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宋词风月故事 下一页
词牌名的来历


  词牌名的来历

  词的标题和词牌名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俗称词牌名,相当于我们现在歌曲的曲谱。例如《沁园春 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词的标题,揭示该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是“赤壁”。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标题。宋代以前的词都是配合音乐用来歌唱的,有的依调填词,有的依词制调,曲调乐谱的名称即是词牌。填词既要求合乎音乐腔调,又要合乎一定的格律(即词律),如字数、平仄、句式、韵位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词的格律逐步成熟,格式也逐渐固定下来,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词的格式和格律的规范化就使得许多文人可以渐渐脱离乐谱而仅依照某个词牌所形成的固定的格律来填词,从而使词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堪与诗媲美的文学形式。那么词的词牌名和词的题旨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呢?稍微懂点音乐的朋友都知道,一首乐曲一旦谱成,它的基调就基本定型了,或激昂,或舒缓,或柔婉。填词的道理也是一样。无论你要抒情还是状物,你都无法改变词牌本身的节奏和韵律。所以,词人在填词之前,一定得选择与自己表情达意相一致的曲调(即词牌)。也就是说,无论词牌名和词的内容有无关联,词牌所蕴育的意趣和情调与词人的感情和心境肯定是一直致的。但宋代以后主要是依调填词,且大多数词人格律研究得比较透彻,而对音律探究得不够,他们往往只能按照格律填词,所作词走上了与音乐脱离的道路。随着南宋的灭亡,宋词词谱也飞灰湮灭,到了明代以后,宋词曲谱基本失传了,而按照格律填词却继续不断,词牌名只作为文字、音乐的结构的定式,词也就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形式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调都不是词的“本意”,而只是一种词谱的代号,词题和词牌不发生关系。一般人填词要另立题目或在下面注引小字以言其所咏之志,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摆设了。

  教坊是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唐代武德年间(618年―626年)开始有内教坊,隶属太常寺。武则天时改名“云韶府”,后又复名。教坊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唱、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教坊所担任的业务有歌,有舞,也有“散乐”;其成员有男有女。女艺人中间依色艺的高低分成等级。被选去的美丽的民间女子要学弹奏琵琶、三弦、箜篌、筝等器乐技术,也学习歌舞,这样的女艺人被称为“?(chuō,异体字,用手指弹乐器的意思)弹家”。教坊中的一般女艺人被称为“官人”。最高级的女艺人属于宜春院,因为她们经常在皇宫表演,所以又称为“内人”或“前头人”。宋元两代也设有教坊。明代有教坊司,隶属守礼部。沿至清代,至雍正时始废。据崔令钦《教坊记》所载,开元、天宝年间的教坊曲共324曲(内杂曲278,大曲46),演变为唐五代词调的有79曲:

  三台 抛球乐 清平乐 贺圣朝 泛龙舟 春光好 凤楼春 长命女 柳青娘 杨柳枝 柳含烟 浣溪沙 浪淘沙 纱窗恨 望梅花 望江南 摘得新 河渎神 醉花间 思帝乡 归国谣 感皇恩 定风波 木兰花 更漏长 菩萨蛮 临江仙 虞美人 献忠心 遐方怨 送征衣 扫市舞 凤归云 离别难 定西番 荷叶杯 感恩多 长相思 西江月 拜新月 上行杯 鹊踏枝 倾杯乐 谒金门 相见欢 苏幕遮 黄钟乐 诉衷情 洞仙歌 渔父引 喜秋天 梦江南柘枝引 小秦王  望远行 南歌子 鱼歌生查子 山花子 竹枝子 天仙子 赤枣子 酒泉子 甘州子  破阵子 女冠子 赞普子 南乡子 拨棹子 何满子 水沽子 西溪子 回波乐 麦秀两歧 玉树*花 儒士谒金门巫山一段云  望月婆罗门

  还有以五七言声诗为曲辞的30曲:

  凉州 伊州 伴侣 破阵乐 还京乐 想夫怜 乌夜啼 墙头花 皇帝感 忆汉月 八拍蛮 怨胡天 征步郎 太平乐 胡渭州 濮阳女 大?乐 合罗缝 山鹧鸪 醉公子 叹疆场 如意娘 镇西乐 金殿乐 得蓬子 采莲子 穆护子 四会子 杨下采桑 突厥三台

  另有40余曲入宋后转为词调。可见教坊曲流传的广泛并具有经久不衰的强大艺术生命力。唐五代词所用词调180左右,其中来自教坊曲者,几占半数。教坊曲实际上已成为词调的主要来源。

  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只有少数词牌名有些记载,词牌名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源于地名。例如《八声甘州》,唐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是唐边塞曲,故以边塞地甘州为名。因全词前后片共八韵,故名八声。此外如《西河》、《石州慢》、《扬州慢》等中的西河、石州、扬州都是地名。

  二、源于人名。如《兰陵王》,据王灼《碧鸡漫志》卷四记载:“《北齐史》及《隋唐嘉话》称,齐文襄之子长恭,封为兰陵王。与后周打仗,曾经带着假面具对敌,兰陵王勇冠三军,在金墉城大败后周,手下的武士一齐唱歌,曲名就是《兰陵王入阵曲》。”《浣溪纱》是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如《念奴娇》,据元稹《连昌宫词》自注:“念奴,唐朝天宝年间的名倡,非常会唱歌。唐明皇每年都要在长安城中的高楼下宴请当时的老人和名流。数天之后,万众喧闹,严安之、韦黄裳等人都禁止不了大家的喧哗,乐队只好停止演奏。唐玄宗对高力士说,你在楼上大声宣布:‘要请念奴唱歌,?二十五郎吹小管伴奏,看能不能止住喧闹?’只要念奴一站出来,大家立即就不说话了,宴会上一片寂静。”王灼《碧鸡漫志》卷五又引《开元天宝遗事》:念奴是唐代歌女的名字。念奴歌喉有如钻出了天上的朝霞,虽然钟鼓笙竽的嘈杂声也遮盖不了她优美的歌声,因此玄宗对她十分宠爱。 “念奴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传说玄宗每年游幸各地时,念奴常暗中随行,因之取念奴为词牌名。此外如《虞美人》、《昭君怨》等都属次例。

  三、源于历史事实。例如《雨霖铃》,据唐朝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雨霖铃》这个词牌名,是唐明皇在安史之乱中,放弃首都长安,逃亡四川,到达骆谷时,闻雨淋銮(luán 铃铛的一种)铃,因令张野狐撰为曲名。”又王灼《碧鸡漫志》卷五记载了同样一个故事:“《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说:‘安史之乱时,唐明皇逃望四川,刚刚走到斜谷,连续下了十天的淫雨,栈道中铃声,唐明皇正在悼念被赐死不久的杨贵妃,于是,就用被雨淋得叮当响的声音为《雨淋铃》曲,以寄托自己的哀思。当时梨园弟子中只有张野狐一人善于吹?篥(bì lì,古代一种管乐器),就命令他吹奏,于是《雨淋铃》就此流传于世。’”《好事近》、《归田乐》等亦属次例。

  四、源于物名。《珍珠帘》,《玉蝴蝶》等;

  五、源于词所咏的内容。例如《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六、以词体命名。如《三字令》,《百字令》,《字字双》等。

  七是来源于古人诗句。如《蝶恋花》,采用梁简文帝萧纲《东飞伯劳歌》诗句“翻阶蛱蝶恋花情”为词牌。《长相思》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又名《长相思令》、《相思令》等。因南朝乐府中有“上言长相思,下言夕别离”一句,故名。此外还有《满庭芳》等。

  八、从词句中得名。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句,因而又名《如梦令》。《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一剪梅》、《江南春》等词牌皆属此例。

  九、从经史诸子文句中得名:如《高山流水》,《列子?汤问》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伯牙很会弹琴,钟子期很会欣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说:“好呀!象巍峨的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就说:“妙哉!象浩瀚的江河!”伯牙所念想的,钟子期一定能领会到。伯牙在泰山之阴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避雨。心里分悲戚,就缓缓地弹琴,开始琴声有淫雨菲菲之意,后来有山崩地列之音。伯牙每弹一首曲子,钟子期都能洞晓其中的奥妙,体会其中的乐趣。伯牙感慨地对钟子期说:“了不起呀!了不起。你听我琴声,就能知道我要表达的意思,我的琴声能逃到那里去啊!你真是我的知音啊!”成语高山流水的典故就出自这个故事。后人取这个意思,创作了《高山流水》这个词牌名。此外,《于飞乐》等也属于此例

  十、沿用前代乐曲名。例如《菩萨蛮》原为唐教坊曲。据唐代苏鹗《杜阳杂编》记载: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六州歌头》原是唐代的鼓吹曲。宋时入词牌。六州指伊、凉、甘石、氐、渭。六州各有歌曲,统称《六州》。歌头即引歌。

  十一、名家自创的新词牌名,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自度曲。通晓音律的词人,自撰歌词,又能自己谱写新的曲调,这叫做自度曲,也叫自度腔。此语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赞》:“元帝多村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萧, 自度曲,被歌声。”如《暗香》是“1191年 (南宋光宗绍熙二年)冬天,姜夔冒雪去拜访石湖居士(范成大),逗留了一个月,范成大“授简索句,且征新声”,姜夔填写了两首词。“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扬州慢》是姜夔过扬州时自度之曲,内容是写扬州在战乱后的破败景象和自己的感慨。此调声情悲凉,故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幽情。《六丑》是周邦彦自创。后人觉《六丑》不雅,易名为《个侬》。传说当年名妓李师师为宋徽宗唱了这支曲子,徽宗觉得这首曲词圆婉好听,就问。“是谁写的?”李师师说:“这曲子叫《六丑》,周邦彦写的新调。”徽宗召见周邦彦时问:“为何取名《六丑》?”周邦彦答道:“因为它冲犯了六个宫调,那都是最好听的章调,可是要唱好它并不容易。昔日高阳氏有子六人,富才华而貌,故以此取为曲调的名字。”

  十二、几个容易混淆的词牌名

  1.《新雁过妆楼》别名《八宝妆》,另有词牌名《八宝妆》,二者不同。

  2.《喜迁莺》别名《鹤冲天》,另有词牌名《鹤冲天》,二者不同。

  3.《念奴娇》别名《千秋岁》,另有词牌名《千秋岁》,二者不同。

  4.《平湖乐》别名《小桃红》,《连理枝》亦有别名《小桃红》,二者不同。

  5.《少年游》别名《小阑干》,《眼儿媚》亦有别名《小阑干》,二者不同。

  6.《菩萨蛮》别名《子夜歌》,另有词牌名《子夜歌》,二者不同。

  7.《鹧鸪天》别名《思佳客》,《归自谣》亦别名《思佳客》,二者不同。

  8.《鹧鸪天》别名《思越人》,《朝天子》亦别名《思越人》,二者不同。

  9.《眉妩》别名《百宜娇》,另有词牌名《百宜娇》,二者不同。

  注释:唉乃曲

  黄公绍《韵会》记载:“唉”,叹声也,读若哀,乌来切。又应声也,读若霭,上声,倚亥切。又去声,於代切。无袄音。“乃”,难辞,又继事之辞。无霭音。今二字连读之,为棹船相应声。而《广韵》十五海:“唉”,于改切,相然应也。“乃”,奴亥切,语辞也。唉乃之声,或如唐人唱歌和声,所谓号头者。盖逆流而上,棹船劝力之声也。黄山谷题跋、洪驹父诗话,皆音作袄蔼者,误。

  据《钦定词谱》记载:本意是咏泛舟。《全唐诗》的乐府十二首中记载了唐朝诗人元结的一首《?乃曲》:

  谁能听?乃,?乃感人情。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

  所嗟岂敢道,空羡江月明。昔闻扣断舟,引钓歌此声。

  始歌悲风起,歌竟愁云生。遗曲今何在,逸为渔父行。

  因为诗中有“谁能听?乃,?乃感人情。”的句子,这个词牌名的来源就在于此。该词牌名为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 

  在“安史之乱”中,因抗击史思明叛军,元结在唐代宗时升任道洲(治所在今湖南省道县)市长(古时称刺史)。767年春,因为军事上的事情,元市长接到省军区司令部(古时称都督府)的通知,到长沙开会。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事情。在长沙玩了几天后,准备返程。不料天公不作美,下了一场大雨,湘江水暴涨。因为从长沙到道洲市要逆流而上,船行进十分艰难。面对滔滔江水,元市长诗兴大发,作了五首《?乃曲》:

  其一:偶存名迹在人间,顺俗与时未安闲。

  来谒大官兼问政,扁舟却入九疑山。

  其二: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

  唱桡(ráo,浆)欲过平阳戍,守吏相呼问姓名。

  其三:千里枫林烟雨深,无朝无暮有猿吟。

  停桡静听曲中意,好是云山韶?(huò)音。

  其四:零陵郡北湘水东,浯溪形胜满湘中。

  溪口石颠堪自逸,谁能相伴作渔翁。

  其五:下泷(lóng)船似入深渊,上泷船似欲升天。

  泷南始到九疑郡,应绝高人乘兴船。

  元市长要求船夫和纤夫们扯开喉咙,放声歌唱他作的五首《?乃曲》,以消除旅途的疲劳。据宋朝程大昌《演繁露》介绍,元结的五首《?乃曲》,都是绝句,就是‘竹枝’、‘柳枝’之类的词。所谓‘?乃(ǎi nǎi)’,就是船夫在唱歌时,在歌声之外,另外加的一句尾声,以衬和歌声。就象现代汉语中的感叹词,没有什么实际含义。如现代歌曲《军民大生产》:‘解放区(呀么嗬嗨)大生产(呀么嗬嗨)’。

  按,《唉乃曲》五首,平仄不拘,本唐七言绝句,如《竹枝》、《柳枝》之类。今江南棹船有棹歌,每歌一句,则群和一声,犹见遗意。其唉乃二字,乃人声。或注作船声者,非。

当前:词牌名的来历
上一页 宋词风月故事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