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宋词风月故事 下一页
张红红摆豆记谱


  最富传奇色彩的古人的记谱法

  兼析词牌名《西河长命女》

  知道现代人是用五线谱或简谱来记谱。而我国古代用的是“宫商角徵(zhǐ)羽”,分别对应多、来、米、索、拉(简谱记为12356)。古人究竟是如何记录歌谱的?特别是作为即席演唱的宋词是如何记谱的?百思不得其解。近读唐朝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发现了一则有趣的古人记谱的方法:摆豆记谱法。

  唐大历初年有一个颖悟绝伦歌伎,叫张红红。她经常巡回各地演唱,展示他的歌喉。张红红随她的父亲到长安韦青所居住的附近演唱。韦青是唐明皇时期人,文人出身,担任执金吾将军的职务,相当于现在中央警卫部队的高级首长。这个文人出身的武将,精通音律,是唐朝大历年间的著名歌唱家。韦青发现她喉音嘹亮,很有歌唱天赋,又容貌出众,就将她纳为姬妾。红红的父亲也受到优待。

  当时唐教坊著名歌手王善才将古《西河长命女》曲加减节奏,进行创新,很有新意,准备进献给皇帝,但又拿不准。在未进献之前,就先唱为韦青听,想请他提点修改意见。韦青知晓他的来意后,决定跟他开个小小的玩笑。韦青命令张红红在帘子里面偷听,并用红豆作为工具,来记录这首曲子的节拍和谱子。等乐工演奏完后,张红红隔着帘子徐徐地说:“女弟子唱这首歌已经很久了,你弹奏的又不是什么新的曲调。”于是就隔着帘子弹奏起来,原汁原味,一声不失。乐工非常惊呀,请张红红出来相见,感慨良久,拜服在地。张红红见乐工虔诚,就说:“有一个音调不准,我已经改过来了。”

  这件事情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不久就被唐代宗李豫知道了,把张红红召入宫廷教坊宜春院,并非常宠爱他,很快就封她为“才人”。宫中把她称为记“记曲娘子”。

  其实,张红红也是唐代身怀绝技的音乐家,也是一个个作曲家,她创造的“摆豆记谱法”是对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一大贡献。后来,红红得到韦青去世的消息,感念韦将军的恩德,悲痛过度而亡。

  《西河长命女》本是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长命女》、《长命西河女》、《长命女西河》、《长命西河》。因是西河地方音曲,故由“西河”二字生出许多别名。虞世南《琵琶赋》: “长年有‘长命’之辞,倡女有‘可怜’之曲”,疑即指此,可推知其曲始于初唐。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谓大历史,“有乐工自撰一曲,即古曲《长命西河女》也。加减其节奏,颇有新声”。其宫调,据王灼《碧鸡漫志》引杜佑《理道要诀》云:“《长命女西河》在林钟羽,时号平调,今俗呼高平调也。”《词谱》卷三列五代冯延巳“春日宴”一首,双调,三十九字,上片三句三仄韵,下片四句三仄韵。又,王灼《碧鸡漫志》云:“《花间集》和凝有《长命女》曲,伪蜀李 《琼瑶集》亦有之,句读各异;然皆今曲子,不知孰为古制林钟羽并大历加减者。近世有《长命女令》,并七拍,后九拍,属仙吕调;宫调、句读,并非旧曲。” 按和凝所作为《薄命女》,李 所作不传。《乐府解题》云:“ 《长命西河女》,羽调曲,亦名《薄命女》。”按“长命”、“ 薄命”,意义矛盾,而和凝所作,词意幽怨,与调名符。词调《长命女》与《薄命女》之字句平仄皆同,或是用《长命女》之名而填《薄命女》之调。

  后人为纪念这位“记曲娘子”,写了很多诗词缅怀她。

  同时代的朝元稹《何满子歌》:“牙筹记令红螺怨。”此处“记令”就是“记曲”。

  宋代苏颂:自与丽妃亲记曲,后来传玩几人家。

  明朝唐伯虎:仙娥记曲世无双,下直归来日满窗。

  清朝朱彝尊《迈陂塘》:团扇底,也直得尊前,记曲呼娘子。

  清朝许南英:记曲剩余红豆冷,登楼羞见绿杨新。

  无名氏:闲中记曲拈红豆,风雨还惊夜来骤。

  现代人半塘老人:料记曲当时。红豆还留。

  其实,关于记谱法,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下面我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古人记谱法:

  一、宋代的工尺谱。工尺谱最早是俗字谱转化过来的,用上、尺、工、凡、六、五、乙即现在的:多、来、米、发、索、拉、西的唱名作音符和板,眼的符号作为一拍拍的记录音乐的。早先板的意思就是绰板,二片红木做的,就是是绰板的“笃、笃“声,眼可能也是一种很小的鼓,声音是由鼓签打出“的,的”一声声,有些地方叫“的鼓”“板鼓”,板、眼有节奏地夹在音乐中指挥节奏。也作为拍子的记号反映在乐谱中。

  二、文字谱。早在周代(公元前十一世纪到七世纪),我国就有了文字谱(包括律吕字谱和宫商字谱,)距今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或出土相关的文献、文物。有文字可考的是隋末的赵耶利。据明代袁均哲《太音大全集》卷五《字谱》记载:“制谱始于雍门周、张敷,因而别谱不行于后代。赵耶利出谱两帙,名参古今,寻者易知;先贤制作,意取周备,然其文极繁,动越两行,未成一句;后曹柔作减字法,尤为易晓也。”这说明集文字谱大成者是赵耶利。

  三、燕乐半字谱:唐代的“燕乐半字谱”是以乐器音位和手法为基础的谱式。它又分为弦索谱和管色谱,唐代诗人白届易写下《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一诗:“琵琶师在九重城,忽得书来喜且惊,一纸展开非旧谱,四弦翻出是新声。”可见唐朝时燕乐半字谱确很流行了。

  四、琵琶谱:近代在敦煌发现的唐代琵琶谱,记录了四根弦上每个指位的符号,如果定弦可以确定,便可以基本恢复原来的曲调。这份珍贵的《敦煌曲谱》写于后933年(唐明宗长兴四年)。而在日本发现的《天平琵琶谱》,抄写年代则在747年(唐玄宗天宝六载)。中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曲集》是清代华秋苹编订的,《华秋苹琵琶谱》,简称《华氏谱》。共3卷,收录了南、北两派琵琶小曲62首,大曲6套,于(1818年嘉庆二十三年)刊行。

  五、古琴减字谱:又名古琴谱,相传为唐末曹柔发明。减字谱一般为四部分,上方纪录左手指法,下方纪录右手指法,左上为左手按弦用指,右上为所按徽位,下方外部为右手指法,内部为所弹、按弦。除此之外,减字谱还有续部、注释,一般用来标示音的细微变化。但由于减字谱无法记录每个音的时长,故而造成了大量琴曲的失传。现存有150多部古琴谱,包含着3000多首古琴曲。

  正因为有古人的这些记谱的方法,才使我们今天能听到这么多的美妙音乐。

当前:张红红摆豆记谱
上一页 宋词风月故事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