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宋词风月故事 下一页
千古绝唱《扬州慢》


  千古绝唱《扬州慢》

  1176年(宋淳熙三年),也就是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16年,21岁的姜夔自汉阳出游,在大雪初晴,荠麦青青的时节,来到扬州,看到曾经素以繁华富饶而著称的江南名城扬州,因金人两次蹂躏、惨遭兵燹,如今已是断壁残垣,感慨万千,于是写了一首传唱千古的《扬州慢》,来凭吊扬州荒凉,寄托黍离哀思: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据他自己的小序介绍:“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从小序中,我们知道,《扬州慢》是姜夔自己创造的词牌名。也正是这首词,为姜夔赢得了声誉。故清代朱彝尊在《词宗》称:“词到了南宋才开始雕琢,以姜夔最为突出。”姜夔与周邦彦齐名,世称“周姜”。

  姜夔(kuí)(约1155年-1221年),南宋著名词人,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姜夔的父亲姜噩,祖籍在饶州所辖的德兴县。1260年(绍兴三十年)进士,以新喻县的副县长兼公安局长(丞)提拔为湖北汉阳县的县长。后举家迁往鄱阳县,并落户于此。鄱阳是赣东北的门户,扼水陆交通的要冲,物产富饶,商贾云集。宋室南迁后,人口激增,钜子显达,来往此间,日益繁华。

  姜夔幼年随父受教,擅长诗词,熟谙音乐;复得父辈文墨交往的感染,城市歌舞的熏陶,为其爱好和学识的长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他父亲死后,随姊生活。得亲友介绍,就学于诗词名流千岩老人萧德藻,得其赏识,并娶其侄女为妻。

  姜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终身布衣,但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藉此谋取生计。自青年时期起,他就广为交游,往反羁滞于江淮湖杭之间;结识了当时宿儒名士如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丰富了学识,提高了诗词和音乐的创作水平。

  姜夔的诗,风格高秀,继承和发展了江西诗派的风韵,有《白石诗集》传世。姜夔开始学习黄庭坚作诗的风格,但自成一家,所著的《诗说》,有很多精辟的论述。清代诗人朱彝尊在《重锓裘司直诗集序》中论江西诗派时说:“继萧东夫(即萧德藻)起者,姜尧章其尤也。”

  他的词曲更为后世所推崇。姜夔和吴文英等成为南宋前期词家婉约派主要代表,上继“花间”(《花间集》),强调音乐性,被认为是词家的正宗。所写的词“格调甚高,清空峭拔”,对南宋风雅词派很有影响,被清初浙西词派奉为圭臬。

  词至南宋已发展到高峰,词家辈出,取材广泛,笔调不一,斑烂缤纷。但一般词人所作,多依传统词格填制;有的已拗口,不易歌唱。姜夔因娴通音律,于通用词调外,每自创词牌,自制新调曲谱,并能吹弹伴和;旧的词调经他的手笔,有因词意和演唱所需而破格出新者,如平韵《满江红》。这在当时确属难能可贵。只有北宋的周邦彦在自作词曲方面,能与他相提并论,世称“前有美成,后有尧章”。

  《白石道人歌曲》收词八十首,其中十七首带有曲谱。《扬州慢》、《杏花天影》、《姜凉犯》、《暗香》《疏影》、《徵招》、《角招》等十四首是他自创的词调和乐曲;三首是填词配曲的,内有一首填的是范成大的《玉梅令》。这十七首,每首定有宫调,并以宋代工尺字谱(与今流行的工尺谱有所不同)斜行注节,扣于字旁。这些有谱的词调是他一生中文艺创作的精髓,为后人留下了可资研考演唱的丰厚遗产,对南宋后期词坛创新和词式上的格律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当前:千古绝唱《扬州慢》
上一页 宋词风月故事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