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诗词名句 古籍 文言文 藏头诗
刘邦大传

您正在阅读著作:《刘邦大传
当前位置:古诗词网 > 刘邦大传 > 附篇 后刘邦时代

  不久,韩王信又上书表示:
  
  “韩国属边疆要塞,匈奴经常入寇,晋阳离国境较远,请建筑马邑要塞,以为防守基地。”
  
  刘邦批准之,韩王信便在边塞区建筑了不少城镇,既可作为军事防御,平时又可兼作边界贸易的管理重心。
  
  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分封功臣到底是件庞大又复杂的工作,地位及封赏必须和功劳相配,但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功劳较大而争执不下,使分封的工作迟缓而无效率。
  
  “像张良和陈平这种富于智慧又不贪心的人,真是太少了!”
  
  有时连刘邦都会感到非常地不耐烦。
  
  除了较为明显有具体大功劳的二十余人外,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
  
  刘邦这阵子也急着处理刘姓诸侯的分封事宜,对这些扰嚷不停的功臣,有点懒得去管他们了。
  
  有天,刘邦和张良在洛阳南宫散步闲谈,从复道上(内宫和宫殿间的高层走道)望见有不少将领坐在沙地上比手划脚,不知在讨论些什么。
  
  刘邦好奇地问张良:
  
  “你猜猜他们在讨论些什么?”
  
  张良也半开玩笑表示:
  
  “陛下真的不知道吗?他们在讨论如何谋反的事啊!”
  
  刘邦也笑道:
  
  “天下才刚安定,他们干嘛又要谋反?”
  
  张良解释道:
  
  “陛下出身布衣,就是靠着这些部属才夺得天下的啊!如今陛下贵为天子,而到目前为止,所有得到封赏的都是亲密部属和陛下所喜爱的人,平生有仇怨的也都遭到诛杀。
  
  “若真的依照这几年军史上的计功簿,天下的土地和财物是无法平分封赏给有功部属的,这些将领一方面害怕陛下无法全部给予封赏,更担心平日的过失可能成为被诛杀的借口,因而相聚讨论如何谋反啊!”
  
  刘邦听了觉得的确有道理,张良虽是开玩笑,但封赏之事若不早点解决,的确是会出事的。
  
  刘邦便请教张良:
  
  “那现在怎么办才好呢?”
  
  张良:“陛下平生最讨厌的,而且大家也都知道的,是哪一位呢?”
  
  刘邦:“就是那个管财政、会钱粮的雍齿。这家伙早年曾背叛我,又经常故意侮辱我,惹我生气。好几次,我都想杀他,但因为他的能力强,也建立了不少功劳,所以才一再原谅,不忍心处罚他。”
  
  张良:“那现在赶快先封赏雍齿吧!这些部属便能够放心了!”
  
  于是,刘邦立刻举办酒宴,晋封雍齿为什方侯,并当场嘱咐宰相、御史等,尽快评审每个人的功劳,以为晋封的依据。
  
  酒宴结束后,群臣皆高兴地表示:
  
  “连雍齿都封为侯了,我等还会有什么问题呢?”
  
  张良自然不认为封赏速度太慢真会惹出叛乱来,否则不待刘邦问起,他也早会提出警告的。
  
  只是刘邦急着晋封自己人和刘氏子弟,的确会造成未分封部属的不安,影响工作效率,所以他趁着这一机会给刘邦提醒和建议。
  
  当然,晋封雍齿对安定人心的确是一帖很有用的妙方。
  
  评定功劳,萧何第一
  
  在彻底加班赶工下,分封作业总?闼忱瓿桑醢钪沼谒闪艘豢谄?
  
  接下来的工作是评定“元功”,也就是评定功劳的排行榜。当时分封是以爵位及食邑为主,和职务及官禄有关,而“元功”主要在荣誉方面,此外自然也附带奖赏,如同现代的记功、嘉奖和奖金。
  
  被提上竞争排行榜的共有十八人,包括萧何、曹参、张敖(张耳子,继承其父之功劳)、周勃、樊哙、郦商、奚涓、夏侯婴、灌婴、傅宽、靳歙、王陵、陈武、王吸、薛欧、周昌、丁复、虫达等人。
  
  大部分将领认为晋封时曹参食邑最多,理应获得排行第一,因而均表示:
  
  “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余伤,攻城掠地,计功簿上功劳最多,理应排行第一。”
  
  刘邦笑而不表示意见。
  
  关内侯鄂千秋独排众议,主张萧何排行第一。
  
  刘邦问其故。
  
  鄂千秋答道:
  
  “曹参虽有野战攻城掠地的功劳,但这一切只能算一时的功劳。萧何的功劳,却是长期的,影响上自然更大于曹参。
  
  “想想看,陛下和楚军相峙五年之久,损伤无数军队,有几次甚至被逼得不得不撤退逃逸,萧何却不断仍由关中为陛下补充军力,常达数万之众,让我们能重振军威,屡败屡战。
  
  “有好几次陛下粮食断绝,全军处饥饿状态,有崩溃的危险,萧何立刻由关中转运粮食,永不休止的提供,保持我们的战斗力
  
  “陛下数次败亡于山东(指中原)地区,萧何却以全关中为陛下作后盾,此乃万世之功也。
  
  “今日,即使没有曹参数百次的功劳,汉军仍然可以击败楚军,但没有萧何,情况可能完全不一样了,怎么可以拿曹参的一时之功,和萧何的万世之功相比呢?
  
  “依照臣下的意见,萧何第一,曹参次之。”
  
  刘邦非常称许鄂千秋的看法。于是以萧何之元功排行榜第一,特赐以可带剑上殿、入朝不必跪拜的特殊尊崇。
  
  刘邦更公开表示:
  
  “我听说‘推荐贤臣的人更值得受上赏’,萧何虽有大功,但如果没有鄂君的推荐,功劳也无法如此彰明了。”
  
  于是再追加鄂千秋的食邑,并封为安平侯。
  
  为确定表示萧何的功劳第一,刘邦在当天下令加封萧何父子兄弟十余人,皆有食邑,并追加萧何食邑二千户,和曹参、张良并列为万户侯。
  
  由于萧何一直未参与前线战事,他对战局的影响力是透过刘邦发挥出来的,参与作战的官兵很难感觉他的重要性,他的功劳的确只有刘邦和幕僚后勤人员最清楚不过。因此,刘邦如果过分强调萧何的功劳,必遭到这些前线将领们强烈反弹。
  
  刘邦到底是个聪明人,身旁更有张良、陈平这两大超级天才为之谋策,所以他采用了这种逐步让人接受的方法,以突显并确认萧何的重要性。
  
  先是功人和功狗的辩论,设定萧何在功劳评鉴上的位置,再拿他和武将中的魁首曹参相比,并透过鄂千秋的说明,由刘邦肯定战场上的功劳只是一时,经营后方稳固国力才是万世之功。
  
  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战时武将的表现固然重要,但天下太平以后,文官的经营功能更值得重视,也只有文官功能被肯定,制度也才能发挥其效率。
  
  刘邦用心良苦地确立萧何的重要性,主要目的便在于此。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47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无为而成。”
  
  天下的道理在顺其自然,能知自然之理的,不须出户便可以知天下。天道也必合乎自然,能知自然之理的,不须探视窗外也可知天道。离开自然之道较远的,所能明了的道理必较少。
  
  体察大道的圣人,不用远求,便可探知天下之理,不用观察,也可以说出事物的本质,不必亲自去作,也可让万物自化而观其成。
  
  古人所说的识时务者为俊杰,便也在说明这层道理。武将斗力,文官斗智,即使以智谋见称的韩信,在这方面仍不若张良、陈平及萧何。这大概是他自矜其力,无法体认自然中阴阳雨睛、春夏秋冬的变化,才使自己走入了一“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
  
  有权者愈需要权力来保护自已,对权力最不安的人,经常便是拥有最高权力的人。明白这层道理的人,才是最胜任的NO.2,否则功高震主,必亡其身。
  
  张良自始至终,均受刘邦的重用及尊敬,陈平缺点虽多,却极得刘邦信任。而曹参历经百战,身创伤七十余处,功劳仍不及不出户、不窥牗的萧何,道理也在于此。

爱诗词,爱生活!www.GuShiCi5.com 喜欢就把《刘邦大传》分享给您身边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