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诗词名句 古籍 文言文 藏头诗
吴三桂大传

您正在阅读著作:《吴三桂大传
当前位置:古诗词网 > 吴三桂大传 > 中卷 清初藩王

  在南明的弘光政权、农民军的大顺政权相继垮台后,初步形成了清朝的一统局面。但是,全国的形势还很不稳定,在已占领的许多地区,又出现了反复,已归顺清朝的原明将吏,屡屡发生复叛事件。如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十二日,南京城内百姓与城外反清力量合谋起事,消息泄露,为首者30人被擒斩。至十八日夜,以亡明潞安王、瑞昌王为首,率兵2万余人,分三路进攻南京,被清军击败。《清世祖实录》,卷24,3页。参见蒋良骐《东华录》,卷5,83页,中华书局版。类似的事件,大量地反映在清官方记录之中。参见《清世祖实录》及《东华录》顺治二至六年间纪事。这些意料不到的“反叛”活动,已使清政权感到惶惧不安。在弘光政权覆亡之后,明朝宗室又成立了隆武政权、鲁王监国政权,稍后又有永历政权,继续与清朝相对抗。分散在各地的明朝遗忠孤臣,因为不甘心归入清政权,也在从事反清活动,不断地给清地方政权制造麻烦。对清威胁更大的仍然是农民起义军。首先是张献忠已在四川建大西政权,正在发展自己的力量。李自成虽然牺牲,他的余部还保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占据地方,继续从事抗清的军事活动。清虽然攻灭了弘光政权,占领了南京,仍有广大的地区尚未攻取,如四川、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湖南、湖北部分地区等,不是被农民军占有,就是为南明所掌握。
  
  所有这些抗清活动,集中发生在顺治二年到七年、八年之间。总的看,他们的活动还是很分散的,没有形成集中统一的力量。然而,从他们所控制的广大地区和掌握的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看,清统治集团已深深地感到严重威胁,这关系到清能否长久立足中原。形势还是相当复杂而严峻的。特别是长江以南,东南沿海,以及西到四川,这一广大地区仍然控制在南明或农民起义军手中,直接影响到全国的形势动荡不定。面对这一危险的局势,摄政的多尔衮是无法乐观的。如何稳定形势,尽快夺取未占领的地区,歼灭各个抗清的武装力量,是摆在首要地位的头等大事。多尔衮没有别的选择,只能靠军事手段,才能最终实现一统天下的宏伟的政治目标。从顺治二年下半年开始,多尔衮不断选将命帅,派出一支支部队,攻取未占领的地区,并到各出事地区,扫荡一切敢于反抗清政权的军事与政治势力:
  
  顺治二年十一月,以驻西安的内大臣何洛会为“定西大将军”,会同右翼固山额真墨尔根侍卫李国翰等进军四川,征剿张献忠的农民军。《清世祖实录》,卷21,8页。
  
  年底,以贝勒勒克德深为“平南大将军”率师向湖广进兵。
  
  三年正月,以和硕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师进川,合剿张献忠。《清世祖实录》,卷23,9页。
  
  二月,任命多罗贝勒博洛为“征南大将军”率师征福建、浙江。《清世祖实录》,卷24,16页。
  
  四月,多尔衮以皇帝的名义,通知兵部:命令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续顺公沈志祥各统所部骑兵,于五月初一日先赶到北京,其步兵可派委官率领,也同时启程,随后至京。《清世祖实录》,卷25,14页。没有说明调动意图,但孔有德等人也明白,把兵马调进京,必有出征之举。
  
  五月,得到蒙古苏尼特部落腾机思等王公贵族叛乱,率部叛逃喀尔喀(外蒙),即命和硕德豫亲王多铎为“扬威大将军”,同多罗承泽郡王硕塞等,统率大军征讨。《清世祖实录》,卷26,2页。
  
  八月,正式下达命令委任孔有德为“平南大将军”,会同耿仲明、沈志祥等率满蒙汉八旗兵往征湖广(湖南)、两广(广东、广西)。《清世祖实录》,卷27,21页。数日后,又令尚可喜率部赴孔有德军,协征湖广等地。《清世祖实录》,卷27,22页。
  
  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原明降将江西总兵金声桓据南昌叛清。三月,命固山额真谭泰为“征南大将军”,统兵赴江西平叛。《清世祖实录》,卷37,18~19页。
  
  满洲、蒙古、汉军八旗将士相继出征,投入新的战斗。孔、耿、尚“三顺王”与续顺公沈志祥已经率部进关,奉命南征。只有吴三桂尚未得到应征的命令。不过,他从朝廷一系列的调兵特别是孔、耿、尚也被调走来判断,他已感到自己在锦州的日子不会很长了。果如所料,顺治五年初,朝廷向他下达了携家西征的命令。他立即回报启程赴京的日期。接着,二月十五日,他又向朝廷写了一份奏折,请示他走后家事如何处理。他写道:
  
  本藩(吴自称)奉命西迁,已将起行日期奏报外,但本藩生于辽,长于辽,有祖父坟园葬立中后(所),叨蒙皇恩特赐葬祭。今本藩领全家及官兵全家往西剿抚,本藩思源之念虽殷,不敢私自留人看守。中后原有本藩安设庄田拾处,今留人丁百余,并本藩兄吴三凤、部劄游击张羽高督率看守,以备祭扫。恳祈皇上、皇叔父摄政王洪慈,俯勅户部,准给原设庄田留人看守坟园,即本藩之祖父得沾圣恩于九泉,本藩矢忠之心得图报于万一矣。《明清史料》丙编第7本,658页。
  
  从这份奏折,我们知道,不仅他死去的父母、弟弟已受到优恤,而且他的祖父也给予“特赐葬祭”。以往凡有所请,朝廷无不恩准。这次要求留下哥哥吴三凤和一名游击将官督率百余人看守庄田,祭扫祖坟,朝廷不会有异议。为了免除他的后顾之忧,安心西征,主持朝政的多尔衮自然是满口应承的。三桂的要求得到了满足,便迅速料理好家事,整治行装,携带家眷,率骑兵先行进京,步兵随后进发。
  
  四月二十二日,顺治皇帝召见吴三桂,当面慰劳,赐宴一次。《清世祖实录》,卷38,8页。三桂在京整整滞留一个月,一方面做各种准备,一方面等待后续部队。至闰四月二十一日,三桂即将离京西行,顺治帝在他新建成的居所位育宫(此宫建成于顺治三年十一月,见《清世祖实录》,卷29,10页),赐吴三桂宴,为他饯行。宴后,又赐他蟒袍一袭、凉帽一顶、金黄带一围、玲珑撒袋一副、一套弓矢、鞍马一匹。《清世祖实录》,卷38,12页。
  
  吴三桂此次不是临时奉命征伐,而是戍守已得疆土,朝廷要求他携带家眷西迁。他镇守的地方是陕西汉中,驻地南郑,即与四川北部相毗邻的地区。因为三桂即将赴陕西镇守,朝廷采取一项措施,决定在陕西设“辽学教官”一员,每科中举人两名、岁贡两名。同时,考虑到永平府还有一大批辽人定居,特将永平府寓学改为“辽学”,裁教官一人,留一人,每科取举人三名,岁贡三名。《清世祖实录》,卷38,10页。这都为的是照顾三桂携带一大批辽人赴陕西,在那里安家落户,使他们主要是他们的子弟能得到就学和应试的机会,让他们安心地在陕西待下去。
  
  多尔衮把汉中地区交给吴三桂镇守,是经过慎重考虑的。陕西地处西北边塞,北邻内蒙古,南界四川,西接甘肃,东靠山西。汉、回、蒙古等族广布黄土高原,过着十分贫穷的生活。这里民情、政情复杂,一向多事。远的不说,明末农民大起义就从这里开始,向全国发展。与它邻近的四川、甘肃、山西等省,也都是农民军活动的主要基地。虽然李自成失败了,但他的余部还在这一广大地区活动。当地群众的反抗情绪尚未熄灭,与周边各省互通声气,酝酿着新的斗争。清军平定陕西后,以为太平无事,班师回京,留下守御地方的军队很少。岂料清军刚走,陕西、山西等地很快出现了较大的反复。已降清的原明将吏趁机反清复明,农民军余部重新举行起义;还有一些毫无政治目的、专图钱财的地方武装团伙,趁乱占山头,打家劫舍。大约从顺治二年底,到次年初,山、陕警报频传,如邠州(陕西彬县)、庆阳、延安等地,都被“叛军”占领。他们的首领贺珍在汉中府,“二只虎”,孙守法据兴安州(陕西安康);武大定、高如砺、蒋登需、石国玺、王可臣等头目据徽州(甘肃徽县)、阶州(甘肃武都)……《清世祖实录》,卷28,3~6页。这使多尔衮感到震惊,不得不加派军队进陕。及至大军撤出后,残敌继续活动,以贺珍为首的“叛军”仍盘踞兴安。《清世祖实录》,卷29,12页。顺治四年二月,据陕西总督孟乔芳奏报:“贺珍等残孽,出没汉中;孙守法盘踞兴安,胡向负固不服。”《清世祖实录》,卷30,14页。五年三月,又报:叛军头目武大定纠合残部,“窥犯宁羌界(陕西汉中宁强)”《清世祖实录》,卷37,24页。。
  
  四月,就在吴三桂进京陛见,接受西征的任命时,又从陕西传来惊人的消息:凉州(甘肃武威)回民举行暴动,与甘肃兰州的回民相联合,向巩昌(甘肃陇西)进攻。《清世祖实录》,卷38,9页。回民起义,使陕甘震动。四月底,吴三桂刚离京就道,多尔衮急忙任命固山贝子吞齐为“平西大将军”,统领八旗兵及外调蒙古兵开赴陕西。《清世祖实录》,卷38,13页。
  
  顺治五年十二月初,山西大同总兵、原明朝降将姜瓖又叛清,“其附近十一城皆叛”《清世祖实录》,卷41,18页、20页。。姜瓖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他带头反清,山西各地响应,陕西也直接受到影响,明遗臣宿将,多起兵配合。例如,原明参将王永强据延安,清将刘登楼据榆林,甘肃回民领袖丁国栋连陷河西洮泯诸州县,降清的明臣李建泰也据太平(山西襄汾西)叛变。山、陕反清斗争与东南地区出现的大反复遥相配合、呼应。
  
  以上官方记录表明,自吴三桂、阿济格第一次进陕征剿李自成,迄后始终未见宁静,清兵已几进几出,不但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山西、陕西、甘肃三省,一处有事,各处呼应。这一地区多少个世纪以来就是用武之地,青壮年都很能战斗,更有蒙古、回民等少数民族剽悍、善骑射,连精锐的清骑兵也很难对付它。像阿济格、吴三桂、豪格等许多名将都曾来陕西征剿,都给予重创。可是,清军主力一撤,复聚兵众反清。
  
  汉中地当甘肃、四川与陕西之冲要,守此可控扼三省,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反清的武装力量都企图占领它,同清军展开了多次争夺。陕西及汉中地区叛复无常,严重地困扰着清统治集团。于是多尔衮便从两个方面来巩固以往的战果。一是不断派出强有力的部队扫清现有的叛乱势力;二是派出有威望的、善战的将领率部驻扎战略要地汉中地区,以起到威慑作用。多尔衮想到了吴三桂,还想到了善战的墨尔根侍卫李国翰。重用这二员骁将镇守汉中,守可稳定山西、陕西形势,进可抵川,阻止农民军东进。多尔衮一经想好的主意,少年皇帝顺治和参与朝政大计的诸臣都会毫不犹豫地表示赞成。
  
  在吴三桂到京的前夕,多尔衮已任命固山额真墨尔根侍卫李国翰为“定西将军”,率右翼汉军官兵启程,先赴汉中。《清世祖实录》,卷38,7页。李国翰是辽东人,早在天命六年(1621年),其父归顺后金。父年老时,他承袭了世职,太宗授予侍卫之职,赐号“墨尔根”。他作战一向勇敢,有谋略,深得信任。他与三桂同军,第一次进剿陕西,彼此有过很好的合作关系。这次多尔衮责令二人同守战略要地汉中,表示了对他们两人的充分信任。《清史稿·李国翰传》,卷236,9451~9452页。
  
  一个月后,三桂准备妥当,把他的长子吴应熊留在京师《清世祖实录》,卷39,9页。,携带家眷离京启程了。
  
  吴三桂凭他多年的实战经验和正值盛年的一股锐气,毅然踏上征程。他的部属也都拉家带口,跟随他离开故土,走向陌生的远方。
  
  三桂最宠爱的美人陈圆圆随侍军中,朝夕相伴,虽说头顶烈日,又兼鞍马劳顿,长途跋涉之苦,却也自得其乐。有为证:
  
  专征箫鼓向泰川,
  
  金牛道上车千乘。
  
  斜谷云深起画楼,
  
  散关月落开妆镜。
  
  你看,手握皇帝赐予征战之权的吴三桂,盛排仪仗,放炮起行。只见军旗飞舞,剑戟如林,铁骑杂踏,荡起阵阵烟尘。又有箫鼓吹吹打打,伴着浩浩荡荡的人马向着秦川(泛指陕西)进发。在从陕西至四川的金牛道上金牛道,亦称石牛道,指汉中通向巴蜀的交通要道。“金牛道上车千乘”句,是指吴三桂后来入川。此诗句是写陈圆圆随吴三桂迁移,至四川,故以此句描写。,车轮滚滚,千百乘车子,一字排开,鱼贯而行。数千里的途程,跋山涉水,历重重险关,越道道隘口。褒斜谷陕西省眉县西南,谷口有关,名曰斜谷关,又称褒斜谷。山高云深处,为美人搭起了如画一般的楼阁;大散关陕西宝鸡市西南,有岭名叫大散岭,岭上有关,称大散关。上空的月亮已经落了,还要为美人摆上能照人打扮的明镜呢!……
  
  吴三桂及其所部将士并家属,不下数万人,自华北平原向西行,穿越太行山,稳渡黄河,攀援秦岭,晓行夜住,行军非以日计,坚定地向着既定目标前进!
  
  吴三桂率部携家,西迁汉中,任重而道远,在他前进的路上布满了艰险。然而,这正是给他提供了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更辉煌的战果正等待他去摘取!

爱诗词,爱生活!www.GuShiCi5.com 喜欢就把《吴三桂大传》分享给您身边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