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宋词风月故事 下一页
北宋最早的小令词人


  北宋最早的小令词人王禹?

  说王禹?(chēng)是词人,其实并不十分符合,他以诗文著称,所填小词存世的仅仅只有一首,但就这么一首,还占了个“最”字――最早的宋人小令。只要我们翻开按年代次序编的宋词选、宋词三百首之类的书籍,放在第一首的一般都会是他的《点绛唇》: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全词以清丽的笔触、沉郁而高旷的格调,即事即目,寓情于景,通过描绘江南雨景,寄寓了作者积极用世、渴望有所作为的政治理想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竹林纪事》评此词说:“情丽可爱,岂止以诗擅名。”王国维说:“词至后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李煜死的时候王禹?已经二十多岁,正是北宋第一代的文人,继了李后主开拓的“士大夫之词”的境界而创作,这一首词深有文人词的特色,笔调清新淡雅,一改宋初时词坛上尚沿袭的五代柔靡艳冶之风,所以他的词虽仅存一例,照样傲立北宋词坛。

  王禹?,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人。他出生的945年,离宋太祖立国还有六年,这一年李煜还做着南唐国主,娶了大周后。983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王禹?进士及第的时候,正是北宋新文人刚刚成长的时期。

  宋代拔取人才不象唐代,承袭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度,重视品第,而是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所以寒士进入仕途的情况开始大大增加了,王禹?就是一个平民之家的子弟。据《西清诗话》记载:他家里以磨面为生,但他天生聪慧,七八岁已经能做文章。当时任济州从事的毕士安(字文简)以善于选拔贤才的人闻名后世,曾推荐寇准为相。听说了这个神童,将他找来,因为他家里以磨面为生,就命他作《磨诗》,这个题目不无揶揄的意思,王禹?却毫不思索,脱口吟出了一首绝句:

  但存心里正,无愁眼下迟。

  若人轻着力,便是转身时。”

  毕士安当然大为惊异,留他于子弟中讲学。  有一天太守在席间出了一个对子:“鹦鹉能言争似凤。”坐上的宾客都对不出来。毕士安回家将对句写在屏风上,王禹?就接着在下面写:“蜘蛛虽巧不如蚕。”毕士安又一次的惊服,叹息说:“真是经纶之才啊!”他和太守在一起赏白莲的时候提起了这个诗才敏捷的神童,太守便即召王禹?前来,即景命题,让他咏白莲诗,王禹?吟了一首让太守叹服为天才的五绝:

  昨夜三更后,妲娥堕玉簪。

  冯夷不敢受,捧出碧波心。

  他考中进士后,当时的皇帝宋太宗听说了他的才名,召来面试,选拔他作了右拾遗,在史馆任职,还有“赐绯”的待遇,历来成例,赐绯者,给配的衣带是涂金银带,太宗却特命给他一条文犀带“宠之”,在当时的士子眼里,这已经是至高无上的恩遇了。据说他在太宗面前也有即景成诗的故事:宋太宗有一回宴请百官,这种宴席上一般是即兴赋应制诗的,太宗耍了个花招,前一日看见王禹?在宫禁中喃喃吟咏,知道他在预先作《赏花钓鱼》诗,知道其他的文官大概也押了一样的题,于是第二天宴席上临时改题,要求作《千叶石榴花》,百官一时都慌了手脚,事先拟好的作品拿不出来,只有王禹?飞快的写了一首应景的七绝:

  王母庭中亲见栽,张骞偷得下天来。

  谁家巧妇残针线!一撮生红熨不开。

  太宗拿着诗,赞赏说:“这才是真才实学啊!”而历史上王禹?的故事还不止这些。

  他推崇杜甫和白居易。据蔡宽夫《诗话》记载:王禹?在商州曾赋《春日杂兴》诗:

  两株桃杏映篱斜,装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他的儿子王嘉佑说:杜甫“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之句,你的诗与之很相似。就请求他老爸改一改。王禹?很高兴,认为:“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因此,没有改动原诗。

  他在创作中努力实践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对雪》、《感****》等诗,以深厚的同情描写了当时农民、士兵的苦难境况,揭露了现实的黑暗,而且严于针砭自身,继承和发扬了杜甫“三吏”、“三别”与白居易《秦中吟》的风格。991年(太宗淳化二年),他遭诬陷获罪贬为商州(今陕西商县)团练副使。大约这年冬末或次年初春写下了《畲田词》这组诗。诗前自序,交代写作缘起:商州南部的丰阳、上津等地皆深山穷谷,当地山民用刀耕火种的方法种地。耕种时,山民们互助合作,主人备酒肉款待,还要击鼓唱歌,互相勉励。作者认为他们的行动可嘉,精神可贵,于是作《畲田词》五首,以表赞美和鼓励。歌词保持原始形态,比较通俗,这样山民们易唱易懂。

  其一:大家齐力斫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

  其二:杀尽鸡豚唤?畲,由来递互作生涯。莫言火种无多利,林树明年似乱麻。

  其三:谷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乱入云。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

  其四: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其五:畲田鼓笛乐熙熙,空有歌声未有词。从此商于为故事,满山皆唱舍人诗。

  他是北宋初期首先起来反对唐末以来浮靡文风,提倡平易朴素的优秀作家之一。王禹?提倡“句之易道,义之易晓”(《答张扶书》),反对艰深晦涩,雕章琢句,为后来的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的诗*新运动开辟了道路,颇受后人推重。    北宋初期,文坛上沿袭唐末五代颓靡纤丽文风。王禹?为了革除这种流弊,以宗经复古为旗帜,提倡继承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精神,主张“远师六经”,“近师吏部(韩愈)”,写“传道而*”的古文。他特别强调“不得已而言”,文章要“句易道”、“义易晓”,发挥了韩愈古文理论与实践中“文从字顺”的一面。他的散文作品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语言晓畅。《待漏院记》是一篇政论,提出“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的论题,规劝执政者要勤政爱民,而不能“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义正辞严,笔触锋利。    其代表作《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写于第二次贬官黄州期间的年。文中极力渲染谪居之乐,把省工廉价的竹楼描绘得幽趣盎然,含蓄地表现出一种忿懑不平的心情。文章多用排比,音调优美,富于诗味。《唐河店妪传》记述边地一位老妇人机智杀敌的故事,又借题发挥,谴责了当权者在军政措施上的不当,既有生动的人物描写,又有恳切的议论。此外《录海人书》、《答张扶书》等都是他散文的代表作品。作为宋初最重要的散文家,他的古文理论和创作,对宋代散文风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苏轼称他“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王元之画像赞并序》),当非溢美之辞。

  王禹?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秉性刚直,遇事直言敢谏,不畏权势,以直躬行道为己任。一生中三次受到贬官的打击,乃作《三黜赋》,申明“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吾当守正直兮佩仁义,期终身以行之”,表现了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王禹?在政治上主张改革,曾向朝廷提出许多建议,在《端拱箴》、《三谏书序》、《御戎十策》以及知扬州时作的《应诏言事疏》等著作中,他提出了重农耕、节财用、任贤能、抑豪强、谨边防、减冗兵冗吏、淘汰僧尼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主张,虽大多数未被太宗、真宗采纳,却为宋仁宗时范仲淹等人的“庆历变法”开了先声。

  他的政治举张,得到了当时士大夫们的认可。据与他几乎是同时代的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他贬谪黄州,由于当时的宰相对他“不悦”,一时纵使是亲朋好友,也畏惧权势不敢接近他,惟有窦元宾拉着他的手在阁门前哭泣感叹:“一再贬谪你出外,这难道是命运么!” 王禹?有感于人情冷暖,也感激他替自己抱不平的意气,日后曾经写诗相谢:“惟有南宫窦员外,为余垂泪阁门前。”

  这个窦元宾出身名门,是五代汉宰相窦正固的孙子,欧阳修在《归田录》里说他不喜欢修饰自己,不太喜欢不洗澡,身上总有一股难闻的气味,当时人给他取了绰号叫做“窦臭”,可见一贯我行我素,也是个有意思的人物。

  王禹?最后一次被贬出京城,走得既荣耀而又惨淡,当时任翰林学士参政的苏易简做主试官,一榜选拔了进士353人,可能都是文人的缘故吧,苏易简同情王禹?,虽然对他的贬谪无能为力,却愿意对这位老学者表示最后的一份敬意,他上书朝廷:“禹?禁林宿儒,累为迁客,漂泊可念,臣欲令榜下诸生罢期集,缀马送行于郊。”于是一共353名新榜进士,奉旨送王禹?出郊,在官桥拜别。他当即口占一绝,托状元孙何致谢苏易简:

  缀行相送我何荣,老鹤乘轩愧谷莺。

  三入承明不知举,看人门下放诸生。

当前:北宋最早的小令词人
上一页 宋词风月故事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