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宋词风月故事 下一页
自悔儒冠晁补之


  自悔儒冠晁补之

  兼析词牌名《盐角儿》

  晁补之(1053年―1110年)字无咎,晚年茸归来园,自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他是北宋文坛上一位非常活跃的作家,在诗、词和散文的创作上都取得了比较高的成就。与黄庭坚、秦观、张耒并称为“苏门四学士”。

  晁补之是苏东坡最早的入门弟子,两人交往二十多年。晁补之得到苏东坡的赏识就如同苏东坡之于欧阳修。只不过苏东坡受识于欧阳修实属无心。1057年(宋仁宗嘉?二年)苏东坡考进士时欧阳修是他的主考官。欧阳修看到苏东坡的文章后非常感慨地说:“读苏东坡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后来苏东坡果然出人头地,且风头比他的恩师更健。

  而晁补之却是有意主动投怀送抱,所以说,新一代总比旧一代多点鬼主意。不过晁补之对这位恩师的仰慕之情就象韦小宝的口头禅“我对你的仰慕之情,犹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且终身不渝。据《宋史》记载: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晁补之17岁时,从父游宦杭州,观览钱塘风物之盛丽,山川之秀异,于是写了《七述》一文。此时,大文学家苏东坡正做杭州通判,喜欢杭州美景,欲作杭州赋。晁补之以《七述》谒见苏东坡。苏东坡见文章写得清新华美,舒展豪放,拍案叫绝,也非常感慨地说:“吾可以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就是这么一句评语,晁补之立时名扬天下。

  1092年(元佑七年),苏东坡为避京师里的激烈党争,坚乞外任,到扬州当知州,其时晁补之在扬州任通判。晁补之得知苏东坡将至,兴奋得立刻赋诗欢迎苏东坡:

  封章去国人恨公,醉笑从公神许我。

  琼花芍药岂易逢,如淮之酒良不空。

  一?孤鸿烟雨曲,平山堂上快哉风。

  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27岁的晁补之“举进士,试开封及礼部别院,皆第一。宋神宗看了他的文章后说:“是深于经术者,可革浮薄。”后调澶州司户参军,改充北京国子监教授,才步入坎坷的仕官生涯。1086年(元?元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执政,旧党得主国事。晁补之被召试京师,除太学正。不久,又以执政李清臣荐堪馆阁,经考试后,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

  时苏东坡任翰林学士,黄庭坚、张耒等俱供职馆阁,他们诗酒酬唱,度过一生中最惬意的时期。不过,晁补之虽居官京师,却因生性清孤耿介,不事干谒,一直未能摆脱穷苦的困扰。1090年,他终因校书郎官奉微薄,不足赡养,乃乞补外官,得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两年后又被召还朝,除秘书省著作佐郎。时期朝政动荡,哲宗亲政,元?末,绍圣初宋王朝政局大变,用章敦为相、倡绍述之说,*复起,乃尽逐元?相臣。晁补之亦受累离开京师,于1094年(绍圣元年)出知济州(今山东济南)。

  晁补之任之始,正逢当地社会混乱,盗贼猖獗。补之明察暗访,最终将这些盗贼一网打尽,社会得以安宁。又逢河北受灾,灾民拥入济南,晁补之为灾民搭建席棚,赠送药品,全力救济。在任河中(今山西永济)知府期间,修河架桥,造福百姓。百姓感激他的恩情,把他的画像挂在祠堂里供拜。

  历史上的晁补之耿介自持,拙于仕进,又加上身为苏东坡门生,在新旧党争中备受压抑,所以有志难伸,仕途多舛。晁补之坐修《神宗实录》失实,遂于1095年(绍圣二年)敕降通判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到贬所不久,又以岳父杜纯弟杜?知应天府兼南京留守司公事,为避亲嫌,改差通判亳州(今安徽亳州)。朝廷纷争倾轧继续缴烈。1097年,党祸再起,被贬监处、信二州(今浙江丽水)盐酒税,乃匆匆赶赴贬所。不料行到丹阳途中,母杨氏夫人病殁,即奉灵柩还乡,服丧家居。到1098年(元符元年),因嫌巨里地方低卑贫薄,便迁居金乡(今山东金乡县)城东。次年夏服除,改监信州(今江西上饶)盐酒税。

  由于他一生仁途坎坷,屡遭贬谪,多处漂泊,对宦海生活感受尤深,愤怨抑郁的心情凝聚于笔端,抒之于词章之中。他这种情感,从其创作的许多诗词作品中都程度不同的流露出来。1099年,在前往四川任职的路上,他写下较有代表性《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一词:

  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余霞散绮,向烟波路。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船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觉阮途穷,归心阻。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猿鸟一时啼,惊岛屿。烛暗不成眠,听津鼓。

  词中通过从日暮到夜晚江边景物的描述,表现了羁旅生活的哀愁和寂寞,抒发自己误入宦途的复杂心情。

  一年后,政局又起变化。哲宗病逝,徽宗即位,皇太后听政,复用元佑党人。晁补之得遇赦,被召为著作佐郎还京师。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授尚书礼部员外郎、哲宗实录院检讨官、神宗国史编修官。他都再三上表辞谢而求外任,不许,只得改除吏部郎中。七月间,苏东坡的病逝,使他悲痛深钜,一腔真挚情意尽数倾注到《祭端明苏公文》中。

  然而,政局变幻难测。向太后去世,徽宗改元崇宁,党论复起。元?诸贤与司马光、苏东坡等,被控为“奸党”,晁补之亦在其中,为谏官管师仁所论,出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济),修河桥以便民,民画祠其像。但任职才数月,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朝廷局势却急剧变化,再穷治元佑及元符末旧臣。补之遂于秋日离任,由吏部改授密州,又改果州,然皆不许。

  1106年9月(崇宁五年),宰相蔡京籍司马光、苏东坡等120人罪状,谓之奸党,黄庭坚、秦观、晁补之皆在其中。补之乃管勾江州太平观,退返金乡家园闲处,是年已过50,从此开始了长达8年的废黜生涯。

  于是,他决定退闲故里,啸傲田园,忘情仕进。归隐乡里后,“葺归来园,自号归来子,忘情仕进,慕陶潜为人。”这一阶段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诗、词、文各体俱备,多方面表现出他的生活和复杂矛盾的心绪,取得较大成绩。到1180年(大观二年),政局渐有缓和,补之先是改提西京崇福宫,又改提举南京鸿庆宫。1110年“党籍”事消,补之诣吏部侯调,得起知达州,未赴,寻改知泗州。至官无几,便于是年中秋日病卒于泗州官舍,终年58岁。

  其实晁补之才气飘逸,文章温润典雅而富有文才,凌丽卓奇出于天成。挚友李格非常欣赏晁补之之才学,便让酷爱文学写做的爱女李清照拜他为师。名师出高徒,李清照成为历史上有名的词作家。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其弟晁冲之也成为一代文学家;其孙女唐婉的的一首《钗头凤》,更是名垂千古。

  晁补之在诗、文、词诸方面都学苏东坡,且均有所建树,张尔田《忍寒词序》:“学东坡者,必自无咎始,再降则为叶石林,此北宋正轨也。”如他从齐州知州贬为毫州通判事写的《盐角儿?毫社观梅》就酷似他的老师:

  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

  占溪风,留溪月。堪羞损、山桃如血。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般情别。

  该词上片写梅花色香,用重句而略更数字,两联似对非对,遣词灵动。下片以山桃作比,更托出梅花高洁标格。词人亦寄托了自己的志趣和情操。据《碧鸡漫志》记载:有一个教坊的乐工的老婆到市场上去买盐,在包盐的纸角边发现了一个曲谱,于是这个乐工就把这个曲谱记录下来,并进行了一些加工和整理。《盐角儿》的词牌名来源于此,又名《盐角儿令》。

  他另外一首著名的长篇歌行《芳仪怨》,是写南唐后主李煜的妹妹入宋后嫁孙某,又在宋辽战争中被辽圣宋所掳,封为芳仪的悲剧:“秦淮潮水钟山树,塞北江南易怀土”,“国亡家破一身存,薄命如云信流传”,辞句凄宛动人,当时曾传诵一时。

  他还很重感情。据《墨庄漫录》记载:晁补之被贬谪到玉山,特意绕道徐州,去拜访已被开除了公职,废居乡里的陈无已。陈无己很高兴,大摆酒宴,并要自己宠爱的小姬娉娉出来,跳《梁州》舞,并当场作了一首《减字木兰花》:

  娉娉袅袅。芍药梢头红样小。舞袖低垂。心到郎边客已知。

  金尊玉酒。劝我花前千万寿。莫莫休休。白发簪花我自羞。

  晁补之感慨地说:大家都以为宋开府的《梅花赋》非常清艳可人,而陈无已这首词,比《梅花赋》要优美得多。

当前:自悔儒冠晁补之
上一页 宋词风月故事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