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宋词风月故事 下一页
最穷的苏门弟子李?


  最穷的苏门弟子李?

  兼析词牌名《虞美人》

  李?(zhì)(1059年-1109年),北宋文学家。字方叔,号德隅斋,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华州(今陕西华县)人。李?6岁的时候父母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也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缘故,他刻苦学习,自强不息。少年时就以学问著称于乡里。苏轼在黄州当市长时,他就拿着自己的文章去干谒苏轼。苏轼看了后说,其文笔墨澜翻,有飞沙走石之势,抚着他的背夸赞说:“你的才华堪敌万人,如果再加以高节特操,举世都不能抵御了!”因为这句话,李?“万人敌”的美名为天下人所共知。李?顺杆上树,马上就拜在苏轼的门下,成为历史上有名的“苏门六君子”之一。数年后,当李?再拿着文章去见苏轼时,苏轼感叹地说:“张耒、秦观之流也。”    李?有如此的才华,按道理考个状元之类的玩意不算难事,可偏偏事与愿违,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每次都名落孙山。很多人认为李?同志的心理素质可能不行,患有严重的“考试综合症”,一到考场就手发抖、腿发软、心发颤,老是发挥不了正常水平,以致于逢考必败。我却不敢苟同,要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据他同时代的罗大经在《鹤林玉露》甲编卷五中的记载,元佑中,苏轼主持礼部考试,他想让李?考上。因李?的文章他早就见过,因此在举行考试之前,苏轼特地写了名为《刘向优于杨雄论》的文章送给他。苏轼托李?的朋友将文章送往李家。而李?恰好有事外出,他的仆人将苏轼的文章放在桌子。送书信的人离开不久,章?两个儿子――章持、章援来李家拜访,看见放在桌上的文章,喜出望外,就占为己有了,并回去认真揣摩。李?回家之后,不见苏轼的文章,心中怅惋不已。考试时,试题果然与苏轼所写的文章十分类似。章持、章援模仿苏轼的文章挥笔而就。而李?则因心情烦闷而表现不佳。苏轼认为第一名肯定是李?,等评阅完考卷拆号时,第一名却是章援,而文笔与章援相同的章持则排在第十位,李?最终落第。苏轼为此事懊悔不已,作了一首《送李方叔下第》诗自责:“平生漫说古战场,过眼还迷日五色。”

  在考试前,参加那场科举考试的士子一致认为,状元非李?莫属。各种小道消息很多,甚至连皇帝老儿度知道了这件事,还下令彻查。但公布出来的结果却出人意料,所以皇帝老儿也就不再追究了。我分析苏轼也有自己的小九九,如果真的取了李?做状元郎,只怕自己也会丢职罢官,甚至掉脑袋。要知道,古代对于科考舞弊案的查处时相当严厉的,轻则下大狱,重则贬官流放,更为严重的是杀头。明朝的皇帝朱元璋就因为科考舞弊案,把所有的主考官全部廷杖毙杀,把新科状元车裂。再如1657年(清初顺治十四年)秋江南乡试舞弊一案,考生觉得主考官有舞弊行为,他们就大闹,清廷震怒。顺治降旨,要两江总督郎廷佐严办此事,把一切涉案人员解送北京刑部,审理明白,从重惩处。审理到1658年年底,这次舞弊案结案。正副主考与18个考官都受了贿,一律处死,家产被没收;行贿的考生8人各打40大板,家产被没收,与父母兄弟妻子一起流放宁古塔为奴。因此,我分析李?是因为这次考试在他的心里造成了阴影,故他以后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心里非常紧张,每次都大败而归。

  接连几次失利,所以中年以后他就绝意仕进,到处游玩,在长社(今河南长葛县)时,县令李佐非常敬佩李?的才华,就发动当地的士绅大户,为他买了一处宅子,送给他。他也自得其乐,定居在那里。其实,苏轼对于李?的事一直放在心上,四处推荐他。苏轼的朋友吕大防看了李?的文章后说:“这样有才华的人,怎么被埋没了呢?这是有关部门失职啊!”苏轼就与范祖禹商量,共同向有关部门推荐李?,由于党争的缘故,苏轼的川党失势头,李?只好继续他的打工生涯。

  据李?自己在《师友谈记》中的记载,苏东坡有次和他的僚属宴会,东坡举起满满一杯白酒罚欧阳叔弼、陈伯修二校理和常希古少尹,说:“你们三位都喝这酒,喝干了,才告诉你们为什么受罚。”三人饮罢,东坡说:“你们三位担任主管,却没有举荐李方叔这样的人,即此就可以罚你们。”他们三位都感到惭愧,忙着道歉。那时张文潜也在席上,却也举起大白之杯,对东坡说:“先生也应当喝这杯酒。”东坡说:“为什么呢?”文潜说:“先生从前主持贡举,也错失了李方叔,岂不和他们犯了同样的错误。”举座不禁大笑。

  1109年,51岁的李?身患重病去世。可他真的是一无所有,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其实早在读书时代,他的三代祖先的的灵柩寄就放在庙里还没有安葬。只好泪流满面的对他的老师苏轼说:“我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忠孝的意义,现在我的双亲未葬,还学什么呢?”就告别他的老师,准备外出打工,赚些银子来完成自己的心愿。苏轼慷慨解囊,还发了很多帖子给朋友。数年后,李?在苏轼及其朋友的帮助下,就把他三代祖先的灵柩安葬在华山下。好在县长李佐还是很够哥们,就又发动募捐,筹集银两买了棺材,安葬了他。这个场景与“奉旨填词的柳三变”的结局差不多,但他没有柳永的风光。柳永死后,扬州全城的*关门歇业,披麻戴孝为他送葬。

  李?虽然贫困潦倒,仕途不顺,但他其词语俊,颇有苏轼的清新之味。这一点他与柳永到是非常相似,都是布衣词人,都受到当时人们的称赞。:

  玉栏干外清江浦,渺渺天涯雨。 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涨痕添。   青林枕上关山路,卧想乘鸾处。碧芜千里思悠悠,惟有霎时凉梦到南州。

  《蕙风词话》对李?的这首《虞美人》评价很高,说“好风”一联,确有此景而又未曾经过道出,最末“碧芜千里思悠悠,惟有霎时凉梦到南州。”一句,“尤极淡远清疏之致”。

  《虞美人》本是唐教坊曲。这个词牌名的来来历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其一,张君房《脞(chuǒ)说》认为此这个词牌源于项羽《虞兮之歌》。据《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与美人虞姬,被刘邦围困于垓下。夜晚,项羽与虞姬对饮帐中,听到刘邦的军队都在唱自己家乡楚国的歌曲,既所谓的“四面楚歌”,项羽十分惊恐地说:“楚地被汉军占领了!”感到大势已去,便对着美女虞姬和骏马乌骓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乌骓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其二,宋朝王灼《碧鸡漫志》卷四驳上说,我认为后世以项羽《虞兮之歌》当作《虞美人》的来历是不妥当的,这个曲调也并不是在那个时候产生的。曾宣子(布)夫人魏氏,即魏泰的姐姐,作《虞美人**行》,有“三军散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剑光飞,轻血化为原上**”之句,当时的人都传唱这首诗。又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高邮的桑宜舒,很有音乐天赋,精通音律。根据当地的传说:每当有人弹奏《虞美人曲》,虞美人**的枝叶都会随乐起舞,而弹另外的曲子却纹丝不动,我试了几次,果真像传说中那样神奇。详细考证这个曲子,发现属于吴音。过了一段时间,我拿着琴,用吴音自创了一个曲子,对**鼓之,枝叶中应拍而舞之。因次,我将它取名叫《虞美人操》。由此可知,《虞美人》这个词调,在乐府中曰“行”,在植物曰“**”,在琴曲曰“操”。但考证其原,皆由项王“虞兮”之歌而得名也。

  其三,任二北在《敦煌曲初探》引用郭茂倩《乐府诗集》的记载,认为该词牌名源于琴曲。敦煌曲作《鱼美人》,敦煌曲传辞有无名氏《鱼美人》二首:

  其一:东风吹绽海棠开,香榭满楼台。香和红艳一堆堆,又被美入和枝折,坠金钗。

  其二:金钗钗上缀芳菲,海棠花一枝。刚被蝴蝶绕入飞,拂下深深红蕊落,污奴衣!

  其句法与《花间集》中这个词牌名的作品相同。因周紫芝词,有“只恐怕寒,难近玉壶冰”句,名《玉壶冰》;张炎词赋柳儿,因名《忆柳曲》;王行词,取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名《一江春水》。又名《巫山十二峰》、《宣州竹》、《虞美人令》。

  五代词人中,顾?(xiòng)有此词六首,其中《花间集》所载五代人此词之作,句法与敦煌曲相同,都是复叠成双调。顾?六首,其中“触帘风送景阳钟”一首全押平韵,句句押韵,上、下片换韵,与敦煌曲最相似。《词律》卷八列宋蒋捷等二体。《词谱》卷一二列五代李煜“风回小院庭芜绿”一首为正体,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凡四换韵。两结较敦煌曲及顾?词少一字,为蝉联不断之九字一句。又列别体六种,其中五代毛文锡“宝檀金缕鸳鸯枕”一体,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五句两仄韵三平韵,平仄四换韵,但两结仍为七字、三字两句。五代人多依毛体,宋元人多依李体。又,顾?“少年艳质胜琼英”一首,上片全押平韵,下片两仄韵三平韵,与诸体异。其宫调,王灼说“旧曲有三,其一属中吕调(夹钟羽),其一中吕宫(夹钟宫),近世转入黄钟宫(无射宫)”。《尊前集》载李煜词入夹钟羽,周邦彦《清真集》入黄钟宫,可以佐证王灼的说法。

当前:最穷的苏门弟子李?
上一页 宋词风月故事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