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诗词名句 古籍 文言文 藏头诗
清太宗全传

您正在阅读著作:《清太宗全传
当前位置:古诗词网 > 清太宗全传 > 第二章 天命时期的皇太极

  “既征大明,岂容中止!”这是天命七年(1622年)攻下广宁以后,努尔哈赤命令筑东京城时,对诸贝勒、大臣说的一句话《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2页。。这是努尔哈赤的至理名言。它集中地表达了这位后金最高统治者所代表的满族贵族奴隶主的利益和抱负。因为他们当中有些人并不都这么认识,所以努尔哈赤要说这句话进行开导和教育。
  
  的确,后金统治者进到辽沈,并没有大事完毕。为了巩固已经取得的胜利并给争取更大胜利创造条件,他们不能就此罢休,要继续对明作战。征明,这是他们长远的大目标。努尔哈赤已经感到:第一、八角殿上的权威,使他备受鼓舞,但是比起大明天子的金銮殿来,他还不满足。一望无边的土地,众多的村屯和人口,巍峨的城堡,成群的牛马,闪光的金银财宝,所有一切在战争中能夺取的财富,对满族贵族奴隶主具有无限的吸引力。他们的欲壑没有底止。驱使八旗兵丁进攻大明,这是他们的共同愿望。第二,他们从过去征伐明朝的实践中,越来越看清一条这样的道理,占领的地盘越小,越不容易巩固。占领的地盘小,有些人就认为占不住,占领是暂时的,被占领地区的人要逃走,没有被占领地区的人更容易对明朝抱幻想。扩大了占领地区,要逃走的可以不逃走,搞得好,还会有大批人民自动来投降。所以后金统治者把停止征伐看作等于自杀。一旦明朝缓过手来,变得强大,已经得到的胜利,可能付诸东流。不停顿的进攻,本身就包含着巩固已有的胜利。
  
  征伐明朝的战争一定要打,但是什么时候打,后金似乎没有完全根据自己一方面作出决定。著名的宁远之战,发生在广宁之战以后四年,很能说明这一点。从天命七年到天命十一年之间,后金没有对明朝发动大规模战争,在后金一方,这是很难找出使他不战的理由的。尽管他们需要发展生产,整顿社会秩序,安置原先的俘虏和降人,等等,但是不能因为这些就中止争城夺地,发动战争。这几年的休战状态,关键在于明朝,因为明朝任用孙承宗、袁崇焕加强了防守。
  
  孙承宗,字稚绳,河北高阳人。他从小勤奋好学,关心国家大事。中年以后曾亲自到河北、山西等边疆地区作实地考察。他熟悉北方和东北的民族社会发展及与明朝的关系。后金占领广宁,王化贞弃城逃跑,熊廷弼同王化贞一起入关,辽东边事紧急,明熹宗特地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针对当时“兵多不练,饷多不核”,武将为文吏制约,他提出“重将权”。他还主张选择一个沉着冷静、有气魄、有谋略的人为大将,让这个人自行任命偏裨以下各级将领,不要使不懂军事的文官高高在上,盛气凌人,边境上小胜小败不必过问,重要的是阻止后金兵入关,进一步再图恢复失地。孙承宗进而建议,西抚蒙古,东恤辽民,简练京军,增置永平大帅,修筑蓟镇亭障,开京东屯田,等等。这些受到了明熹宗的赞扬和采纳。
  
  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他为人慷慨,有胆略,好谈兵,对沿边形胜险要了如指掌,早有边关立功的雄心壮志。因为他有这些表现,天启二年(1622年)广宁失守以前,他被破格提升为兵部职方主事。广宁兵溃以后,廷议时有人主张扼守山海关,他单骑出关视察形势,回到朝廷说:“给我兵马钱粮,一个人就能负起防守大任。”后被提为佥事,监关外军。这时王在晋代替熊廷弼经略辽东,王在晋同总督王象乾串通一气,要在山海关外八里铺筑重关,提倡所谓“重关设险,卫山海以卫京师”,袁崇焕等力争不可。反映到内阁首辅叶向高那里。孙承宗以兵部尚书的身份亲临其地处理,他不同意王在晋“重关设险”,而是主张坚守关外,保卫关内。由于孙承宗的反对,王在晋改任南京兵部尚书。孙承宗请求自己督师,就以兵部尚书督山海关及蓟辽天津登莱诸处军务。孙承宗到了关上,依靠袁崇焕等定军制,建营舍,练火器,治军储,缮甲仗,筑炮台,买军马,采木料,救难民,练骑卒等等,巩固了山海关城。
  
  筑宁远卫城是孙承宗与袁崇焕的重要建设。宁远,背靠起伏的热河丘陵,面向涛涛渤海,扼居辽西走廊咽喉,西连万里长城,东接锦州,是山海关的前卫。原来的旧城已经颓坏,孙承宗重用袁崇焕,重新修筑宁远城。经过两年的时间,筑城立竣。在袁崇焕的努力经营下,宁远商业繁荣,流民聚集,当辽东兵火之后,到处是残垣断壁,乱石废瓦,而这里成了人民向往的乐土,关外一大重镇《明史》,卷259,“袁崇焕传”。。更为重要的是,孙承宗与袁崇焕商议,以宁远为根据地,东向收复了明与后金间的空白地区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大凌河等城镇,在这些地区修城筑堡,派兵驻守,宁锦一带从此形成一道重要的防线。孙承宗督师蓟辽四年,几乎收复了明在辽河以西的全部失地《明史》,卷250,“孙承宗传”。。
  
  这时明朝的政权被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把持,他们嫉恨孙承宗功高望重。天启五年(1625年),孙承宗手下大将马世龙在柳河(辽宁省海城县附近)被后金打败,他们以此为借口,攻击孙承宗,明朝罢了孙承宗的职,改派阉党兵部尚书高第经略辽东。高第怯懦无能,一上任就不顾袁崇焕等人的反对,尽撤锦州、杏山、松山等地防御工事。驱屯民入关,丢下大量粮食,在撤退路上,人马争先恐后,死亡载道,哭声震野,“民怨而军益不振”。高第又想并撤宁前二城,袁崇焕时已升为兵备副使、右参政,他抗拒不撤,激动地说:“我官为宁前道,在哪当官死在哪,坚决不撤!”誓与宁远共存亡。但是,由于高第把山海关外所有防务一律撤除,因此辽西一线,只有宁远城孑然仅存《明史》,卷259,“袁崇焕传”。。
  
  努尔哈赤终于等来了可乘之机。他看透了高第的虚弱无能,于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十四日率诸贝勒、大臣统领十三万大军号二十万远征明朝,兵锋所向,直指山海。十六日至东昌堡,十七日渡辽河,分布在南至海岸,北越广宁的河西旷野,浩浩荡荡,旌旗飞舞,剑戟如林,川流不息向西挺进。在西平堡捉到明的哨探,得知前进路上明兵甚少,右屯卫一千,大凌河五百,锦州三千,另有人民随处而居。后金兵畅行无阻,轻取辽西诸城和明军逃走丢下的粮草。二十三日,后金兵临宁远城下,越城五里,横截山海大路,安营扎寨。后金军捉获汉人,令他们入宁远城招降说:“我们二十万大军来进攻,这个城一定要被占领,众将官如果投降,就给你们高官厚禄。”守城主将袁崇焕答复说:“为什么无故发兵来?宁锦二城你们没有占领,我来恢复,当然要誓死防守,岂有降理!说什么来兵二十万,不必虚张声势,我知道你们是十三万,这我也不认为少。”袁崇焕不骄不馁,决心抵抗,誓死不降。为了提高防御战斗力,袁崇焕与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及祖大寿、何可刚等把人民组织起来共同防守。袁崇焕刺血为书,激励将士,广大士兵和人民精神振奋,斗志高涨。
  
  二十四日,后金兵发起攻城。先攻东门,以战车覆盖生牛皮,下伏勇士,用斧椎凿城。有的披铁铠二重,号“铁头子”,推双轮车进攻。当时天寒土冻,凿城数处,破坏而不堕。袁崇焕指挥军民固守,从城内放枪打炮,投掷药罐、雷石,放火烧后金战车,后金军死战不退。但是屡攻不下,伤亡惨重,暂停进攻。第二天,后金军再次发起猛攻,攻势凌厉,明军虽血战不惜,形势仍非常危险。袁崇焕临危不惧,指挥若定,满桂率将士登城,悬西洋大炮十一门于城头,循环飞击。炮击不中,用枯草硝黄松脂掺木棉垂铁绳系下烧击。后金军营终于遭到破坏,中止攻击,败下阵去,解围收兵,退到龙宫寺。进攻宁远两天,据他们自己承认,后金共伤亡将士五百余人《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9页。。
  
  二十六日,后金统治者听说明朝关外军需粮草全部屯扎在觉华岛(菊花岛),便派遣武纳德率领八旗蒙古等数百军兵前去攻取。该岛距宁远城十二里,突出在波涛汹涌的海里。明朝守粮参将姚抚民、胡一宁等在冰上安营,凿冰十五里作壕,以战车防卫。后金军从未凿处进击,全歼明军,火烧战船两千余只,粮草千余堆,收兵返回大营。努尔哈赤经右屯,焚其粮草,至二月初九日回到沈阳《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9页。。
  
  宁远之战是后金与明交战以来,明朝第一次打了这样一个大胜仗,时称宁远大捷。袁崇焕因力保孤城,声威大震,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受明熹宗玺书嘉奖。而后金攻城失败,经宁远之战,不利的影响严重。损兵折将之外,因为有宁远阻隔,后金不能在辽西继续扩大占领地区和建立稳固的统治。后金再发动新的进攻,也不能直向山海,于是皇太极统治时期多次绕过宁远、山海关,从北边几个关口深入明朝腹地进行掳掠。
  
  努尔哈赤之死也与宁远之战有关系。努尔哈赤从万历十一年起兵,身经百战,百战百胜,而就是这次战争给他一生的光辉战史留下了少有的一次失败记录。战后不长时间他就死了。有的历史记载说他因在宁远之战攻城时被明军红夷大炮打伤,不治而死李肯翊;《燃黎室记述》,卷27,引《春坡堂日月录》。。有的历史研究者认为,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没有受伤。因为袁崇焕等明朝参加作战的人都没有提到过打伤努尔哈赤,说打伤他的人未必亲眼看见了他受伤。努尔哈赤如果负伤,明朝举国上下都会认为是大事件,必定大肆宣扬,而事实上没有什么材料反映他们宣扬过这件事。另一方面,从清朝的文献所载看,努尔哈赤在战后到死时八个月中,仍作为后金统治者正常主持军国大事,根本不像重病在身。还有许多文献记载努尔哈赤死于背发痈疽,等等。
  
  努尔哈赤一生中负伤多次,负伤对他并不值得惊讶。他在宁远之战遇到“慷慨英发,气可吞胡”的袁崇焕《明熹宗实录》,卷68,12页。,负伤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明朝在这场战争中,打伤了后金数千将士,包括“头目数人、酋子一人”《明熹宗实录》,卷63,1页。,或“杀其贵人”,“烧死锦衣名酋十余”管葛山人:《山中闻见录》,卷4,“建州”。等等。有这么多的受伤将帅,是否包括努尔哈赤本人呢?不能绝对排除。这是阵上见到的,没有见到的受伤人物应该还有,也可能有努尔哈赤。不过,即使负伤,不一定伤势都很重,所以负伤后还可以参加军国大事活动。当然,宁远之战努尔哈赤也可能真的皮肉没有受伤,即使如此,这次败仗对他心灵的创击也是沉重的。清代以来历史记载都毫不隐讳说,努尔哈赤自从二十五岁起兵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惟有宁远一城没有攻拔,“大怀愤恨而回”《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9页。。努尔哈赤在宁远战后八个月即逝世,他的愤恨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必定尚起作用。努尔哈赤是后金大军的最高统率者,战争失利,他应负主要责任。究其失利原因,除了军士多年没有大打,锐气减退,训练荒废,武器不精等之外,努尔哈赤还有明显的骄傲轻敌思想。面对顽强的袁崇焕及他所动员的广大军民,在比较先进的武器配备下,婴城固守,努尔哈赤基本上仍用老一套的打法攻击,没有取胜,他一定会感到内疚。这个精神上的打击,对年近七十的人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已经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他从起兵到逝世,不间断地驰骋战场四十三年;他建立了以满族贵族为主的后金政权,并在十一个年头之中作这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统一了分散的女真各部,促进了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在冲破明朝的重关叠障之后,把满族带进了辽沈地区,从而大大加速了这个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他的许许多多个人经历带有一般人不可思议的传奇色彩。但是到这时,他的精力不足了,这年的七月二十三日,他身体开始不舒服,去清河温泉疗养。八月初一,派遣亲侄二大贝勒阿敏到他父亲的神主前祷告,希望保佑儿子的身体早日康复《满文老档》,太祖卷72,1084页。。八月十一日,乘船顺太子河回沈阳,行入浑河,与前来迎接的大妃相见,继续前进至叆鸡堡,距沈阳四十里,奋战一生的努尔哈赤逝世《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11页。。
  
  努尔哈赤死后留下子侄等数十余人,四大贝勒均健在。他的十数个儿子中,最年长的是代善,四十六岁,最年幼是多铎,十三岁。皇太极三十五岁,多尔衮十五岁。根据努尔哈赤的遗言,为防止以后作乱,令大妃乌拉贝勒满泰的女儿殉葬。这位大妃即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的生母,死时才三十七岁。
  
  皇太极即位后,一直寻找安葬努尔哈赤的“吉壤”,至天聪三年(1629年)终于决定葬在沈阳城东二十里,浑河北岸的石嘴头山,因这里“川萦山拱,佳气郁葱”。努尔哈赤的陵墓称福陵,即现在沈阳的东陵。葬时由东京(辽阳)把皇太极的生母(孝慈高皇后叶赫纳喇氏)迁来合葬。莽古尔泰的生母(富察氏)也迁葬于此《清太宗实录》,卷5,6~7页。。努尔哈赤死后被尊为清太祖。

爱诗词,爱生活!www.GuShiCi5.com 喜欢就把《清太宗全传》分享给您身边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