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什么是意象 意象艺术  意象派  意象与意境 意象小诗
李白诗意象 李商隐诗意象 边塞诗意象 送别诗意象 古诗意象

    本文我们来浅谈下李商隐诗中的意象知识,首先我们知道“比兴”与“意象”是诗学范畴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意象作为一个古老而富有民族特色的诗学概念,其原始思想起源于《易传·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立象”的目的乃在于“尽意”,指明了“象”对于“意”的表达所具有的特殊的作用和功能。“意象”的概念由此而产生。这种“立象以尽义”的思维特点和认识特征对我国诗歌创作“比兴”方法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启迪和影响,从而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以象传情”表达方式的基础。 “比兴”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艺术创作中的“立象以尽意”,从而使抽象的、难以用语言充分表达的主观情思对象化。我国诗歌创作以《诗经》为起点的比兴艺术创作方法的运用,越来越显示出特定的审美意蕴和独具的民族特色,从而成为诗歌表达感发的主要方式。有的文学家从诗歌艺术特征的角度来探究这个问题,如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因物喻志,比也”。《文镜秘府论·地卷·六义》曾引述了皎然对“比兴”的诠释:“比者,全取外象以兴之”。所谓“外象”即象外。这说明比兴的方法就是取象的方法,所以从“比兴”的审美特性来看,是与诗歌审美意象相融契合的,因此就力求达到“象下之意”。这就涉及到诗歌创作的宏观取象法,即审美意象的产生方式和构成特点,它是通过“比兴”达到心物相感、情感交融,从而创造诗的审美意象。总而言之,诗歌中比兴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艺术创作中的“立象以尽意”。比兴的方法就是取象的方法。
      李商隐继承了和发展了中国诗歌的比兴传统,为中国古典诗歌之立意造境开拓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比兴是李商隐旨义含隐的重要手段,其诗多复意重旨。李商隐诗歌中成功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与其诗歌中独特的意象系统是分不开的,他用其独特的意象来表达其难以用现实理念解说的窈眇幽微的情意。下面从李商隐对意象的选择,其意象的组合方式、用来表达意象的词语四个方面来探讨其意象特点。只有深入地分析李商隐独特的意象系统,才能更好地理解其诗歌中的比兴手法。
    一、对意象的选择主要倾向于残美意象
      生活在晚唐时代的李商隐因为自己坎坷的身世,对挫折、分离、幻灭、失落的感受是很深切的,所以他多选用残美意象来表达情感。残美意象就是诗人把现实生活中有缺陷但能引起美感效应的物象作为情感的载体,如“残阳”、“孤鸿”、“断肠”等。带有“残”、“断”、“恨”、“空”一类字眼的诗句在李诗中很常见,比如:“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此声肠断非今日,委他灯光奈尔何”(《闻歌》),“回头问残照,残照更虚空”(《槿花》之二)等诗句。下面结合李商隐的一首《无题》诗探讨他对残美意象的运用技巧。“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首诗是李商隐运用残美意象的典范之作。诗中出现了“东风无力”、“百花凋零”、“蜡自燃成灰”、“蚕吐丝而亡”“云鬓改“月光寒”“蓬山”“青鸟”这些残美意象。首联写因为世俗和时空的阻隔,恋人之间想见一面困难重重,好容易见面了,又要分别。这种痛苦是内心世界的感受,虽不可见却透心彻骨。春花凋残使人伤怀,倍感时光不再,春风无力给人一种困顿不可脱的迷惘,无力改变命运的惆怅。诗人又借用“丝”与“思”的谐音,极力表现出相思的旷久,煎熬的深痛。这种相思是痛苦的,可李商隐发泄痛苦的方式既不是狂呼大叫,痛心疾首,也不是一味地消沉悲伤,而是在诗歌中用能引起人联想的残美意象有限度,有理智地把这种痛苦释放出来。第三联用“云鬓改”“月光寒”这些残美意象再次表现出相思的痛苦。这种痛苦让人窒息,因而尾联又以“蓬山”“青鸟”两个心铸的唯美意象给人一点微茫的希望,“逢山此去无多路”可见两人空间距离并不遥远,但不能去找,也无由去找,找着了也改变不了残酷的现象,这种相思无法排遣,那就让象青鸟一样热心的朋友常常替我去探望吧。这首诗通过对残美意象的成功选用,曲折隐晦地表现了他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生经历及空灵伤感的情感演变流程。
    二、灵活的意象组合
      李商隐在有些诗歌中仅仅使用一些片断的意象,留下大片的空白。这与绘画中的“ 留白”极为相似。诗歌中的留白不是单纯的空白,而是虚中有实,激发读者用自己的想象进行补充,于虚处领会其底层的意义。比如《齐宫词》:“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这首诗的后一句中,只出现了九子铃这个意象,历史兴亡的深厚背景使这一意象有极深刻的内涵:九子铃既是齐王荒淫无度的标志,又是其亡国的见证;既是梁台新主荒淫相继之标志,也是其重蹈亡国覆辙之预兆。这一意象中具有复杂的寓义。正如屈复所说:“荒淫亡国,安能写尽,只就微物点出,令人思而得之。”[1]纪昀也说“妙从小物寄慨, 倍觉唱叹有情。”[2]
      在另外一些诗歌中,李商隐使用了一系列意象进行叠加。比如《李夫人歌》:“一带不结心,两股方安髻。惭愧白茅人,月没教星替。蛮丝系条脱,妍眼和香屑。寿宫不惜铸南人,柔肠早被秋眸割。清澄有馀幽素香,鳏鱼渴凤真珠房。不知瘦骨类冰井,更许夜帘通晓霜。土花漠漠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苍。”在这首诗里,诗人所用的“土花漠漠”“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苍”这两组意象在逻辑上没有联系,在空间上有很大的跳跃性。这种意象的跳跃性,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和再创造的余地。这些意象之间的联系,让我们去想象、去补充,又不能把它凝固起来,这首诗在更深的层次上,是由同一种情感串联着,表现了地老天荒般的凄凉与无奈。也就是说,在审美心理上,它们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最伟大的诗人并不是创造得最好的诗人,而是启发的最多的诗人。
    三、使用有特色的词语表达意象
      由于语言中的词与客观事物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意象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不同的词语在诗歌中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不同的。诗歌是一种非常短小精致的文学形式,为了蕴含更丰富的美,李商隐使用一系列积淀并凝缩了一定美感内涵的词语来构建其诗歌意象系统。比如《无题》:“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芙蓉”这个词不仅可以状其妆饰之美,而且象征其情操之高洁,读者能得到更深层次的美感享受。又如《歌舞》:“遏云歌响清,回雪舞腰轻。只要君流眄,君倾国自倾。”“遏云”一词源自《列子》:“薛潭学沤于秦青,一日辞归,青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3]“回雪”一词出自曹植《洛神赋》:“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4]象这种凝聚了浓郁的美感境界的词语,由于审美心理上的条件反射,能唤起读者的美观体验,而且丰富了诗歌的审美内涵。
      李商隐还善于选用与现实的日常生活语言有一定美感距离的词藻来构成他的诗歌意象体系,如《赠荷花》:“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和《如有》:“如有瑶台客,相难复索归。芭蕉开绿扇,菡萏荐红衣。浦外传光远,烟中结响微。良宵一寸焰,回首是重帏。”在这两首诗中,作者使用了“菡萏”一词,而荷花的别名很多,如莲花、藕花、芙蕖、菡萏等,其以“菡萏”一词最古雅。用它来指荷花,与日常语言之间拉开了一定的美感距离,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使读者在欣赏时产生了审美心理上的距离美。诗歌中对于同一个意象使用不同的词语往往体现出诗人的不同感受,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在意象构造上的不同风格和特色。
      在意象的选择上,李商隐倾向于选择残美意象。他在选用残美意象表达情感失落与不悔的同时,也包含他对前途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社会的感受以及君臣阻隔,报国无门的感慨。在一些诗歌中,李商隐使用了一系列意象进行叠加。这些意象在空间上有很大的距离,逻辑上也没有联系,但在审美心理上,他们是有着内在联系的。这种意象组合的留白与跳跃性,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和再创性的余地。在语言上,李商隐选择沉淀了一定审美意味或与日常语言有一定美感距离的辞藻,这是形成其独特意象的基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5]李商隐的诗歌已超越了具体的形象,而进入了美的更深层的境界。李商隐诗歌通过其独特意象的成功选用,典折隐晦地表现了他坎坷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生经历及空灵伤感的情感演变流程。其诗歌的抒情性和审美性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给历代读者留下了一杯意味隽永的醇醇美酒,让不同心境的读者品出不同的蕴味。以上就是李商隐诗中的意象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带来帮助同时感谢草莓红了网友的投稿,以下是其参考资料:  
    [1]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A].刘学楷.李商隐诗歌集解[Z].北京:中华书局, 1998.
    [2] [清]纪昀.李义山诗歌辑评[A].刘学楷.李商隐诗歌集解[Z].北京:中华书局,1998.
    [3] [周]列子·汤问[M].诸子集成[Z].北京:中华书局,1954.
    [4] [汉]曹植.洛神赋[A].赵幼文.曹植集校注[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5][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A].何文焕,辑.历代诗话[Z].北京:中华书局,1981.
推荐阅读:古诗意象 李白诗的意象 李商隐诗意象 边塞诗意象 送别诗意象
意象小诗  什么是意象 意象艺术  意象派  意象与意境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

古诗词网 | 古诗大全 诗句大全 古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 诗情画意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