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宋词风月故事 下一页
开宋词用典先河的杨亿


  开宋词用典先河的杨亿

  所谓“用典”,也称用事,是指在诗词文赋中引用过去的有关人、地、事、物的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来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

  词在初登文坛时,带着民歌的质朴气息,写景状情直抒胸臆,用典较少,活泼清新,明快流畅。入宋以后,词人便以用典作为扩大词的内容、增强词的表现力的重要手段,并逐渐趋向典雅庄重,用典也就越来越多,有的词一篇之中连用七八个、十几个典故或成句,有的词一句之中便包含着两三个典故,使人解读困难。

  据考证,目前能够查找出来的在词中最早用典的是宋初诗坛“三体”之一的“西昆体”代表人物杨亿的《少年游》:

  江南节物,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寿阳妆罢,冰姿玉态,的的写天真。等闲风雨又纷纷,更忍向、笛中闻。

  此为咏梅之作。全词以写景始,以抒情终,通过风雪交加之际不畏风刀霜剑的梅花这一物象,抒写了作者别有怀抱的人生感慨。词中借景言情,即景发感,营造出一个深婉蕴藉、若即若离、空朦柔美的意境。

  上阙之“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用了两个典故。“翠岭”,指位于粤、赣交界处的梅岭。据传唐朝张九龄为相,令人开凿新路,沿途植梅,故有是称。“迢递寄归人”,暗用南朝宋人陆凯赠范晔的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下阙 “寿阳妆罢”,用寿阳公主梅落额上的典故。据唐韩鄂《岁华纪丽?人日梅花妆》记载: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曾经睡含章殿的檐下,梅花落到她的额上,成五出之花,怎么拂拭也留着花的印痕,宫中争相摹仿,于是有所谓梅花妆。“更忍向、笛中闻”,是以情语作结,化用了李白《与史郎中听黄鹤楼上吹笛》中“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一句的诗意。

  杨亿,(964年-1020年) 北宋文学家,诗歌作家。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浦城县)人。自幼是个神童,984年(太宗雍熙元年),11岁受宋太宗召试,授予国家图书馆的副馆长(秘书省正字),掌管皇家图书秘籍。992年(淳化三年)赐进士及第,迁光禄寺丞。次年,直集贤院。996年(至道二年)迁著作佐郎。1013年(大中祥符六年)以太常少卿分司西京。1018年(天禧二年)任建设部、交通部副部长(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气节,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准抵抗辽兵入侵。又反对宋真宗大兴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动。卒谥文,人称杨文公。

  杨亿博览强记,尤长于典章制度。曾参预修《太宗实录》,主修《册府元龟》。他在史馆修书时,曾与钱惟演、刘筠等人唱和。他将唱和诗编为《西昆酬唱集》。集内诗歌重雕琢用典,铺陈词藻,讲究声律,被称为“西昆体”,在宋初诗坛上影响颇大。朱熹评之为“巧中犹有混成底意思,便巧得来不觉”。

  尽管“西昆体”风行一时,统治北宋文坛长达40年之久,但内容空洞,语言晦涩,甚至到了专事模仿的程度。据宋朝李颀《古今诗话》中记载:有一次皇帝为朝中百官赐宴,要戏子演出助兴。当时有一位职业演员扮演李商隐,穿着破烂的衣服,对别人说:杨亿他们生生撕破了我的衣服。引起大家的笑声。有人用这个故事来讽刺“西昆体”诗派对李商隐的继承是生吞活剥。

  其实,杨亿才思敏捷,出口成章。1007年(宋真宗景德四年),郭皇后病故。而一直对大宋虎视耽耽的辽国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就想趁机发兵攻打大宋。但苦于出师无名,便专门派使者送来了一封哀悼郭皇后的祭文。按照当时的外交礼节,这篇祭文是要由宋国大臣当众在大殿上宣读的。而这个任务,自然就交给了一向以才思敏捷、学识渊博而著称的大臣杨亿。可是,当杨亿在大殿上拆开祭文打算当众宣读时,才发现那上面竟然连一个字也没有。聪慧过人的杨亿立刻就明白了辽国此举的目的,这是在故意侮辱宋朝的君臣,并想借此挑起事端,为攻打大宋制造理由。想到这里,杨亿不慌不忙,字正腔圆地念道:

  惟灵。巫山一朵云,阆苑一团雪,桃源一枝花,秋空一轮月。岂期云散雪消,花残月缺。伏维尚飨。

  皇帝听了十分高兴。杨亿在此采用了灯谜的“自我抵消”手法,祭文中的“云散雪消,花残月缺”二句,使得“巫山一朵云,阆苑一团雪,桃源一枝花,秋空一轮月”遂成子虚乌有,而“惟灵和伏维尚飨”则是祭文的惯用语,所以这一切与空纸无字祭文恰好暗合,可谓巧妙之极。

  还有则这样的故事,也很能说明他的睿智:杨亿曾执笔写作公文,常被执政的大官点划删改,他很是愤愤不平。便拿来文稿,将****涂抹处又用浓墨全部抹去,做成鞋底**样,在旁边题写小字道:“世业杨家鞋底。” 别人惊奇地询问,他就说:“这是别人脚迹。”一时传为笑谈。

  杨亿还以善对著称。杨亿在翰林院时,有刚刚在皇帝那里得宠的近臣想要拉拢他入伙。这个人就对他说:“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杨亿看不起这个人,便正声答道:“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杨亿不留情面的回答让这位新贵非常尴尬,悻悻而退。

  寇准在中书省任上时,曾戏出一上联:“水底日为天上日。”在场的没有一个对得上来。恰巧杨亿前来汇报工作,大家就请他对。杨亿脱口而出:“眼中人是面前人。”大家纷纷赞叹,都认为是绝妙好对。

  不知谁在学士院的墙壁上题有一联:“李阳生,指李树为姓,生而知之。”这句联语放在那里很长时间也没有人能对出来。杨亿坐学士时,竟然想出了下联:“马援死,以马革裹尸,死而后已。”

  杨亿和权臣丁谓都很机敏。一天,丁谓设宴。杨亿却来晚了,正在伏地致歉,结果胡须碰到了地面。丁谓就赶忙攻击他,说:“内翰拜时髯撇地。”杨亿也不甘示弱,看着丁谓的背后,急声答道:“相公坐处幕漫天。”丁谓一听,实在是没话可说,只好露出几丝尴尬的笑。

当前:开宋词用典先河的杨亿
上一页 宋词风月故事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