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诗词名句 古籍 文言文 藏头诗
清太宗全传

您正在阅读著作:《清太宗全传
当前位置:古诗词网 > 清太宗全传 > 清太宗全传的序言及相关

  皇太极姓爱新觉罗氏,满族。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月二十五日,出生地在“弗阿拉”城(今辽宁省新宾县永陵镇南二道河子村附近)。其父亲清太祖努尔哈赤,母亲是叶赫部酋长杨吉努之女,名孟古姐姐。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
  
  努尔哈赤出身于女真(满族)贵族世家。其祖籍是“三姓”(今黑龙江省依兰县),远祖名叫猛哥枯木儿(又称孟特穆,后追封肇祖原皇帝),是元朝的“万户”。元朝灭亡后,猛哥枯木儿附明。不久,率众迁徙朝鲜北境。被明朝封授为建州左卫部指挥使。猛哥帖木儿死后,由其子董山袭职。董山将其部从朝鲜迁移至苏子河流域烟突山(今辽宁省新宾县永陵镇附近)。不久,董山因为反明而被朝廷处死。继董山之后有福满(努尔哈赤高祖,追封为兴祖直皇帝)、觉昌安(努尔哈赤祖父,追封为景祖翼皇帝)、塔克世(努尔哈赤之父,追封为显祖宣皇帝)先后掌管建州左卫。这时,明朝日益走向衰落,女真族(满族)各部处于四分五裂,相互仇杀、相互吞并的混乱和动荡状态。万历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以父祖二人在古勒城被害为口实,以“遗甲十三副”起兵复仇,揭开统一女真大业的帷幕。皇太极出生之际其父正在统一建州各部,并于弗阿拉城“称王”“定国政”、成为“建州、毛邻”三十二部的霸主,明朝也因此封他为“都督事”。皇太极出生第二年,女真另一强大部落——海西叶赫部因不满于努尔哈赤的崛起,联合九部三万余众攻打弗阿拉,双方在古勒城展开决战,结果,九部兵尽为努尔哈赤所败。努尔哈赤从此“军威大震,远迩慑服”。万历二十三年,明朝以他守边有功晋封他龙虎将军,努尔哈赤因而成为女真各部地位最显赫的官长。努尔哈赤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继续着他的统一大业。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基本完成女真族统一的基础上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和附镇老城村)正式称“汗”建国,国号大金,年号天命。从此,将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女真民族统一在自己政权之下。
  
  伴随着女真族统一战争的刀光剑影,皇太极逐渐长大。父亲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的影响,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的熏陶,培养了皇太极刚毅坚强的性格,并且过早地成熟起来。他十几岁时,父亲因出征将家政委托他料理,皇太极不用指点即能把事情办得巨细得体。表现出他过人的才能。成为其父得力助手。大金建国后,皇太极与其兄代善、阿敏、莽古尔泰被立为“四大贝勒”,皇太极自己掌握正白、镶白两旗。参予
  
  国家重大决策的议定及国家政务的管理,深得努尔哈赤信任。
  
  天命三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对明兴师问罪,占领抚顺、清河,引起明朝恐慌。明朝为扼杀后金政权,出兵十万分兵四路围剿赫图阿拉。努尔哈赤采取“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术,集中兵力个个击破,首先在萨尔浒战场重创东路明军,接着又在尚间崖、阿布达里同给明军以致命打击,四路明军三路被歼一路溃逃,死伤近半。史称这次战争为“萨尔浒之战”。萨尔浒之战从根本上改变了明、金双方各自战略地位。不久,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军长趋直入势如破竹占据辽沈。皇太极在萨尔浒之战中冲锋陷阵,身先士卒显露出杰出的军事才华和胆识,成为诸王中的佼佼者,更加受到其父的器重。此后,皇太极在兼并叶赫部以及攻打沈阳、辽阳的多次战斗中屡建功勋,越加令诸王折服。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以攻打明宁远城失利郁郁成疾,于八月十一日死于沈阳靉鸡堡。皇太极在众王推举下于九月一日登上“汗”位宝座,改年号曰“天聪”,成为后金国第二代统治者。
  
  皇太极即位后,审度后金政权所处的内外形势,在内政方面进行了诸多的厘正和改革。例如,努尔哈赤驾崩之前,由于对广大汉族降民采取高压政策,以至屡屡发生汉人反抗事件,满汉民族矛盾十分激烈。皇太极对此做了更张:他严格制止满族官员擅自勒索汉人财物,违者从严惩处;停止修筑城廊及边墙工程,减少汉人负担,使其有更多的时间耕作生产;从前汉人每十三名壮了编为一庄,分给满官为奴。重新改为每名满族备御只给壮了八人、牛二头,其余的汉人编为民户,由汉官管理,不与满人杂处。这些措施初步缓解了民族矛盾。社会趋于安定。
  
  其次,改革八旗贝勒共理国政和四大贝勒按月输值、执掌政务的旧制。加强“汗”权和中央集权。如仿照明朝制度建立吏、户、礼、工、刑、兵六部,具体管理和承办国家政务和军务,使后金政权向封建化进程迈出重要一步;取消三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按月分值,同时,设立“八大臣”、“十六大臣”与诸王贝勒共同参政议政,从而使三大贝勒及八旗贝勒的势力受到削弱和节制;天聪四年及天聪五年,皇太极又以二贝勒阿敏擅自撤离其戍守的永平四城、三贝勒莽古尔泰“御前露刃”等罪名,把阿敏幽禁,把莽古尔泰削去大贝勒名号,罚银一万两及马匹甲胄。同年十二月,皇太极依据礼部参政李伯龙的建议将原朝贺时大贝勒与皇太极并列而坐的体制,改成皇太极一人南面中坐,“以昭至尊之体”。
  
  其三,为实现征服明朝君临天下定鼎中原的远大抱负,首先对近临朝鲜和蒙古采取征服行动,以扫除征明后顾之忧及削弱明朝外围势力。朝鲜是后金东部邻国,一直附属于明朝,在后金与明朝的征战中站在明朝阵营摇旗呐喊鼎力相助。例如,明将毛文龙时常袭击后金,给后金很大干扰,就是因为毛文龙有朝鲜力助,给其提供各种有利条件。为此,皇太极对朝鲜二次用兵,一次是天聪二年一月,派二贝勒阿敏统兵三万进逼平壤,迫使李氏王朝接受议和条件,订立“兄弟之盟”,开放中江互市,每年两次遣使纳贡。另一次是崇德元年,皇太极统兵十五万亲征,迫使朝鲜国王订立君臣之盟、称臣纳贡,并强制将其太子李造及皇子李警为人质带回盛京软禁。
  
  漠南蒙古是后金国的西邻,处于明朝与后金国之间,地位十分重要,皇太极常说:“我满洲与尔蒙古,原系一国”,目的是把蒙古做为征明的盟国,共同用兵。漠南蒙古部落分散,各自为政,强弱不一。对后金政权态度也不相同。皇太极对之采取“慑之以兵,怀之以德”的方针,例如,对后金交好、友善的科尔沁部、喀尔喀部采取通婚、馈赠的拢络方式建立友好关系,而对与之为敌的察哈尔林丹汗部,则采取武力征服。皇太极对蒙古采取的策略和他对朝鲜一样取得重大成功。其明显标志是天聪九年征服林丹汗部获得所谓“元使国签”,使蒙古十六部全部归顺,皇太极借此良机完成建国大清,去“汗”号改称皇帝的历史重大转折。
  
  其四,征服明朝,取得天下是皇太极既定的政治方针。为此,对明朝用兵从未间断,即使在天聪初年与明“讲和”期间也不断进人明境扰掠。如,天聪二年五月,征朝鲜回师沈阳之后,皇太极又亲率大军出征伐明,开始了辽西拉锯战。清军首攻锦州不克,转而攻打宁远,遭到宁远巡抚袁崇焕的坚决抵抗。于是,毁掉大、小凌河二城而还;翌年十月,皇太极力排众议,统兵十万,避开宁远、锦州一线,绕道蒙古直接攻打明朝腹地,攻下蓟州、三河、顺义,逼近通州城。同时,设“反间计”,除掉了明将袁崇焕。攻占遵化、永平、迁安、滦州四城;天聪五年,皇太极得知明军赶修大凌河城发兵直取大凌河,明将祖大寿投降。后金兵毁弃该城;天聪八年,发兵入边攻打宣府、大同等明朝腹地;崇德四年,皇太极不断派兵轮番袭扰锦州、松山、宁远等城,并在义州城驻扎屯田,使明军山海关外宁、锦等地不得耕种,以围攻锦州、宁远,并最终打响了明、清“松锦大战”。崇德四年二月,皇太极率数十万大军,意图一举攻占松山,以割断宁、锦咽喉。明朝调洪承畴总督蓟辽军务,准备与清军决战。皇太极亲临前线指挥,在锦州城外大败洪承畴援军,先后攻克锦州、松山、塔山守军。洪承畴被清军所俘。明朝十三万大军“覆没殆尽”。这次大战是皇太极为进取中原面发动的一次决战,是双方兵力的较量,具有生死存亡的意义。
  
  其五,积极倡导汉族先进文化,革除满族陋俗。皇太极虽然是满族出身的统治者,却颇有政治眼光。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需要,今文臣达海等人翻译汉文典籍,如,《刑部会典》、《素书》、《三略》以及《孟子》、《三国志》、《通鉴》等书。同时,对其本民族长期存在的“婚娶则不择族类,父死子妻其母”等陋俗禁行禁止,并且不许娶继母、婶母、弟妇、侄妇以及取消族内通婚现象。
  
  其六;完善八旗制度。努尔哈赤时期,八旗内的蒙古及汉人的数量不多,随着疆土日扩、归附日众,皇太极先后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扩充了八旗组织,使清朝赖以存在的八旗制度更臻完善,由此也标志着清王朝满、蒙、汉地主阶级联合专政的最后确立。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驾崩于清宁宫,终年五十二岁。死后葬昭陵,庙号“太宗”,溢号“文皇帝”。皇太极在位十七年间,统一了东北全境,促进了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缔造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并为取代大明登上中原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业。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位有远见卓识和重大历史贡献的君主。

爱诗词,爱生活!www.GuShiCi5.com 喜欢就把《清太宗全传》分享给您身边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