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诗词名句 古籍 文言文 藏头诗
吴三桂大传

您正在阅读著作:《吴三桂大传
当前位置:古诗词网 > 吴三桂大传 > 吴三桂大传作者及结束语

  本书的作者李治亭老师,李老师系汉族,1942年1月13日生,山东莒南人。1965年辽宁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辽宁大学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清史兼及明史。讲有《清史》等课程。
  
  主要著作有:《清太宗全传》(合著)、《明清战争史》(合著)、《吴三桂大传》、《中国漕运史》、《清康乾盛世》、《关东文化》(合著)、《关东文化大辞典》(主编)、《爱新觉罗家族全书》(主编)、《二十六史精华》(主编)、《吉林省百科全书》(总编)。
  
  主要论文有:《论清太宗在清史中的地位》、《中国近代化的曙光》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清史研究中的几个争议问题》、《再议历史人物评价》、《文化精神的科学总结》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关东文化论》、《清朝逊国九十年祭》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承担的主要课题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边疆史地丛书·东北通史》、《明清东北治边政策的比较研究》;东北边疆工程课题《清代东北边疆城镇研究》;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关东文化大词典》、《爱新觉罗家族全书研究》等4项。
  
  共获各类奖励20余项。李治亭认为,在史学运用中有几种错误倾向:
  
  一是把历史政治化,如上世纪60年代,历史沦为为政治服务的工具,一些人大搞影射哲学;
  
  二是持有陈旧的历史偏见,如否定清朝,认为那是“异民族王朝”;三是认同西方所谓后现代的“历史不可知”论,称“历史是历史学家主观构造出来的”;
  
  四是史学商业化,为了迎合大众,把严肃史学变为“时尚史学”,标新立异,贩卖假货。
  
  李治亭语录老师的语录如下:
  
  1、清军入关,迅速统一了全国,结束了自万历以来长达七十余年的战乱与分裂,从大乱走向大治,重新建立起一代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不论从哪个方面估量,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都是一件好事。学术界有一种意见,认为清军入关是“民族征服战争”,有的甚至说,当时如继续分裂,总比统一好,而清入关建立全国统治,使中国的发展延缓了100年,等等。这些说法,实际都否定了清统一中国的深远的历史意义,看不到统一是明清之际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我们应当承认,任何一方能结束明末以来的战乱而统一全国,符合人民的愿望,都应给予肯定。但是,明朝及其后的南明都是腐败的政权,已经失去了其存在价值,为人民所抛弃,灭亡是不可避免的。李自成、张献忠所建的两个政权,由于其自身致命的弱点和战略上的一系列失误,导致失败。如果希望农民军统一全国,试问农民军建立的政权就一定是先进的,清统一全国就一定是反动的吗?不能这样简单地看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正值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兴起的时候,无论明、清、农民政权三个方面,都不是代表社会的先进力量,只有新兴的资产阶级才是新社会力量的代表。在中国,不论哪个政治势力,能够统一中国,结束分裂,就是先进的,应该给予肯定。明末统治已腐朽,分裂它,推翻它,天经地义;同样,在长期分裂之后,需要统一,亦是历史发展所使然。所以清统一中国,不应受到非议。
  
  3、清统一中国,之所以受到某些人们的责难,据说是因为清为满洲人所建,不能入关“征服”汉人。此说甚不合理。前已阐明,满洲(女真)人是生活在明代中国版图之内的一个少数民族,明统治下的臣民,当他们遭受压迫,理所当然要奋起反抗。关内汉人主要是农民反抗明朝的腐败统治,进而建立农民政权,都备受赞扬,为什么满洲人建立政权就不可以呢?农民可以当皇帝,满洲人同样可以登上皇帝的宝座。汉人统治满洲等各个少数民族视为合理,反过来,满洲人统治汉人亦不为过。关键就在于,不论谁统一谁,一切皆以客观条件为转移;不在于谁统治谁,就看其所行政策、治国之道,是否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改善。如坚持传统的“华夷”之辨的陋习,就难以科学地阐明中国历史的本相,其结论只能把人们引向误区。
  
  4、洪承畴和同时代的许多重要人物纷纷降清,对于明朝及个人来说,的确是不幸的。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明朝政治黑暗、腐败,制造了一系列的悲剧和党争的牺牲品。洪承畴于松山兵败被俘,就是因为政治混乱而造成军事惨败的一个典型事例。……洪承畴受命为蓟辽总督时,宁远总兵金国凤于宁远城北,携其二子,同清兵交战,均死于阵中。洪承畴以此次失败为鉴,上疏陈述其意见:金国凤前守松山,兵不满三千,却击败了清军,保住了孤城,这是因为“事权专,号令一,而人心肃也。”及至提升大将,兵近万人,“反致陨命,非其才力短,由营伍纷纭,人心不一也。”他的本意,借鉴此次教训,提醒崇祯,他赴关外作战,关系重大,不能重蹈金国凤的覆辙。岂料他不幸言中!他统率13万大军,亲临前线,却不能自主地制定适宜的作战方略,一切都听命于千里之外的朝臣纸上谈兵,又受制于一个小小的职方郎中的瞎指挥,事权不专,号令不一,尤其是改变他力主的“持久之策”,速战速决,正合皇太极之意。洪被逼进兵,不得不把军队集结于松山这一孤危之地。而当决战的时刻,以粮饷不足,暂回宁远“就食”,引发内部纷争,人心不一,张若麒对此议竟予支持,进而加剧了军心焕散,失去打大仗的思想准备,却忙于回宁远取饷。皇太极利用明军的这些致命弱点,即采取挖长堑,筑长围,断饷道的方略,仅一昼夜,便大破明军13万!明军松山之败,表面看,败在洪承畴之手,实质是败于朝臣陈新甲等人,说到底,是政治混乱、腐败所种下的恶果。
  
  5、李自成、张献忠大起义,以及关外的少数民族女真—满族崛起,都在为推翻明朝的腐败统治而进行斗争,从这点上说,其作用并没有什么不同。洪承畴等一批批汉官脱离明朝的腐朽集团,相继加入富有生命力的清政权,施展其治国的抱负,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不该受到责难的!问题不在于他所持何种动机,无非是为个人计,或为国家计,关键问题,就看他们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方向,是否为社会的发展,为百姓做了哪些有益的事情,以此衡量或评价他们的历史地位。一味空谈道德、气节,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此,我们评价洪承畴降清,不去分析他何以失败,不指责明廷黑暗,只追究他降清丧失气节,要求他“不成功便成仁”,为黑暗的明朝尽忠,不能认为是持平之论,因而是不足取的。
  
  6、统一全国的使命,历史地落到了新兴的清朝的身上。以福王、王、鲁王、桂王(永历)四政权来说,内部腐败不堪,党争不断,互相残杀,不待清军进攻,先已自行瓦解。这些已为人们所熟知。如此腐败而黑暗的政权,岂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历史使命!他们存在的本身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清统一,不仅避免了中国继续分裂,而且也铲除了明末以来的腐败,给中国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7、洪承畴顺应历史大势,弃暗投明,把他的才能献给了新的统一事业,并为此做了不懈的努力,是功不是过,更与投降外来侵略者的“汉奸”风马牛不相及。时代已经变了,旧的史学观念也在变。只有抛弃那种以华夷之分的标准评价历史人物,才能对洪承畴及其他降清的人做出科学的评价。[1]
  
  8、以当时的形势而论,明已分崩离析,而且这个政权已腐败透顶,延至南明三个小朝廷,又有哪个是开明政权?他们已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为什么还必须扶植他们苟延残喘呢?它们的存在,对于人民,对于历史,都是一个无用的废物。我们要求当时的明朝将吏必须忠于这个腐败政权,不见得明智。如同出自南明小朝廷的立场,提倡对它“愚忠”到底,反对任何人降清。这实在没必要。每个人在大事变面前,都有权利做出自己的选择。在吴三桂之前,也包括以后,有多少汉官汉将在明清(后金)斗争中选择了清(后金)政权,人数之多,以千计,以万计,以十数万计!我们能一概予以否定吗?显然不能。他们不受谴责而独责吴三桂之降清亦有失公平。我们不能按今天的观点指责这个那个人选择的道路不对,或正确,或错误,而只能从历史发展的眼光,从是否符合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来加以判断和评论。以明清两个政权而论,都是建政权;从世界大范围来说,在英国已开始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那么,明清两个政权比之资本主义,都是落后的政权,谈不上哪个政权更进步。但从国内而论,我们则不能不说,清政权是一个新生的有作为的政治势力,它要取明而代之,亦属必然之势。所以,在历史转变及两代王朝鼎革之际,一些人乃至相当多的汉人涌入清政权,亦是历史大势所趋。我们对此无须大惊小怪,也无须去指责他们,甚至给戴一顶“汉奸”帽子。

爱诗词,爱生活!www.GuShiCi5.com 喜欢就把《吴三桂大传》分享给您身边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