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宋词风月故事 下一页
状元郎的“细眼”与“粗…


  状元郎的“细眼”与“粗眼”

  兼析词牌名《六州歌头》

  状元郎,是古代参加科举考试所有士子梦寐以求所追求的最高荣誉。可惜,在古代3年一大考中,每次只有一个名额,能得到的人,绝大多数从此一步登天。南宋一朝最著名的状元要算张孝祥,因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了第一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连中三元”。尤其突出的是他首屈一指的人品和诗文。他写过一首著名的《自赞》诗:

  于湖,于湖,只眼细,只眼粗。细眼观天地,粗眼看凡夫。

  大家千万不要说他左右眼不对称,一只眼睛大,一只眼睛小;更不要猜测他是斜眼,属于斗鸡眼系列。这只不过是他为人处事的方法而已。他的“细眼”与“粗眼”理论确实值得大家体会一番。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系唐诗人张籍七世孙。1141年(绍兴十一年),金军大举进犯中原,9岁的张孝祥随父张祁南下渡江避难,居住芜湖升仙桥西。史称他“幼敏悟,书再阅成诵,捷于文思,文章俊逸,顷刻千言,出人意表,能诗善词,尤工乐府”,而且精于书法。16岁时,张孝祥在明州进士预选中考了第一名。两年后,又在省里的进士预选中考了第一名,两次科举连中两元,一时明州城乡传为美谈。

  1154年,23岁的张孝祥参加在临安城中举行的进士廷试。参加应试的有后来著名的大诗人陆游,还有秦桧的孙子秦埙。

  但这次考试完全被秦桧一党左右。秦桧为了让秦埙能中状元,无所不用其极。他预先得知主考官内定为汤思退,便派人把他请到家中。汤恩退见丞相有请,高兴得一早就来到秦府。但一等再等,在客厅里等了半天,却不见秦桧出来接见。百无聊奈时,忽见桌上放着一篇文章,就拿起来读起来。他把那篇文章背熟了,天也黑了,但仍不见秦桧出来见他,便回了家。几天来,他对秦桧派人请他,又不接见,究竟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仍百思不得其解。又过了几天,突然接到朝廷命他为主考官的通知,才明白丞相的用意,便把秦府客厅中看到的那篇文章的题目作考题,结果廷试秦埙排在第一,张孝祥排在第二。  但在殿试时,却平地起波澜。殿试时,早已知晓试题的秦埙胸有成竹,按照秦桧事先拟好的答案,讲得唾沫横飞。但张孝祥的才学毕竟胜他一筹,对道:“今朝廷之上,盖有大风动地,不移存赵之心,白刃在前,独奋安刘之略。臣辈委质事君,愿以是为标准,志念所欣慕者,此也。”

  秦桧亲自安排的主考官和评委进行最后打分,当然还是把秦埙排在第一位,张孝祥次之。但宋高宗御览策对时,觉得秦埙的策对都是往日秦桧经常说的那一套,毫无新意。而张孝祥的策对“议论雅正,词翰爽美”,令人耳目一新。加上宋高宗喜欢书法,张孝祥的字笔力遒劲,卓然颜鲁,令宋高宗大为惊叹,于是亲自将张孝祥定为第一,还说:“张孝祥词翰俱美, 必将名世。”最高统治者的表扬与赞誉,让张孝祥顷刻间名扬宇内,也正因为这句话,后人称张孝祥为“甬上第一状元”。这对挖空心思搞名堂,到头来却“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秦桧来说,自然是气恼万分的事。

  连“中三元”的张孝祥谢过皇恩后, 开始一一拜谢当朝权臣和那些主考官。当张孝祥参见秦桧时,秦桧故意刁难说:“看来皇上不仅仅喜欢你的策对,而且还喜欢你的诗与字。你可真是三绝呀。”随即又问他诗何所本书何所法。张孝祥“粗眼”一横,正色回答说:“我学的是颜真卿书法,读的是杜甫诗。”意思很明白:以颜真卿慷慨赴国难、杜甫忧国忧民为榜样。秦桧听了很不是滋味,便语带讥讽地说:“天下好事,君家都占断。”意思是说,天下好事都让你一个人占尽了。

  散朝后,大臣们纷纷上来祝贺新科状元。秦桧的姻秦、秦党中最显赫人物之一曹泳为了笼络张孝祥,提出要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这时,张孝祥的“粗眼看凡夫”的本性又显现出来了。他假装没听见,迅疾掉转脸,到处张望,将曹泳凉在一边。

  而就在刚刚御点状元的当口,张孝祥又干了件让秦党更加痛恨的一件事,上书替岳飞*。据《宣城张氏信谱传》记载,张孝祥上书极言岳飞之冤,说“岳飞忠勇天下共闻,一朝被谤,不旬日而亡,则敌国庆幸而将士解体,非国家之福也。今朝廷冤之,天下冤之。”

  这等于戳了秦桧的软肋,想方设法寻机报复。于是秦桧派人调查张孝祥的家底。当秦桧了解到张孝祥乃张祁之子,而张祁又同他素来仇恨的胡寅相交甚厚,当即恶狠狠地说:“胡寅远斥(被贬至果州团练副使),力犹能使故人之子为状元邪!”同时唆使张扶等人策划了个两个大阴谋。其一便是由右正言张扶诬告张祁犯嫂。“张祁,本农家子,缘其兄奉使,遂叨一命,乃私犯其嫂,以至有娠,于蓐中阴杀以灭口。胡寅从而庇之。邵归,因此失心,不复视为兄弟。前此,孝祥新第而归,终不敢往见。且寅之为人,凶悖险诈,专事胁持虽在谪籍,其势力犹可以造张祁父子之大福,又能使举世不敢言张祁诏大理寺根治.”其真正缘由乃是,张孝祥伯父张邵建炎三年,以直龙图阁身份出使金国,被囚禁十五年,回来后又因奏事得罪秦桧,为避祸只好佯狂,在其出使时期,其妻病故,佯狂时曾出言其妻死于非命,张扶等人便抓住此言,展开莫须有的想像奏了此一本。

  其二便是由张扶等人诬陷赵汾与张祁交结,先把赵汾捉进大理寺,“拷掠无全肤”,令自诬他与张浚、李光、胡寅等人谋“大逆”,一下逮捕了“一时贤士五十三人”。因张孝祥得到高宗的喜爱,秦桧等人一时不敢拿他下手。好在此时秦桧已病重,“不能书矣”,而且很快死了。张孝祥立即上书为其父申冤,张祁才获得释放。    摆脱官司的张孝祥,更加认真地用他的“细眼”关注宋金时局和民瘼谟。

  1163年,宋高宗赵构把帝位传给了嗣子即宋孝宗。面对宋金战争的严峻形势,宋孝宗决心改变多年来的投降政策,以武力收复中原。沉寂了多年的抗战派大臣张浚,被委以枢密使重任,都督江淮军马。血气方刚的张孝祥应招到张浚帐下,担任参赞军事。张浚举荐张孝祥为建康(今南京市)留守,这是张孝祥一生中担任的最高最重要最风光的官职。

  但1164年(隆兴二年)夏天,张浚派李显忠和邵宏渊渡淮河北伐,由于内部发生摩擦,宋军在符离(今安徽宿县)不战自溃,损失惨重。张浚北伐失败,张孝祥被****落职。抗金北伐军在符离溃败后,南宋统治集团又重新走向妥协投降的道路。张浚当时正招集山东、两淮忠义之士于建康,上书反对议和,张孝祥在会议上,即席赋即席赋《六州歌头》词: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殊泗上,泫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茄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竞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鹜,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据宋人周密《朝野遗记》记载,张浚感慨万千,觉得时局维艰,投降派猖獗,最高统治者意志不坚定,自己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壮志难酬,四处碰壁读了到张孝祥的词后,把会议文件重重地掷于桌上,起身掩面而出,会议为之提前结束。

  《六州歌头》 原是唐代的鼓吹曲,到宋代才作为词牌名。六州究竟是指哪六州?据《乐府衍义》记载: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有一首《六州歌头》诗:“西去轮台万里馀。也知音信日应疏。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岑参在诗后做了注解,“六州是指伊、渭、梁、氐、凉也。一作伊、梁、甘、石、胡渭、氐州。六州各有歌曲,统称《六州》。歌头即引歌。

  而程大昌《演繁露》则认为:此调本鼓吹曲,近世词人根据它的曲调创制吊古词,音调悲壮,又把古代兴亡事实作为曲词,听到曲就使慷慨之情进发,绝对不同于一般艳词。宋代举行大祀、大恤典礼都用此调。此调有三种用韵形式,一是平韵体,如刘过“镇长淮”词;二是平仄韵互叶格,如贺铸“少年侠气”词;三是平仄韵转换格,如韩元吉“春风著意”词。后两体句式与平韵体略异。王体中以平韵体为主。以刘过“镇长淮推”词为例,一百四十三字,前片七十一字,后片七十二字,各十九句八平韵。

  唐人咏六州歌

  清朝沈雄《古今词话》中详细记录了唐人所咏的《六州歌》。

  岑参《六州歌头》:西去轮台万里馀。也知音信日应疏。

  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

  王维《伊州歌》云:秋风明月独离居。荡子从军十载馀。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好寄书。

  张仲素《胡渭州》:亭亭孤月照行舟。寂寂长江万里流。

  乡国不知何处是,云山漫漫使人愁。

  王之涣《梁州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张祜《氐州第一》: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度翠弦中。

  分明自说长城苦,水阔云寒一夜风。

  苻载《甘州歌》云:月里嫦娥不画眉。只将云雾作罗衣。

  不知梦逐青鸾去,犹把花枝盖面归。

  无名氏《凉州歌》:  一去辽阳系梦魂。忽传征骑到中门。

  纱窗不肯施红粉,图遗萧郎问泪痕。

  此皆商调曲也。乐府所收六州歌头,则一百四十三字长短句之三叠者。

  张孝祥在关注时局的同时,他还关注民生,为辛勤劳作的黎民百姓吟唱。当看到大水将大麦淹没,老农放声大哭,秋粒无收,大儿小儿已瘦弱不堪,写下了著名的《大麦行》:

  大麦半枯自浮沉,小麦刺水铺绿针。

  山边老农望麦熟,出门见水放声哭。

  去年泠泠九月雨,秋苗不收一粒谷。

  只今米价贵如玉,并日举家才食粥。

  小儿索饭门前啼,大儿虽瘦把锄犁。

  晴时种麦耕荒陇,正好下秧无稻畦。

  他不仅为老百姓的苦难吟唱,诉说他们的灾难,而且上疏朝廷,请求赈济。如他的《论萧琦第宅及水灾赈济折子》(知建康府)云:“江东路江州军,水灾甚广,臣节次会聚奏闻。夏税亦自无可输纳,秋苗绝然无望”,“更乞圣慈宣谕宰执,预治荒政”,“仰维陛下焦劳万机,德动天地”,“但于赈济防闲,抚摩惠养”。据《宋史?张安国传》,张孝祥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时,“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漕运。民德之,请祠。”这就是诗人可贵之处:为民请命,为民办实事。善慈之心,普救之德,既见于诗歌而又显见于奏论,更见于行动,不亦感人乎?诗品,就是人品,信乎!

  秦桧死后,张孝祥正式入仕,先授秘书省正字,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值得注意的是,汤思退对张孝祥有师生之谊、知遇之恩,张孝祥虽然不依附汤思退,亦从不得罪。1159年(绍兴二十九年),汪彻升御史中丞,****汤思退妥协投降,张孝祥亦被免官。

  此后,张孝祥先后出任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调动极为频繁。在地方官任上,他严明法纪,锄抑强暴,赈济灾荒,庭无滞讼。  张孝祥文章过人,书法、诗、词均好,遗憾之处,是其出入汤思退和张浚两人门下,让人觉得其游离于和战之间,时人对此均感到惋惜。

  1168年秋天,张孝祥从潭州(今湖南长沙)至荆州,就任荆南知府、荆湖北路经略安抚使。那时的荆州已是对金作战的前沿。刚到任,张孝祥就登上荆州城楼,视察边防要塞。面对萧瑟秋景,他心中的哀痛无法言说,便写下一首《浣溪沙》: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樽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东风。

  一天请客的时候,酒席上照例有歌伎唱曲。那天唱的是同朝陈济翁填的词,唱到“金杯酒,君王劝,头上宫花颤”这一句,张孝祥多半回忆起了想当年由皇帝老子钦定状元、头戴宫花春风得意的辉煌家史,不由得连连点头。在座的客人看见了忍不住暗暗发笑,张孝祥竟然一点都没有觉察。

  1169年(乾道五年),张孝祥因病以显谟阁直学士的身份离职,从此结束了官宦生涯,退居芜湖,讲论理学,徜徉山水。

  1170年(乾道六年)夏季,张孝祥与好友泛舟芜湖时,突然中暑身亡,年仅38岁。宋孝宗听说后,深为惋惜,有用才不尽之叹。

  作者题外话:南宋的状元,要算张孝祥最为著名,因为他是唯一一个“连中三元”的状元,在政治上到不怎么出名,死的较早的。

当前:状元郎的“细眼”与“粗…
上一页 宋词风月故事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