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宋词风月故事 下一页
“惟有同穴”王闰之


  走进苏东坡生命中的第二个王姓女人--王闰之

  兼析词牌名《减字木兰花》

  丧期结束后,苏轼接进来他的第二位妻子,也是他生命中最风光的女人。新娘王闰之是前妻的二堂妹,是一位庄重能干的大家闺秀。十年前苏东坡奔母丧回家时,两人已经见过面。当时的王闰之对堂姐夫苏东坡满心敬佩,婚后的她则把这种敬佩转化为默默地顺从与支持。

  有人猜测,王闰之是进士之女,能以11岁的年龄差距,给姐夫做填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小暗恋姐夫。这有些八卦,但王闰之肯定是被苏轼对堂姐的一片深情所感动,还有就是她对苏轼文采和人品的仰慕。她知道,这样的男人,足以托付一生,嫁给他,才有真正的安全感。

  王安石改革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后,苏轼就积极参加改革运动,并很快被任命为改革领导小组“条例司”的属官。但不久,他对诸多“新法”提出了不同看法,而主要领导又不采纳他的建议,自知分歧难以弥补的情况下,他选择自动离开了条例司,外放为河南府推官。

  王闰之也是一个非常有艺术细胞的人。苏轼一家在汝阴时的一个春夜,堂前梅花盛开,月色皎洁。王弗对苏东坡说:“春月色胜于秋月色。秋月令人惨凄,春色令人和悦。何不邀几个朋友来,饮此花下。”听了夫人的话,苏东坡十分高兴地说:“我不知道夫人原来是诗人,方才你讲的那番话,真是诗的语言啊!”于是,便邀请几位朋友,在梅花丛中饮酒赏月,并取夫人的语意,填了一首《减字木兰花?春月》: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苏东坡能从夫人几句平常话中,发现“诗意”和“诗的语言”,可见他们夫妻是心有灵犀,伉俪情深。

  据《岚斋录》记载:唐朝张搏从自湖州刺史调任苏州,在堂前种了很多木兰花。每当木兰花盛开时,就大宴辖区内的文人骚客,并当场赋诗。陆龟蒙最后一个才到,张搏就接二连三地罚他饮酒。陆龟蒙不一会就醉了。他乘着醉意,强行执笔题了:“洞庭波浪渺无津,日日征帆送远人。” 两句诗后,就颓然醉倒。张搏就要求在坐的客人根据他的意思来续写下面两句诗,但参加宴会的文人中没有一个知晓他要表达的意思,因此也就没有续出下两句诗来。不一会,陆龟蒙稍稍清醒了点,就接着继续写道:“几度木兰船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至陆龟蒙续完全诗,在座的文人骚客,没有一个不佩服的。陆龟蒙题写《木兰堂》诗,被誉为当时的绝唱。五代欧阳炯化用唐代陆龟蒙《木兰堂》诗之意境,写出了“今年却忆去年春,同在木兰花下醉”之句,并将《木兰花》作为词牌名。这里“减字”,是词调中固有的格式之一,平时我们大家所说的“偷声”、“减字”,指的是在原来该词牌名的字数上有所减省而已。又名《木兰香》、《减兰》、《天下乐令》、《金莲出玉花》、《减兰十梅》、《木兰花减字》、《益寿美金花》等。

  王闰之性格柔顺贤惠。在贬谪黄州的时候,苏轼心情郁闷,而小孩还在他面前牵衣哭闹,苏轼要发火,王闰之开导苏轼说:“你怎么比小孩还痴,为什么不开心点呢?”苏轼听后正有所感愧,王闰之又洗涤好酒杯放在他面前。这件事被苏轼写进了诗里。在黄州苦涩艰辛的岁月中,有贤妻如此,对苏轼来说是一种大安慰。在王闰之过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祈福,并作了《蝶恋花》纪事:

  泛泛东风初破五。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佳气郁葱来绣户,当年江上生奇女。    一盏寿觞谁与举。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放尽穷鳞看圉圉,天公为下曼陀雨。

  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赞美她对三个儿子都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王闰之和王弗的家乡都是眉州,那里江山秀美,岷江穿境而过。在漫天曼陀花雨中,山岭青翠,碧水孱?,佳气葱郁,生于江畔人家的王闰之,在苏轼眼里,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

  1071年6月(熙宁四年),他被任命为杭州通判。于是,苏轼就带着他的第二任妻子仓皇离开京城,此后又辗转密州、徐州和湖州。北宋轻外重内,与执政者*者往往会以外放的形式下野。倘若连续在地方任职,说明他仍处于备受冷落的阶段,没有得到最高当局和执政者的谅解。苏轼在上述四地共呆了八年多时间,其中一度回京述职,但皇帝下了一道圣旨,规定他不得进入首都,他只好在京城附近的范镇家住下来。据《东皋杂录》记载:苏东坡从钱塘被召回京,过京口时,林子中市长(郡守)非常仰慕苏轼,就举行一个盛大的宴会欢迎他。来参加宴会的*郑容和高莹知道苏东坡名声很大,也非常肯帮忙,就决定借此机会脱籍,于是就向林子中市长写了报告(牒),郑容要求解除*的身份,高莹要求从良嫁人。林子中市长要求她们把报告呈送给苏东坡,听候苏大人发落。苏东坡拿起笔在报告上题了一首《减字木兰花》:

  郑庄好客,容我楼前先堕帻。落笔生风,藉藉声名不负公。高山白早,莹骨柔肌那解老。从此南徐,良夜风清月满湖。

  这首词暗藏“郑容落籍、高莹从良”八个字于句端,首开“藏头词”的先河。

  真正的突破发生在1074年(熙宁七年)。随着苏轼的被任命为密州太守,苏轼的人生豪气勃发了。翌年,苏轼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一首最能展现他豪放词风的标志性作品: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用典准确,用比巧妙,善于烘托,加上音节急骤,韵位较密。这一切都与射猎的场面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增强了词的豪迈奔放的气势,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苏轼自己也认识到了它与以往词作的不同,他在《与鲜于子骏书》中说:“近来作了一些小词,虽然没有柳七郎(柳永)的风味,但也自成一家。数日前,在密州郊外打猎,打了很多猎物。我很高兴,就填了一首词,当场令东州壮士鼓掌跺顿足地唱,并以笛子和击鼓作为伴奏,当时的情形和场面还是很壮观的。”苏轼的人生豪气经过漫长的积聚之后,终于在他四十不惑的时候迸发了,形成了千古绝唱的豪放词,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评价说:苏轼的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在此期间,他还创作了一大批诗歌名作。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业已拜在他门下,这就是文学史上盛传的“苏门四学士”。苏轼请求外放的初衷是远离是非之地,杭州等地的自由生活也让他一度过得轻松自在。其间也有许多轶事流传,如任杭州通判时,灵隐寺的了然和尚常到勾栏妓院寻花问柳,迷上了一个*,名叫秀奴。最后钱财花尽,弄得衣衫褴褛,秀奴便不再见他。后来在乱醉之后,这位了然和尚闯进门去,把秀奴打她杀。在审案时,苏轼看见了然和尚的胳膊上刺有一副对联“但愿同生极乐国,免如今世苦相思”,于是写下判词:

  这个秃奴,修行忒煞,云山顶空持戒。只因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毒手伤。心,花容粉碎,色空空色今安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

  不过,诗人毕竟不是真的隐士,对于现实他无法做到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他也无法克制自己心中的怒火。他曾经对苏辙说:我知道自己一向出言不慎,也知道祸从口出的道理,不过只要看见不对的事情,就像在饭菜里找到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苏辙劝告说,发言要看对象,有些人可以推心置腹,有些人就不可以。甚至他的妻子都曾告诫他,说苏轼谈话全然不看对象,有人分明只是在阿谀奉承,诗人却还在喋喋不休。苏轼也认识到了自己这个弱点,生来就太相信人,不管和谁说话,都畅所欲言。

  这八年苏轼过得很充实。在杭州,他帮助修复钱塘六井;在密州,他遇上蝗灾,带头吃野菜,还亲自沿城收捡弃婴;在徐州,他战斗在抗洪的第一线,全力组织抗灾,感动了当地驻军,也保全了徐州。

  1079年(元丰二年)三月,苏轼调任湖州,在谢恩表中,他直接挖苦当权派无能又无耻。古代的中国,朝廷的公报是固定出版的,苏轼的文字又惹人注目,这次谢恩表,使那些“新进”成了笑柄。李定、舒?、何正臣等人当即羞得老脸通红,他们摘取苏东坡诗中的一些句子,指摘苏轼“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对皇上不忠,对政府不满。这件案子交给了御史台,苏轼被押往京城受审。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当时的目击者通判祖无颇很为苏轼鸣不平,他说:“顷刻之间,把一个市长(太守)拉下来,就象驱赶鸡狗一样容易。”据说苏轼与家人告别时,全家人凄凄惶惶。为了活跃气氛,苏轼讲述了一个故事:

  真宗皇帝在山野林泉之间访求名士大儒,有人推荐杨朴前去应征。杨朴实在不愿意,又没有办法推辞,结果被护卫押送到京师。皇帝亲切地接见了他,问他会不会写诗,杨朴说他自己不会写诗,但夫人能够作诗。临别之际还现场作诗一首:

  更休落魄贪酒杯,且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夫人王闰之听见这首诗,也不由得破涕为笑。但王闰之作为一个典型的传统家庭妇女,在苏轼“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担心那帮小人还会从诗文中找出苏轼的罪状,于是把苏轼的诗稿焚毁。这件事也成了千百年来喜欢苏东坡的“菠菜们”心中一个永难弥补的遗憾。

  宋哲宗继位后,任用司马光为宰相,全部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因而反对新法的苏东坡又被召回京城升任龙图阁学士,兼任小皇帝的侍读,这时的苏东坡,十分受宣仁皇太后和年仅十二岁的小皇帝的赏识,政治上春风得意。

  王闰之陪伴苏轼经历官海的大起大落。他们共同生活的25年,先后历经著名的“乌台诗案”和“黄州贬谪”,经济最困难时,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变着法子给苏轼解闷。她去世时,葬礼极为隆重,苏轼亲自写了祭文,承诺“唯有同穴,尚蹈此言”。王闰之的灵柩一直停放在京西的寺院里,10年后,终于被他的小叔子苏辙将她与苏轼合葬一处,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当前:“惟有同穴”王闰之
上一页 宋词风月故事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