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意象
意象艺术
意象派
意象与意境
意象小诗
李白诗意象
李商隐诗意象
边塞诗意象
送别诗意象
古诗意象
就一个作家在其当时所引起的轰动而论,中国文学史上没有谁可以和李白匹敌。“李白简直像一股狂飙,一阵雷霆,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同代的读者。”在群星灿烂的唐代诗歌的天空中,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个星座。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李白也是最为伟大的几个诗人之一。他那豪放不羁的个性,排山倒海的气势,出神入化的想象,生动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一片雄奇瑰丽、五彩缤纷的诗境,使他成为继屈原之后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位巨人。他继承了屈原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更是以自己诗歌中独特的个性和魅力,使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优良传统获得进一步发展,达到前无古人、难乎为继的高度。
李诗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多层次多方位的审美意蕴,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祖国诗歌园地中一簇永不凋谢的奇葩。本文以对李白诗歌的解读为基础,试对其抒情意象做点探究。意象是诗学评论中一个重要概念,关于意象的含义,古今中外,历来见仁见智。张清祥先生认为,在我国文学理论中,“意象”理论的源头是《周易》和《庄子》。《周易·系辞上》中“立象以尽意”最早论证了“意”与“象”的关系,《庄子·外物》中“得意忘言”舍“象”重“意”给后世的美学思想和意象论的发展以很大影响。最早把“意”与“象”组合在一起的是汉代王充,他在《论衡·乱龙篇》中说:“礼贵意象,示义取名。”已经接触到仪式表象中的文化内涵。把“意象”一词第一次用于文学理论的,是中国古代最系统的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文心雕龙·神思》中“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所提出的“意象”,是指作家在生活中有了深切的感受和感动的艺术想象的产物。真正文论意义上的“意象”,亦即“意象”论的成熟期,在明清,尤其是清王夫之对意象理论的论述是意象理论发展的一个高峰。他在《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中说:“夫景与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在《古诗评选》卷五中又说:“言情则于往来动止缥缈有无之中,得灵而执之有象,取景则于击目经心丝分缕合之际,貌固有而言之不欺,而且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神理流于两间,天地供其一目,大无处而细无限⋯⋯”此后,以意象论诗,更是数不胜数。我们认为,所谓意象亦即灌注了作者丰富思想情感的物象。“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
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一个意象成功地创造出来以后,虽然可以被别的诗人沿用,但往往只在一个或几个诗人笔下才具有生命力。以致这种意象便和这一个或几个诗人联系在一起,甚至成为诗人的化身。” 一、自然意象李白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富于鲜明个性。李白所创造的最富于个性特点的自然意象要数大鹏了,自由翱翔的大鹏宛如李白的化身,李白的作品以大鹏之意专门进行描写的有四篇。《大鹏赋》是李白借神鸟大鹏以自况,旨在展现诗人“神游八极之表”的精神世界和“仙风道骨”的翩翩风度。这篇赋就《庄子·逍遥游》对大鹏的描写加以发挥,不仅写了它的自由逍遥、无所羁绊,还写出了它那“怒无所搏,雄无所争”的力量。当鲲初化为鹏时,“脱鬐鬣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这已经气势非凡,等它展翅飞翔时更是一番惊天动地的景象:“簸鸿蒙,扇雷霆,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上摩苍苍,下覆漫漫。盘古开天而直视,羲和倚日以旁叹。”这大鹏既不同于蓬莱的黄鹄、苍梧之玄凤,也不同于衔木的精卫、报晓的天鸡。那些鸟或“驯扰于地隍”,或“拘挛而守常”,都没有自由,唯独大鹏不受任何束缚,任意地飞翔于天地之间,完全是李白气质和人格的化身。而《上李邕》一诗则直接可视为《大鹏赋》的形象注脚:“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大鹏不仅能乘风直上九万里,即使一旦风住了,大鹏落在海面上,也能使海水震荡,这简直是“我”的自白,“我”的缩写,李白的精神跃然纸上。至于《古风·其三十三》再以大鹏作喻,以表达其凌云的志趣和高蹈于世的情怀:“北溟有巨鱼,身长数千里。仰喷三山雪,横吞百川水。凭陵随海运。燀赫因风起。吾观摩天飞,九万方未已。”直到临死前,李白还不能忘怀于大鹏,在《临终歌》里虽一反激昂奋飞之态,却以悲壮愤慨之情出之,大鹏的形象仍是那样感人之深:“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广查李白诗中的意象,最明显的现象是意象集中于宏伟壮观的天象或地貌方面。
据袁行霈先生统计,在李白今存987篇诗作中,宏伟的自然意象竟出现了1100余次,其中天象类以天、日、月、云、雪五种意象运用最多,地貌类以江、河、海、山、峰五种意象运用最多。李白笔下的黄河、长江,奔腾咆哮,一泻千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鲁侍御虚舟》)“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奔鲸夹黄河,凿齿屯洛阳。”(《北上行》)“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他笔下的山峰峥嵘挺拔,高出天外:“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庐山谣寄庐侍御虚舟》)“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古风·其十九》)“日边攀垂罗,霞外倚穹石。”(《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还题壁》)总之,李白笔下的江河高山都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壮伟意象,正是这些壮伟的意象构成李白诗歌的宏大境界,这些意象充溢着超凡脱俗的气息、雄强健举的气势、神奇非凡的个性、忘乎所以的魅力,突破了儒家传统诗教的那种“温柔敦厚”、“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中和之美的原则。
即使是在“月亮”这个作为“伤感”代名词的意象之中,李白也灌注了属于他的独特的情绪。人类的思维习惯总是愿意把理性的、深层的思想,寄托在最感性和最直感的自然物之上。在无垠的黑夜里,人们不能面对郁郁绿草、依依杨柳和燕飞雁归来寄托伤感,只有清冷的孤月与人相伴,自然地把自己心灵上的孤独与寂寞,全部寄托到了月亮身上。自从《诗经·月出》开创了借明月以寄情的模式以后,中国古典诗坛确立了“月亮———伤感”的模式。可是李白笔下的月亮则开朗、飘逸、洒脱,甚至是狂傲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月亮引他天真的疑问,又引他美丽的感想:“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明月可以为他送行,明月可以为他带信:“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明月可以赊:“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洞庭》)“暂就东山赊月色, 酣歌一夜送渊明。”(《送韩侍御之广德》)明月可以攀:“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很显然,这些“月”已突破了它特定的“阴柔之美”的规范,而成为李白式的潇洒之月了。二、神话意象在李白诗歌中,大量的神话题材被运用。李白诗歌中的神话意象被注入了强烈的主观意识。如《北风行》写道:“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诗中“烛龙”,是我国神话中的龙,人面蛇身而无足,住在不见太阳的极北的寒门,睁眼为昼,闭眼为夜。在此诗中比喻安禄山盘踞幽州,其势已盛。《古朗月行》直接化用了“白兔捣药”、“羿射九乌”及有关蟾蜍的神话,在诗中,神话被赋予了特定的内蕴,蟾蜍吞噬着明月,象征着奸佞之辈对朝政及时君的威胁,而羿落九乌则蕴含着缅思如后羿之人为国除害以安社稷之情,诚如陈沆《诗比兴笺》所说:“危急之际,忧愤之辞也。”“白兔捣药”的神话还见于《把酒问月》,诗中化用鲜丽的神话传说作为意象,赋以深挚的同情,同情白兔的辛苦、嫦娥的寂寞,神在天上,人在地上,以情相通,表现出对生命意识的热切渴求及对人生短暂的无奈感喟,天与人之间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感应。
化用神话入诗,典型的还有《蜀道难》,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和奔放的气势,把人们引入千奇万险的情景中。“天梯石栈”“六龙回日”“难于上青天”,何等的夸张,“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又是何等的悲凉,“猛虎”“长蛇”出没其间,“飞湍瀑流”“砂崖转石”更给这险景加上骇人的音响,全诗对蜀道带有强烈的神话意味的描绘。诗的开篇发出“蜀道难”的感喟,从这神话中,人们窥见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雄伟险峻。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写现实,那横空出世的天姥山已足以令人神往了,但接着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转而入虚,进入一个神话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诗人的精神似乎进入了自由的理想王国,获得了精神上的超越,但笔锋一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回到现实。诗中把“实—虚—实”的三种境界贯连起来,实际上隐喻自己追求光明、摆脱困境的强烈愿望。所以,李白诗歌中,人、神相通,把人的心灵和情愫通过神的形象来加以外化,或借神的活动来隐喻某种情怀,把这一“意象”表现得异常强烈。在诗歌中运用神这个“意象”,应该说是人对于精神永恒和意志自由的强烈追求的外化,表现了个体意识的期望或忧患,因此,这一“意象”被著以强烈的主观意识。三、社会意象李白虽以“诗仙”著称于世,但他并非是一个洒脱得不关心世事的人,相反,他有强烈的用世之心,即使他那些企隐求仙的作品,我们不是也可以从中看出他对黑暗现实的一种消极的反抗吗?
因此,不管在朝还是在野,他都关注着唐王朝的社会现实。李白关注唐王朝的政治局势。《蜀道难》中那千难万险的“蜀道”,何尝不是凶险的蜀中政治局势! 《古风·其二十四》写道:“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揭露了显赫一时的宦官的嚣张和鼻息冲天的斗鸡者的得志,暗刺了统治者的腐朽。在《玉壶吟》中吟云:“君王虽爱蛾眉好, 无奈宫中妒杀人。”这不仅是感慨他自己的处境难堪,君臣遇合大展鸿图之梦的破灭,也是当时贤才智士的共同遭遇。《怨歌行》《妾薄命》《玉阶怨》《长门怨》《长信宫》等一批宫怨诗,实皆李白托兴寄意之调。“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尽,青山犹衔半边日。”(《鸟栖曲》)借吴宫事来讽刺玄宗与杨贵妃的纵情享乐。《登金陵凤凰台》道出了“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己不为用的沉痛悲愁, 也反映出了奸佞当道朝政混乱的状况。《古风·其二》:“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螮蝀入紫微,大明夷朝晖。”诗中“瑶台月”、“金魄”、“大明”意象均指玄宗,“蟾蜍”、“螮蝀”、“浮云”意象指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辈,写朝政日非亡国倾危之感。对安禄山反迹已成、幽州已成尾大难掉之势,李白诗中也多有反映,如《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中写道:“天狼正可射,感激无时闲。”在《幽州胡马客歌》中又有“何时天狼灭,父子得闲安”等句。“天狼”,本是将星,以喻贪残之辈,诗中系指安禄山无疑。再如《北风行》开篇即云:“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神话中的烛龙妖光已照耀如同白昼,实则指安禄山跋扈之势已凌驾朝廷。后来,李白还在诗中多次以“长鲸”比喻安禄山,如《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十月到幽州,戈鋋若罗星。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北上行》:“奔鲸夹黄河,凿齿屯洛阳。”《赠张相镐二首》:“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这些“鲸”意象,皆指安禄山及叛军。
李白诗中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也有描写,反映出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对人民的同情。如《古风·其三十四》描写杨国忠造成的侵略南诏的战争带来的灾难:“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驱民于死地,百姓生离死别,哭声哀哀,凄惨悲凉的气氛令人伤心。《战城南》的描写更是凄凉:“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扶风豪士歌》写道:“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战争吞噬了多少人的性命! 对战争场景的描写令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古风·其十九》中写道:“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一面是百姓遭殃、生灵涂炭的人间的惨象,一面却是安禄山等人衣冠簪缨,两相对照,爱憎鲜明。
对人民苦难的深切体察与真挚同情,也是李白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代表作品有《丁都护歌》《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子夜吴歌四首·其三》《关山月》《北风行》等。《北风行》中用“黄河捧土尚可塞”的惊人想象来描写征人家属之恨。《丁都护歌》中用“吴牛喘月时”“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这些自然意象反映运河纤夫苦难的生活里“心摧泪如雨”的痛苦。《关山月》借“戍客望边邑”这一特定意象表达征人的凄凉的思乡之苦。《子夜吴歌四首·其三》用“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写戎边征伐给人民带来的骨肉分离之苦。而《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则直写“邻女夜舂寒”的艰辛。李白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是深刻的,他的深刻性就在于,正当大唐社会开始由盛而衰的转变过程的时候,看到最高统治集团的腐败与黑暗,敏锐地预感到衰败的到来。李白政治态度和立场是积极的,他的积极面在于,他对最高统治集团的腐败持鲜明的批判态度。他用一系列生动的寄寓着丰富的社会认识的意象来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他的忧愤。
推荐阅读:
古诗意象
李白诗的意象
李商隐诗意象
边塞诗意象
送别诗意象
意象小诗
什么是意象
意象艺术
意象派
意象与意境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