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宋词风月故事 下一页
民族文化融合之殇-萧观…


  民族文化融合之殇-萧观音之死

  历史上有匈奴、契丹、女真、鲜卑、羯、氐、羌、鞑靼、蒙古等少数民族曾在汉族地区建立过政权。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不管是如何强大的政权,文化总是被汉族所同化。

  公元10-13世纪(辽宋夏金时期)是中国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历史阶段。以北方游牧民族契丹为主体建立的辽王朝在典章制度、思想观念、风尚习俗等方面,既借鉴吸收许多中原汉族传统文化,又保留某些本民族固有文化特色。在契丹和汉族文化交流与融合过程中,曾留下许多佳话,也酿成不少悲剧。辽道宗宣懿皇后萧观音冤案就是两种文化冲突中一出最具典型意义和名副其实的悲剧,在越剧、粤剧等剧种中有一个名为《凄凉辽宫月》的剧目,说的就是萧观音的冤案。

  萧观音(1040年-1075年),是辽道宗的皇后(契丹语称之为“特里蹇”),出身辽国名门贵族萧氏。她的姑姑萧耨斤是辽圣宗耶律隆绪的皇后,父亲萧惠是圣宗朝国舅、北院枢密使,加封魏王。在这优裕家境中,萧观音接受了中原文化教育,她善于模仿苏轼、欧阳修等文化名人,以填词赋诗而闻名。只可惜现存诗仅4首,词10首。《辽史•后妃传•道宗宣懿皇后萧氏传》说:“通宗宣懿皇后萧氏,小字观音……姿容冠绝,工诗,善谈论。自制歌词,尤善琵琶。”王鼎《焚椒录》中说萧观音“幼能诵诗,旁及经子。”

  传说萧观音母亲怀她时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她人生命运预兆的胎梦:天空中有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忽然坠入怀中,之后又冉冉升起,在天上成为一轮光辉灿烂的皎月。月亮在空中缓缓移动,灿若太阳,让人不可仰视。忽然,一只天狗奔过来,一口吞掉了月亮。

  她母亲惊得大叫一声,醒来后大汗淋漓,觉得腹痛难忍,生下了一个女孩。女孩一天天长大,越来越美丽,父母也越加疼爱。教她弹筝、弹琵琶、吟诗作赋,一学即会且能融会贯通,不久就在亲友中艳名远播。

  萧观音4岁就许配给当时为燕赵国王的耶律弘基(辽道宗)为妃,称得上是青梅竹马。成年后的萧观音端庄秀丽、婀娜多姿,深得道宗宠爱。

  契丹族风俗,皇帝每年要带领贵族们外出渔猎,称为“捺钵”。有一次,耶律洪基在伏虎林纵猎完毕,饮酒高会,萧观音豪气勃发,即席赋诗一首:

  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灵怪大千俱破胆,哪叫猛虎不投降!

  此诗气势雄浑,彰显出北国女子的飒爽豪情,并借打猎为题,表现出雄心万里、威震四方的气概与豪迈。在座的群臣齐加恭维,无不叹服,道宗更是大喜。第二天,果然有一只猛虎在林中奔跑,道宗说:“朕射得此虎,才不愧皇后的诗。”一箭射去,猛虎应声而倒,众人欢声如雷,都称道宗勇武无敌。

  萧观音还有《君臣同志华夷同风应制》诗:

  虞廷开盏轨,王会合奇琛。到处承天意,皆同捧日心。

  文章通谷蠡,声教薄鸡林。大宇看交泰,应知无古今。

  这首诗虽为应制唱和之作,却慷慨豪迈、大气磅礴,表现出北方女性粗犷豪放的性格,并有激励道宗进取的 政治文化内涵。道宗因此对她十分宠爱,同年的11月,封其为懿德皇后。

  萧观音生下皇子?后,更一度备受道宗恩宠。然而好景不长,危机和悲剧随之而来。道宗在位既久,肆意射猎,怠于朝政。萧观音常慕唐太宗徐贤妃(徐惠)行事。贞观末年,唐太宗东征西讨,修治宫室,百姓劳怨,徐贤妃上疏极谏,劝太宗体恤黎庶,慎终如始。萧观音以徐贤妃为楷模,乘时向道宗进谏得失。如其谏猎疏说:“妾闻穆王远驾,周德用衰;太康伏豫,夏社几屋。此游佃之往戒,帝王之龟鉴也。”道宗虽然“嘉纳”,而心里却颇觉厌烦,对萧观音逐渐疏远起来。

  萧观音被道宗冷落,心中悲伤,遂为道宗作了《回心院》词十首,并谱成曲子,以备演奏,希冀重获道宗宠幸:

  第一首写萧观音督促宫人打扫宫殿:扫深殿,闭久金铺暗;游丝络网空作堆,积岁青苔厚阶面。扫深殿,待君宴。

  第二首写擦拭象牙床:拂象床,凭梦借高塘;敲坏半边知妾卧,恰当天处少辉光。拂象床,待君王。

  第三首写更换香枕:换香枕,一半无云锦;为使秋来辗转多,更有双双泪痕渗。换香枕,待君寝。

  第四首写铺陈锦被:铺绣被,羞杀鸳鸯对;犹忆当时叫合欢,而今独覆相思魂。铺翠被,待君睡。

  第五首写张挂绣帐:装乡帐,金钩未敢上;解除四角夜光珠,不教照见愁模样。装绣帐,待君眠。

  第六首写整理床褥叠锦茵,重重空自陈;只愿身当白*,不愿伊当薄命人。叠锦被,待君临。

  第七首写弛张瑶席:展瑶席,花笑三韩碧;笑妾新铺玉一床,从来妇欢不终夕。展瑶席,待君息。

  第八首写剔亮银灯:剔银灯,须知一样明;偏使君王生彩晕,对妾故作青荧荧。剔银灯,待君行。

  第九首写点燃香炉:热薰炉,能将孤闷苏;若道妾身多秽贱,自沾御香香彻肤。热薰炉,待君娱。

  第十首写弹奏鸣筝:张鸣筝,恰恰语娇鸯;一从弹作房中曲,常和窗前风雨声。张鸣筝,待君听。

  《回心院》词的句式也为萧观音首创,又自谱成曲,教人演唱,以抒幽怀。由于演奏难度很大,宫中伶人皆知难而退,唯独一名叫赵惟一的汉族伶人可以演奏。赵惟一精通音律,技法高超,经过一番殚精竭虑,苦下功夫,他能把《回心院》词演绎得丝丝入扣、荡气回肠。一支玉笛,一曲琵琶,萧观音与赵惟一丝竹相合,每每使听的人怦然心动、潸然泪下。

  太康元年(1075年)皇太子耶律?参预朝政,法度修明。耶律乙辛图谋萧皇后和太子的心情益切,得知单登记恨皇后,便同她串通一气,谋害萧观音。

  萧观音是一个性情耿直之人,也因她一心羡慕前朝贤妃之德,常常以她们为榜样行事处世,故而得罪了不少人而不自知。

  这时,北院枢密耶律乙辛因平耶律重元有功,正“势震中外”,“倾动一时”,“惟后家不肯相下”,因而也对萧观音十分不满。

  宫婢单登,本是叛王耶律重元家婢,没入宫中,也善弹筝与琵琶。单登经常对妹妹清子倾诉自己的冤屈,清子是教坊朱顶鹤的妻子,虽为*,却暗地里与耶律乙辛相好,并常常把单登讲述给自己的事情说给乙辛听,其中就有谣传萧观音和赵惟一的事情。耶律乙辛如获至宝,他正想找萧观音的把柄呢,这一下真是天赐良机。但是想用这件事扳倒皇后也不容易,俗话说“捉贼拿赃,捉奸拿双”,单凭一个婢女的口述难以为凭,只不过是流言蜚语罢了。

  后来,耶律乙辛的属下献上《十香词》,并给他献上一条毒计:让单登把《十香词》献给萧观音,伪说词是宋国皇后所作,皇后若能把它抄下来并为之谱曲,便可称为二绝,也好为后世留一段佳话。

  《十香词》共十首,写女人身上各个部位的十种香气,婉约*、暗蕴****,虽为艳歌但不减雅致。萧观音读过《十香词》之后,十分喜爱。但这些应属于闺房****之乐,应是恩爱夫妻情浓之时私下共赏的,多少有些难登大雅之堂。

  第一发香:青丝七尺长,挽出内家装;不知眠枕上,倍觉绿云香。

  第二乳香:红稍一幅强,轻拦白玉光;试开胸探敢,尤比颤酥香。

  第三腮香:笑蓉失新艳,莲花落故妆;两般总堪比,可似粉腮香。

  第四颈香:蝤蛴那足并,长须学凤凰;昨宵欢臂上,应惹颈边香。

  第五香吐气香:和美好滋味,送语出宫商;定知郎口内,含有口甘香。

  第六口脂香:非关兼酒气,不是口脂芳;却疑花解语,风送过来香。

  第七玉手:既摘上林蕊,还亲御苑桑;归来便携手,纤纤春笋香。

  第八金莲香:凤靴抛合缝,罗袜卸轻霜;谁将白玉,雕出软钩香。

  第九裙内香:解带色已颤,触手心愈忙;那识罗裙内,消魂别有香。

  第十满身香:咳唾千花酿,肌肤百和装;无非口?沉水,生得满身香。

  萧观音不知是计,为其手书后,又书写自己所作七言绝句《怀古》一首:

  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君王。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

  耶律乙辛借题发挥,命单登据以指控赵惟一与皇后私通,并亲自写了一份《奏懿德皇后私伶官疏》,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皇后萧观音的偷情过程。不仅如此,他还提交了一份香艳十足的证物《十香词》,一份皇后萧观音写给伶官赵惟一的情书。

  道宗轻信谗言,以“铁骨朵”击萧皇后,几至殒命。道宗又派参知政事张孝杰与耶律乙辛鞫审此案。二人对萧观音施以酷刑。然后张孝杰奏报说,《怀古》诗“宫中只数赵家妆”、“惟有知情一片月”两句中,含“赵惟一”三字。于是,道宗敕萧皇后自尽。萧观音自尽前,想见道宗最后一面,也未获准,遂作《绝命词》一首,饮恨而逝:

  嗟薄福兮多幸,羌作俪兮皇家。承昊穹兮下覆,近日月兮分华。托后钩兮凝位,忽前星兮启耀。

  虽衅累兮黄床,庶无罪兮宗庙。欲贯鱼兮上进,乘阳德兮天飞。岂祸生兮无联,蒙秽恶兮宫闱。

  将剖心兮自陈,冀回照兮白日。宁庶女兮多渐,遏飞霜兮下击。顾子女兮哀顿,对左右兮摧伤。

  其西曜兮将坠,忽吾去兮椒房。呼天地兮惨悴,恨今古兮安极。知吾生兮必死,又焉爱兮旦夕!”

  辽代是契丹族大发展、大转变的历史时期。有辽一代,伴随疆域的扩大、社会的发展以及同中原交往的增多,我国传统文化在北方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为越来越多的契丹及北方各族不同阶层人们所认同,从而加速了契丹汉化和社会的进步。在此期间,契汉文化的交流融合与矛盾冲突并存,呈现出复杂的局面。这种矛盾与冲突,不仅会反映在以不同人物为代表的群体里面,还表现在同一阶层、甚至同一个人的思维或行为当中。萧观音冤案的根源,固然在于耶律乙辛、张孝杰的残暴和诬陷,同时也与萧观音自相矛盾的文化背景有某些关联。萧观音的诗词,历来受到很高的评价。清人徐?《词苑丛谈》卷八称,萧观音《回心院》词“怨而不怒,深得词家含蓄之意。斯时柳七(宗元)之调尚未行于北国,故萧词大有唐人遗意也”。近人吴梅称《回心院》“词意并茂,有宋人所不及者。”现当代文学史家也称萧观音的诗词成就在辽代是独一无二的。这充分反映了萧观音对中原传统文化的吸收和融会。然而,她又因循宫禁不严的契丹旧俗,竟让伶官进入宫帐,这在中原王朝是不能出现的事情。因此,王鼎《焚椒录》说,“伶官得入宫帐”和“叛家之婢使得近左右”是“此祸之所以由生也”。近人姚从吾在对萧观音冤狱做文化分析时说:“单就中原儒教文化的观点,或契丹游牧社会的观点,都是不可能发生的。惟有契丹接受中原文化以后,这些阴差阳错的事情,才会发生。”

当前:民族文化融合之殇-萧观…
上一页 宋词风月故事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