  
  刘邦愈来愈有击败项羽的自信了。
  
  他封英布为淮南王,显示有反守为攻、直捣项羽后门的企图心。
  
  为了显示天下归心,刘邦还有一连串的动作。
  
  他要求燕人派骑兵部队加入汉营,向天下人正式表明刘邦已完全统有汉中、关中、赵、魏、代、齐、燕,并决心进攻淮南。
  
  项羽只剩下楚地,势必孤掌难鸣了。
  
  为了示恩于天下人,刘邦还接受幕僚建议,令官吏为所有在这数年中战死的己方军士作衣衾棺敛,并转送给家属以作祭祀。这使汉军士气大振,个个感激汉王仁政,无不全心效忠。
  
  于是《资治通鉴》记载:
  
  “四方归心焉!”
  
  刘邦已取得绝对优势了。
  
  韩信也在齐国集结军力,准备攻击楚国大本营彭城。
  
  眼见项羽军将腹背受敌、危机四伏了。
  
  然而却在这个节骨眼上,刘邦向项羽提出了和谈的要求。
  
  虽然事后刘邦听从张良、陈平建议,背约追击撤退中的楚军,但这次和谈是否真是刘邦事先的阴谋,或者背约行为只是临时动议,现有史料已难以求证了。
  
  不过,刘邦求和的表面理由是关心父亲刘公和妻子吕氏的安全。
  
  但以项羽个性的强悍,要他接受和谈也并不容易。
  
  《史记》记载刘邦先后派出了两位说客——陆贾和侯生。
  
  双人说客,不同演出
  
  陆贾是楚人,以能言善辩而出名。
  
  和一般楚人的矮小身材不同,陆贾高大雄伟、颇有威仪,加上他学问好、口才佳,因此常代表刘邦到各诸侯国为外交使者。
  
  但陆贾在名义上是刘邦的客卿而非部属,其立场较为超然。

爱诗词,爱生活!www.GuShiCi5.com 喜欢就把《刘邦大传》分享给您身边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