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宋词风月故事 下一页
红艳诗人朱淑真


  红艳诗人朱淑真

  兼析词牌名《鹊桥仙》

  宋朝以词名世的女词人很多,李清照、朱淑真、吴淑姬、张玉娘被誉为“宋四大家”,其他诸如魏泰姊、唐婉、徐君宝妻、王清惠、孙道绚、严蕊、花蕊夫人等,不胜枚举。但有词集传世的,仅仅只有北宋的李清照和南宋的张玉娘、朱淑真。

  朱淑真(约1131年前后在世),一作淑贞,号幽栖居士。朱淑真籍贯身世历来说法不一。大多数人倾向于“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说,但《四库全书》却不知道为什么认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也有祖籍安徽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说。生卒年不详,只知道她南宋初年时在世,相传为朱熹侄女。她生于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优裕。幼颖慧,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素有才女之称。其诗词多抒写个人爱情生活,早期笔调明快,文词清婉,情致缠绵,后期则忧愁郁闷,颇多幽怨之音,流于感伤,后世人称之曰“红艳诗人”。作品艺术上成就颇高,后世常与李清照相提并论。

  少女时代的朱淑真,情窦初开,是一个典型的“罗曼蒂克”型的人物,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爱情至上”者。在她朦胧的想象中,未来的郎君应该和自己志趣相投,花前月下吟诗作赋,过着有情调的恩爱夫妻生活。她甚至想象婚后生活的情景 “初合双鬟学画眉,未知心事属他谁。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秋日偶成》)。这样的憧憬,说她是追求格调也好,耽于浪漫也好,毕竟只是一个少女美好的梦想,而即使在古代婚姻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做主的情况下,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

  为了追求自己美好的爱情,她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她当时家住杭州西湖之侧,曾与一位寄居她家准备赴试的青年才俊相恋。写下了不顾世俗的反对,大胆地与他在晚上幽会的《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词的含义很浅白易懂,写的就是一个少女与情人的约会。闺阁妇女自称:“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按那时的说法,无疑就是桑间濮上私约淫奔之词。所以明代的杨慎在《词品》里一本正经的斥责朱淑真为“不贞”。

  约约会也就算了,只要没有什么越轨的行为还是可以的,但朱淑真偏不,把她自己恋爱的经历要嚷嚷出来,生拍别人不知道。她曾作的《清平乐?夏日游湖》,就是记录如何奋不顾身投入情人怀抱的真实写照: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到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年轻的朱淑真性格开放,“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到人怀”的惊世骇俗之举,当然会遭到当时封建卫道士们的攻击,斥责她“淫姑泱 女”,“有失妇德”。

  她的父母情见她如此放肆,当然着急,下死命令,不允许他再与男朋友来往。

  自己找的如意情郎,父母亲不同意,心里很不痛快,只好吟诗填词,写了一首最为著名的《鹊桥仙?七夕》,寄托他对这场初恋的感受:

  巧云妆晚,西风罢暑,小雨翻空月坠。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肠恨泪。    微凉入袂,幽欢生座,天上人间满意。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

  据《白香词谱》考证:《鹊桥仙》这个词牌名是出自于古时关于“鹊桥”的神话。据《岁华记丽》引用《风俗通》:“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传说,是“鹊桥”最早的版本。至唐代,民间传说更为普遍,许多诗人写诗吟咏牛郎、织女的传说,如李白《拟古》:“银河非鹊桥,非时将安适。”李洞诗:“若能携手随仙令,皎皎银河度鹊桥。”词牌名《鹊桥仙》大概就是这样产生的。

  清朝毛先舒《词学全书》则认为:《鹊桥仙》这个词牌名是取填河的故事,大概出于《鸿烈解》。但查证现在流传的《淮南》,却没有见到鹊桥的故事。

  《钦定词谱》认为这个词牌名:“始自欧阳修,因词中有‘鹊迎桥路接天津’句,取为调名。周邦彦词名《鹊桥仙令》;《梅苑词》名《忆人人》;韩?词取秦观词句,名《金风玉露相逢曲》;后世因张辑词有‘天风吹送广寒秋’句,把这个词牌名该名为《广寒秋》,专咏牛郎织女的故事。又名《鹊桥仙令》、《忆人人》、《蕙香囊》、《梅已谢》。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一 韵到底。前后句首两句要求对仗。

  朱淑真活着的时候,身边似乎从来没有一个真正理解她、爱护她、欣赏她的人,名义上的丈夫只是她痛苦的根源,曾经热恋过的情人最终分道扬镳,而至亲如父母,却也不是开明的人,对女儿更谈不上理解支持。她的书稿连同她的遗体被她的父母付之一炬,烧个精光。

  虽然这样,朱淑真的诗词却并没有遭到全部湮没的命运,父母烧毁诗稿之后,她所余下的“百不存一”的诗词作品,却还是慢慢传播了开去。到1182年(南宋淳熙九年)的时候,有一个名叫魏仲恭的人,将朱淑真的残存作品辑录出版,并为之作序,记下了流传在人间的这个多情擅才的女子。序文开头说:“比在武陵,见旅邸中好事者往往传诵朱淑真词,每窃听之,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岂泛泛所能及?未尝不一唱而三叹也!”武陵是今湖南常德,而朱淑真绝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浙江杭州,这个生前得不到关怀理解、找不到真心真情的孤寂女子,在死后数十年、相隔千百里,总算得到了一个懂得欣赏她同情她的后辈知音,她一生的伤心话,到他手里结成一本《断肠集》,这人间的因缘际遇,到底是只堪叹惋,还是聊可安慰?

  关于朱淑真的传说不胜枚举,如清代舒梦兰选辑了从盛唐至清初绵延1000年之间词坛上共五十多位名家的词作计100首,其中就有朱淑真的作品,并注明朱淑真“幼警慧;善读书,工诗,*蕴藉”。为了证明朱淑真词艺高妙,还煞有其事地从《湖?杂记》笔记文学中详引了一段故事:

  顺治辛卯(即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有一个云间客在片石居扶乩。一个士子前来卜问休妻的事宜,得到的乩书说:“这不是你这个凡夫俗子随便可以知道的?”士子就问仙家事从何处而来?乩书曰:“儿家原住古钱塘,曾有诗篇号断肠。”士子又问仙客姓什么?书曰:“犹传小字在词场。”士子不知道《断肠集》是哪位高人所写,看到“儿家”两个字,猜测是个女子的作品。曰:“难道是‘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的钱塘的苏小小吗?”书曰:“漫把若兰方淑士,”曰:“是‘人比黄花瘦’的李易安?”书曰:“须知清照易贞娘,朱颜说与任君详。”士子恍然大悟,是南宋才女朱淑真,故随问随答,即成浣溪沙一阕。随又拜祝,再求珠玉。乩又书曰:“转眼已无桃李,又见荼蘼绽蕊。偶尔话三生,不觉日移阶晷。去矣去矣,叹惜春光似水。”乩就不动了。有的怀疑是那个算卦的故弄玄虚,有的又说那个算卦的根本就不识字,是个文盲,只知道扶乩。

  “扶乩”云云,当然不必确信;所书之“叹惜春光”的词作,倒颇符合这女词人的特有情愫和颖异风格。我最喜欢的是朱淑真的《阿那曲》:

  梦回酒醒春愁怯。宝鸭烟销香未歇。薄衾无奈五更寒,杜鹃叫落西楼月。

  这首词于首句点示一个“愁”字为题旨,但“愁”毕竟是心灵中的隐在意绪,究竟怎么个“愁”法,“愁”成什么形态呢?朱淑真深懂艺术之壶奥,于是随后铺排出富有典型意蕴的一组情境,以具象显示抽象,用实境表现心境,从而把人引进她的艺术氛围之中,令人如见其状、如闻其声,乃至感同身受地为之一洒同情之泪。这就昭示人们:诗词之美,美在艺术家创造的富有魅力的意境。所以王国维论词时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诚哉斯言!

  作者题外话:朱淑真是古代最大胆的美女词人,有“红艳诗人”之称。

当前:红艳诗人朱淑真
上一页 宋词风月故事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