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诗词名句 古籍 文言文 藏头诗
清太宗全传

您正在阅读著作:《清太宗全传
当前位置:古诗词网 > 清太宗全传 > 第二章 天命时期的皇太极

  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欢庆六十大寿,八子祝酒,议论入边,不得其门。在这关键时刻,皇太极献上一计。他说:抚顺是我们出入之处,必先取得它。听说四月八日至二十五日,守城游击李永芳要大开马市。这时边备一定松弛,机会难得。我们可以先派五十人扮作马商,分成五伙,驱赶马匹,入城为市。接着我即率五千兵夜行至城下,向里发炮,内外夹击,抚顺可得,他处不战自下。他父亲欣然同意照办计六奇:《明季北略》,卷1,“抚顺城陷”。。
  
  自从后金建立,努尔哈赤就走向了与明朝公开决裂。他不愿继续受明朝统治,反对明朝欺压剥削满族人民,旨在统一女真的基础上扩大战果,把满族从明朝统治下变为受后金的统治,并进入边内,与明朝争胜负。进攻抚顺之前,他已下定决心,“今岁必征大明。”他说:“朕与大明国成衅,有七大恼恨,此外小愤难枚举矣!”恐怕泄露军机,努尔哈赤与诸贝勒、大臣商议,以盖马院为名,派七百人伐木,修攻具,加紧把马喂肥,整顿盔甲器械。努尔哈赤向领兵诸贝勒大臣颁行“攻城之策”,亲讲“野战之法”,以及攻城“当观其势”。他提出征战当中,最好的是不损己兵而又能战胜敌人《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2,10~11页。。还规定,各牛录的五十名披甲人中,留下十甲守城,其余的四十甲出击。四十甲中,二十甲造二云梯攻城,出兵期间不得离开本牛录旗。所有牛录额真都要尽其所能,忠于职守《满文老档》,太祖卷6,85页。。
  
  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率领步骑二万征明,临行前书《七大恨》,焚香告天。原书内容是:
  
  吾父、祖于大明禁边,寸土不扰,一草不折,秋毫未犯,彼无故生事于边外,杀吾父、祖,此其一也;虽有祖、父之仇,尚欲修和好,曾立石碑,盟曰“大明与满洲皆勿越禁边,敢有越者,见之即杀,若见而不杀,殃及于不杀之人”,如此盟言,大明背之,反令兵出边卫夜黑夜黑即叶赫,下面的糊笼即扈伦。,此其二也;自清河之南、江岸之北,大明人每年窃出边,入吾地侵夺,我以盟言杀其出边之人,彼负前盟责以擅杀,拘我往谒都堂使者纲孤里、方吉纳二人,逼令吾献十人于边上杀之,此其三也;遣兵出边为夜黑防御,致使我已聘之女转嫁蒙古,此其四也;将吾世守禁边之钗哈(即柴河)、山七拉(即三岔)、法纳哈(即抚安)三堡,耕种田谷不容收获,遣兵逐之,此其五也;边外夜黑是获罪于天之国,乃偏听其言,遣人责备,书种种不善之语以辱我,此其六也;哈达助夜黑侵我二次,吾返兵征之,哈达遂为我有,此天与之也,大明又助哈达逼令反国,后夜黑将吾所释之哈达掳掠数次,夫天下之国互相征伐,合天心者胜而存,逆天意者败而亡,死于锋刃者使更生,既得之人畜令复返,此理果有之乎?天降大国之君,宜为天下共主,岂独吾一身之主?先因糊笼(华言诸部)会兵侵我,我始兴兵,因合天意,天遂厌糊笼而佑我也,大明助天罪之夜黑,如逆天然,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妄为剖断,此其七也。凌辱至极,实难容忍,故以此七恨兴兵。《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2,11页。又孟森:《清太祖告天七大恨之真本研究》,见《明清史论著集刊》上册。
  
  《七大恨》主要是反映了从努尔哈赤祖、父被杀以来三十余年间,明朝辽东地方官对满族的压迫剥削,包括政治上、经济上和民族关系上的方方面面问题。努尔哈赤以此动员本民族起而反抗明朝。《七大恨》是讨明檄文,也是兴师出战的动员令。同努尔哈赤起兵之初相比,他把攻击的目标更集中更明显地转到了明朝。原来以尼堪外兰作为杀其祖、父的仇人,而今第一恨把明朝说成是杀他祖、父的罪魁祸首。
  
  誓师完毕,努尔哈赤将其八旗劲旅分为两路。左翼四旗攻东州、马根单;右翼四旗由努尔哈赤直接指挥攻抚顺城。扮作商人入市的于十四日走在大军之前,皇太极统率五千兵于当夜至抚顺。约定吹笳为号。十四日夜半,笳声打破寂静,李永芳大吃一惊。顿时全城沸腾,炮火烛天。后金执一人,捎信给李永芳,劝他投降。十五日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指挥所部军队,架梯登城,里应外合,攻入城内。李永芳衣冠乘马出城投降。后金这次出兵,攻下抚顺、东州、马根单三城及台堡五百余,从抚顺掠去人畜三十万,收降民一千户。在回营的路上,明辽东巡抚李维翰忙遣总兵张承荫率兵一万追击,后金哨探报告,皇太极及兄代善令兵披甲迎战。努尔哈赤轻蔑地说:“他们不是真来打我们,是要诈称把我兵赶出边界,以欺骗大明皇帝。”命令他俩停止进兵。回报说:“默默而归,明兵可能认为我们怯战,不如乘此机会,设伏诱敌。”努尔哈赤说:“你们的想法很对。”《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2,12页。后金兵继续进攻,明兵分三处,据险掘壕,后金兵列阵冲击,明兵三营皆被攻破,总兵张承荫、副将颇廷相并参将、游击、千总、百总等大小五十余将官战死,一军全没。后金将士凯旋,论功行赏,安抚降民,努尔哈赤将七子阿巴泰之女给李永芳为妻,提升他为副总兵官,让他管辖新来的汉人
  
  皇太极计取抚顺城的成功,给努尔哈赤向内地扩张势力以很大的鼓舞。闰四月,遣回在后金买皮货的商人张儒绅等,让他们带着书写《七大恨》的材料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1。。五月,后金兵连续作战,攻下抚安、三岔儿、白家冲三堡。七月,努尔哈赤率领诸贝勒、大臣统大军入鸦鹘关,攻清河城,双方经过激战,明兵大败,城陷,守城副总兵邹储贤及兵士俱被杀。一堵墙、碱场堡二城官民弃城而逃,后金兵拆其城,运走周围的粮食。
  
  抚顺城被后金攻破,大明“举朝震骇”《明史》,卷239,“张承荫传”。。明神宗深感“辽左覆军陨将,建州势焰益张,边事十分危急”《明神宗实录》,卷568,9页。。明朝早曾有意联络叶赫、朝鲜等夹击正在兴起的努尔哈赤。抚顺警报传到京师,明朝虽已岌岌可危,仍唤起了这个垂亡的巨人,不肯就此任人断其左臂,直捣心脏,决定倾其全身之力,拼死一战。这就酿成了关乎明清兴亡的萨尔浒之战。
  
  萨尔浒之战是明朝企图消灭后金而发动的一次大战。为了进行这次战争,明朝作了一系列的准备。这表现在:
  
  (一)遣将。自抚顺战后,明朝为准备发动萨尔浒之战而派遣的重要将官有杨镐、李如柏、杜松、刘等。杨镐曾任辽东巡抚,以其熟悉辽事,特起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经略辽东。李如柏即李成梁第二子,曾任宁夏总兵,立功升右都督,后以疾归家居二十余年,因张承荫战死,复以故官挂印镇守辽东。杜松榆林人,守陕西身经百战,威名赫赫,被称为“杜太师”,他被任命为山海关总兵。刘曾在云南、四川等地为将多年,并曾率兵援朝鲜平定倭乱,与杜松齐名,因贪污贿赂等罪被罢为“废将”,这时重新得到起用。李维翰疏于御革职为民,周永春被任为辽东巡抚。他们都是萨尔浒之战明朝一方的将帅和有关的地方官。
  
  (二)调兵。辽事起,明朝兵部议调兵十万。杨镐抵关,请调边兵。先后被调的有宣、大、山西征兵万人,延、宁、甘、固征兵六千。又由登州三营内挑选一千五百名,从海道渡辽,南京水陆二营内挑选三千名。蓟镇先发五千,后调台兵二千。明朝还命令杜松、刘、官秉忠、柴国柱等“各携家丁”。此外,从朝鲜征调援军一万名,北关叶赫也有二千兵相助。
  
  (三)筹饷。兵饷为用兵打仗所必需。明朝兵部提出调兵十万,需饷三百万,请发库藏,不允。为供给各镇所调兵,兵部又请发饷二十万。后来爱钱如命的明神宗下令借大工、马价各五十万作边饷。但是兵多饷少,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时内库有钱,明神宗不肯给,无奈户部请加派田亩,每亩加三厘五毫,全国增加田赋收入至二百余万。因为这笔钱是为援辽兵将而征,所以叫“辽饷”。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开始行加派,第二年又加三厘五毫,第三年继续加二厘,前后三加,至每亩九厘,增赋五百二十万《明史》,卷78,“食货志”2。。为解决东征粮饷,明朝专在广宁设辽东饷司。
  
  (四)发兵器。为了提高战斗力,万历四十六年六月,明朝兵、工二部议以库存的盔甲、铜铁大小佛郎机大将军虎蹲炮、三眼钅仓、鸟铳、火箭等,派官挑演,运赴辽东。原任总兵柴国柱提出破“虏”全用火器,请从山陕督抚各借三百位解赴辽东,被批准执行。
  
  在这些备战中,遇到了很多困难。突出的是将官不愿赴任。总兵官杜松、刘已接到援辽命令,仍逗留不进。明神宗下令催他们“星夜出关”,仅仅杜松一人有所行动,其余诸将继续住在关内各镇。不得已,明朝下令规定限期,仍前逗留者,军法从事。调兵也非易,所调各镇兵马,宣、大、山西报告已起程,余下被调兵马无行动消息。明神宗特赐辽东经略杨镐尚方剑一口,将帅以下有不用令者先斩后奏。刘迟迟不出关,他想等待川兵到来,朝廷命令他不必等待,赶快出关。兵饷更难筹集,请饷的奏疏像雪片一样飞报,而发下的饷很少,有兵无饷,引起援兵半路哗变,到处抢掠。马匹器械既缺少,又低劣。刘所部号称兵仗犀利,出师祃祭,大将用战刀宰牛,三割始断,其迟钝可见。
  
  尽管如此,为了消灭后金,明朝仍坚持要打这一仗。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冬,援辽兵将先后集于辽东。合当地现有军队,能投入战场的兵约十万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1;又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1,“辽左兵端”。。杨镐议定进攻的目标是后金都城赫图阿拉,战法是分兵合击。具体部署为分兵四路,各路兵将配置及进攻路线是:
  
  原任总兵马林率领一路兵马,开原兵备道佥事潘宗颜监军,岫岩通判董尔砺赞理,以庆云管游击事窦永澄督率北关叶赫兵马并进协助,从开原出三岔口,攻其北,也叫北路军;
  
  山海关总兵杜松率领一路兵马,保定总兵王宣、赵梦麟佐之,分巡兵备副使张铨监军,从沈阳出抚顺关,攻其西,也叫西路军;
  
  辽东总兵李如柏率领一路兵马,以分守兵备参议阎鸣泰监军,推官郑之范赞理,从清河出鸦鹘关,攻其南,又叫南路军;
  
  总兵刘率领一路兵马,海盖兵备副使康应乾监军,同知黄宗周赞理,还有朝鲜援军一万,由都元帅姜弘立、副元帅金景瑞统领,镇江都司乔一琦监督,随刘兵马之后,从宽佃出凉马佃,攻其东,也叫东路军。
  
  因辽阳为根本重地,以原任总兵官秉忠、辽东都司张承基领兵驻守,总兵李光荣驻广宁策应。管屯都司王绍勋总管运送各路粮草。
  
  四路之中,杜松所率西路为其主,总计十万军士,这一路即占三万,多于其他各路。杨镐为全军总指挥,坐镇沈阳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1。。
  
  分派既定,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二月十一日誓师,二十一日出塞,约于三月二日会二道关并进,遇大雪封路,出塞日期改为二十五日《明史》,卷59,“杨镐传”。。
  
  大军未行,师期早已泄漏,后金预先有了一定准备。二十四日,杨镐遣一使带着信息入后金,说大明兵即将来攻,领兵将帅及监军文臣业已齐至,四十七万大军定于三月十五日乘月明之际进剿。三月初一日,后金诸贝勒聚于衙门。先有哨探报告二十九日晚见有大明兵举着灯火出抚顺关。接着南路有人来报,昨二十九日明兵进入栋鄂境。后金兵刚一行动,又得到来人报告,清河路发现明兵。
  
  明朝大军压境,各路战报不断传来,对努尔哈赤及后金诸贝勒、大臣的智慧和勇气是严峻考验。如何判断,如何行动?不能有任何误差和迟疑。事实证明,后金的汗、贝勒、大臣等是英明的,勇敢的。皇太极同其父兄为取得这次战争的胜利,献智献勇,功勋卓著。第一个英明的判断来自其父努尔哈赤。他认为南路进攻的早,在于牵制我军,此路已有五百兵,足以防守,抚顺一路必是主力,我们应首先大战这一路明兵。当听到清河一路有明兵时,其兄代善说,这一路地势狭险,来兵不能很快到达,以二百兵防守即可,重点应向抚顺关迎敌。他的判断也是正确的。明军分兵合击,后金针锋相对,“合兵分击”,即“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付国:《辽广实录》,卷上。。皇太极同其父兄利用明军分散和道路险易不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场大战之所以总称为萨尔浒之战,就因为第一个和主要的战役发生在萨尔浒地方。萨尔浒,汉译为“碗架”,建州女真中有萨尔浒部落。作为地区,在今辽宁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地当浑河上游与苏子河合流处,萨尔浒山西距抚顺七十里,东距赫图阿拉百余里,东北靠近铁背山,铁背山上有天命三年后金在吉林崖所筑界凡城。萨尔浒以其为后金门户,明与后金间出入的水陆要冲,成了这次大战的战场。
  
  二月二十九日,杜松按既定部署,统率所部从沈阳出发,星夜出抚顺关,渡浑河,沿苏子河谷攻向赫图阿拉。皇太极在父兄的指挥和配合下,集合八旗大军,每旗七千五百人,共六万人,前来迎战。三月一日,两军相遇于萨尔浒。后金原来在界凡山上有一些筑城搬运石头的人夫,皇太极不但关心他们被明军围攻,而且认为他们是可以发挥战斗作用的力量。他和兄代善都主张要派兵前往,使他们安心。但是后金兵进至太兰冈(辽宁省抚顺县八宝沟近处),代善与达尔汉想停止前进隐蔽起来,皇太极不同意说:为何停兵于偏僻地方?应当光明正大进军,耀武扬威,对敌布阵。运石人夫看见我们自己的兵是这样,也会奋勇参战。这一重要决策得到额亦都赞成,众将服从,大军前进,与明兵对垒布阵。在此之前,杜松、王宣、赵梦麟等领兵前来,后金派去护卫人夫的四百骑兵伏击其尾,杀至界凡河,同人夫一起据守界凡的吉林崖。
  
  明兵在杜松指挥下,分为两部,一部攻吉林崖,一部攻萨尔浒山。后金诸贝勒议以八旗两翼平分力量与明兵交战,右翼四旗协助四百卫兵及增援的一千兵并运石人夫,从山上往下冲,上下夹攻;左翼四旗防萨尔浒山敌兵。努尔哈赤到此一问:“破敌之术如何?”诸贝勒将议定方案报告。努尔哈赤只同意分路作战,但不主张平均使用力量。他提出从右翼拨出两旗,增加到左翼。他说:“先破萨尔浒山所驻之明兵,此兵破,则界凡之兵皆丧胆矣。”同时命令两白旗兵密切注视界凡敌兵,一旦看见我兵自吉林崖向下冲锋,就要前去协力作战。六旗大军攻向萨尔浒明军大营,明军发炮接战,后金兵仰射冲杀,大破敌营,杀得尸积成堆。其助吉林崖之兵,自山而下正冲击时,右二白旗兵渡河前进,与之夹击,明军连发火炮,后金兵再一次冲杀,明军阵营大乱,一败涂地。总兵杜松、王宣、赵梦麟等皆战死。其余将士死者漫山遍野,血流成渠,死尸与军器冲入浑河,如“解冰旋转”而下。后金兵追杀明军直到硕钦山(辽宁省抚顺县营盘西)。
  
  铁背山前杜松被歼,萨尔浒之战的第一个战役也就基本结束。第二个战役是后金兵同明北路总兵马林军及杜松军余部决战。三月二日,马林及潘宗颜分别结营于尚间崖及斐芬山(均在今辽宁省抚顺县哈达近处)。杜松一路后营游击龚念遂、李希泌领车营与骑兵驻扎斡珲鄂谟。明军在尚间崖布阵,绕营凿壕三道,壕外列大炮,炮手皆步立,大炮之外又密布骑兵一层,前列枪炮,其余众兵下马于三层壕内布阵。皇太极参加这一战役是与其父领兵先战龚念遂、李希泌。在这次作战中,皇太极一马当先,率领八旗铁骑突入明军,把其军营冲得东逃西散。皇太极追杀龚念遂于阵中。努尔哈赤正站着观战,代善报告敌人已在尚间崖布阵,他不等皇太极兵到,即急领四五随从于午时到达其处。他见明兵枪炮林立,想先据山上往下冲击,众兵将欲登山,见大明营内兵与壕外兵合,知是来战,又下令不必登山,改为下马步战。先由代善领左翼二旗部分兵策马前进,阿敏、莽古尔泰等随其后,分别杀入敌营,两军展开激烈混战,敌兵被杀大半。六旗兵见此情景,不假整顿军营行伍,即飞奔于大明营中,明兵发炮,后金兵发箭,明兵势不能敌,大败逃走,副将麻岩等战死,马林只身逃跑。血水分流,尚间崖下河水皆赤。然后,后金兵转攻斐芬山潘宗颜所部明军。他们以战车为卫,连发枪炮,后金仍突击冲杀,摧毁他们的战车,兵营被攻破,潘宗颜一军全没。叶赫援兵至中固城,听说明兵已败,大惊逃回。
  
  后金兵获得第二个战役的胜利之后,当夜努尔哈赤命令收兵回营。侦探来报南方栋鄂部与清河路明兵正向都城进军。努尔哈赤立即决定派达尔汉领兵一千先行,第二天早晨又派阿敏领一千兵继进。为了刺探确切情报,代善领着二十人扮作小卒前去察看消息。接着莽古尔泰也起程。皇太极急不可耐,乘马到努尔哈赤面前问:“大哥果然先去,我也要同去。”努尔哈赤劝慰他说:“你大哥是扮作哨探,前去探听消息,你要同我在一起行动。”皇太极请求说:“大哥既然已独身去了,我们为什么要留在后边?”说完就走。皇太极求战心切,每战不甘心落后于代善,他经常活动在努尔哈赤身边,受到父亲的重用。当夜后金兵进入赫图阿拉。
  
  第二天即三月四日,后金大军出击宽佃一路刘军,开始了萨尔浒之战的第三个战役。后金军这一路作战的主将是智勇超人的皇太极及兄代善。刘素以勇猛著称,力气大,武艺高,能使一口重一百二十斤的镔铁刀,在马上旋转如飞,人们都称他为“刘大刀”《明史》,卷247,“刘纟廷传”。。但是他勇敢有余,谋略不足,加上同其他将帅有矛盾,终于被皇太极等利用,中了他们的计谋。
  
  从宽佃到赫图阿拉,山险道狭,荆棘丛生。刘自二月二十九日从宽佃出发,行军速度很慢。后金对这一路的防守本来不严,如进军迅速,很可能在后金大军来到之前,已攻入赫图阿拉。但是,实际并非如此。努尔哈赤对后来两路的策略是,仅以四千兵防守清河路李如柏军,其余全部杀向宽佃一路。刘军行至深河下营,连攻牛毛、马家等寨,深入三百余里,颇有斩获。后金军的一股先遣部队与刘军交战被战败。代善等大军赶上来出瓦尔喀什密林时,与明军前锋遭遇。明军从小路登阿布达里冈,地在赫图阿拉南五六十里处。代善欲抢占山顶,自上往下冲,皇太极提出:“兄你领兵护卫后边,我领兵上山往下冲击!”代善说:“这样也好,我去西边,你领右翼兵据山顶往西冲下,听我的话,不要冒险,可留在后边督战,”皇太极率右翼兵从山上向西冲下时,身边只有精兵三十人。他们出现在众兵之先,由上下击。两军对战,炮来箭往,明军岿然不动。代善亲自冲入明军营中,左翼的兵在山的西边进击,山上的明军开始动摇败退。达尔汉、阿敏分别率领一部分兵在瓦尔喀什设伏,击败向这里进攻的明军。
  
  皇太极等为了击败刘军和把他本人置于死地,用计谋,将打败杜松时获得的令箭(号矢)交给一个投降的明兵,让他冒充杜松派的人,到刘那里,催他快来会战。刘见杜松令箭不禁大怒,对来人说:“同为大帅,你拿令箭传我,是看不起我刘!”来人故意安抚他:“主帅事急,知你必不生疑。”问:“为什么不传炮?”答:“边地烽堠不便,此去建州五十里,三里传一炮,不如飞骑更快。”来人回报,立即传炮。刘怕杜松抢头功,加快进军。皇太极等命令后金兵假杜松旗帜进兵,刘不知防备,乘其未布阵,突入军中,军容大乱,刘以最大的勇气和毅力坚持作战,左右臂先后受伤,还鏖战不止,最后面中一刀,倒在血泊中,挣扎至死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1,“辽左兵端”。。
  
  后金兵正要安营,忽见南边康应乾的步兵和朝鲜援军出现在富察旷野。皇太极驻兵,其余诸贝勒随从,列阵前战。康应乾的步兵执竹竿长枪,披籐皮甲,朝鲜兵皆披纸甲,戴柳条盔,枪炮层层布列。进战时,明军营中枪炮连发,大风骤起,烟尘皆返,一片昏黑,敌我难分,后金兵乘机冲入,破其全军,康应乾仅以身免。乔一琦一军被攻破,自己逃入朝鲜兵营。诸贝勒各整本旗兵欲战朝鲜援军,都元帅姜弘立在“欲走则归路已断,欲战则士卒股栗”的时刻,无可奈何地投降了后金李民:《自建州还后陈情疏》,见辽宁大学历史系印本。。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接见姜弘立、金景瑞等,待以宾礼,五日小宴,十日大宴。后金诸贝勒杀尽刘兵,驻军三天,尽收人畜盔甲器械回营。明军四路出师,三路战败。杨镐在沈阳,听说这个消息,急撤李如柏兵。这是惟一保全较好的一路兵,而在后撤时遭后金军哨卒射杀并自相蹂踏死者约千余人。战胜明军之后,努尔哈赤笑对诸贝勒说:“大明皇帝以二十万兵,号称四十七万,分四路来战,人们听说,如我分兵破敌,一定认为我兵多;如我往来剿杀,一定说我兵强,总之,无论传到哪里,没有不说打得好的。”乾隆书萨尔浒战争事碑文。
  
  萨尔浒之战在三个地点,打了三大战役,总共只有五天就决定了胜负。这是努尔哈赤与明朝进行的第一次最大的战争。他的胜利,对后金的存在、巩固和进一步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清代乾隆皇帝说:“我大清亿万年丕丕基实肇乎此。”乾隆书萨尔浒战争事碑文。明朝发动这场大战,以为一举可以安边,结果没有创造出那种惊天动地的奇迹。早在战争前,明朝很多将士已缺乏胜利信心。出师时,杜松对杨镐说明敌人未可轻视,不被理睬。要求缓期进兵,李如柏出来反对。刘与杨镐早有矛盾,借口地形不熟,不愿如期进兵,杨镐大怒说:“国家养士,正为今日,若复临机推阻,有军法从事耳。”悬剑军门,吓得刘不敢再请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1,“辽左兵端”。。明朝将帅不和,军队轻进,器械不良,尤其是分兵而又不互相配合,终于遭到惨败。这次战争,明文武将吏死者三百余名,军士死者四万五千八百余人,马匹枪炮无计其数。后金则相反,努尔哈赤及代善、皇太极等对每一步形势及敌我双方的有利与不利条件,都作了英明正确的判断,倾八旗所有,针锋相对,以“合”破“分”,使每个战役都以优势兵力战胜敌人。他们自己损失很小,据说仅仅死了近二百人。皇太极自始至终参加了萨尔浒之战,历三大战役,无论是对全局或局部,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计,献智献勇,有战必胜,发挥了英勇善战的作用。

爱诗词,爱生活!www.GuShiCi5.com 喜欢就把《清太宗全传》分享给您身边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