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宋词风月故事 下一页
王安石兄弟反目之迷


  王安石兄弟反目之迷

  兼析词牌名《桂枝香》

  王安国(1028年-1074年),字平甫,抚州临川人(今江西抚州东乡县上池村),是千古名相、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胞弟。

  王安国与王安石虽为兄弟,但政治立场却不相同,王安国反对新法,屡次劝谏王安石停止变法,并当面质问变法派的曾布,指责他误了王安石。《东轩笔录》中记载了一则很有史料价值的故事:王安石才担任副宰相(参知政事)的要职时,偶尔阅读晏殊的小词,莞尔而笑,说:“做宰相的人,也适合写这样的小词么?”王安国说:“他不过是偶然兴起,当作一种爱好消遣而已,他的事业难道只有这些?”这不过是兄弟间日常的闲谈,并无深意,但吕惠卿在旁边极力附和王安石的话,说道:“既然执政,首先就应该‘放郑声’,怎么还能自己带头写?”《诗经》中的《郑风》、《卫风》多写男女相悦之词,道德家以为淫亵,后来遂以“郑卫之声”指代靡靡之音。王安国很厌恶他,冷冷的说:“‘放郑声’还不如先‘远佞人’呢。”吕惠卿知道在讽刺自己,暗自恼火,从此结下了仇隙,日后掌权,就利用“郑侠案”来倾陷他。

  王安石变法图强无可厚非,但他拼凑的变法领导小组却是一个**台班子:曾布、魏继宗、吕慧卿、章淳等。当然,责任主要在王安石,他变法的用人,基本贯彻着党同伐异的干部路线。只要是口头上坚决拥护新法,并且不惜矫枉过正地推行他所以为的新法的后进,不管其人品怎样,节操如何、是否有胸襟为了终极目标,就能虚怀若谷地博采众家之益言,忍辱负重地团结同人,目标一致地坚定地走到底,都是王安石信任重用的对象。而恰恰是这些人,大多处于政治投机的动机,并不真心拥护变法改革,只是借用这一终南捷径,来实现自己飞黄腾达,青云直上的目的而已。这样一个临时拼凑的,貌合神离的变法集团,个人品行又可以时时为人添加攻讦、****的理由,怎能不让王安石内外交困,陷于两难之境呢?

  他的弟弟王安国,看不惯吕慧卿的小人嘴脸,就与前宰相富弼女婿冯京联合支持言官郑侠上书攻击吕“惠卿朋党奸邪”。

  1074年(熙宁七年)的时候正值大旱灾,饥民流离失所,郑侠乃绘制了一幅《流民图》进献给神宗,并说:“旱灾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引起的,罢免了王安石,老天一定下雨。”神宗将郑侠贬谪岭南,但由于两宫太后相信这一类说话,流泪请求,只好将王安石罢相,以观文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的官衔出知江宁府。王安石去朝时推荐亲信吕惠卿代替自己推行变法,吕惠卿上台即报复王安国,诬陷他是郑侠的同党,将他夺去官职罢归田里。“诏以谕安石,安石对使者泣下。”王安石接到诏书谕示弟弟坐罪罢官的消息,竟致潸然泪下,是何原因,不得而知。

  王安国被诬陷与郑侠同谋,也非无因,因为他平素的确与郑侠交好,郑侠上疏后被坐罪纠治,吕惠卿等人即说王安国曾经看过郑侠的奏章稿件,并一力怂恿他非毁自己的兄长。这其实是捕风捉影的诬攀。据郑侠自己说,他上疏后在途中遇见王安国,王安国骑在马上举鞭作揖,说道:“你可谓是独立不惧!”郑侠说:“想不到丞相被小人所误,一至于此!”王安国为兄长辩护,说:“不是这样。家兄认为,做臣子的不当回避嫌怨,须得将四海九州的怨气统统归结于自己一身,而后才可为尽忠于国家。”郑侠说:“没听说过尧舜之君在上,夔契之臣在下,却令四海九州都有怨气的!”这两人的对话颇有意思,郑侠的看法是经典的封建士大夫的认识,难免一开口就要以尧舜之治要求别人,但他的话也未必全无道理:新法本意是利民,如果民生不堪其苦,是否也该进行反思和改正?而王安国虽然也不满于新法,却也能够设身处地的说出王安石“不避怨而尽忠”的出发点,在人格方面,他其实是理解并回护兄长的。

  同时被王安石推荐留任推行新法的韩绛发觉自己执政开始步步难行,几番与吕惠卿争论不胜,知道自己制不住他,索性密奏神宗重新起用王安石。王安石接诏,也知朝事有变,毫不推辞,快马加鞭而行,七天就从江宁赶到了京城。吕惠卿出其不意,大为愕然。而同是王安石一手提拔起来的吕惠卿却背叛变法,甚至落井下石,千方百计的夺权,为了阻止王安石复相,可以说是无所不至。当时一批小人见吕惠卿得势,也纷纷媚附他而倾陷王安石。是时正值有一桩谋反的案子败露,其中牵连到一个游方术士,是王安石的熟人,吕惠卿借此大兴牢狱,株连甚众,意欲将罪名一直引到王安石身上去,只是由于神宗及时任命了王安石重入秉政,案子才压了下去。

  不久王安国又官复原职,但旨意才下,47岁的王安国便已离开了人世。王安石已经知悉了吕惠卿的奸险,对受自己牵连的弟弟,是否也有内疚之心?他为弟弟亲笔书写了《清平乐?春晚》: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清平乐》小词,直到南宋时尚且保存于世,作词人却恍若风中杨花,一去不返,这个品格高洁,“不肯画堂朱户”的王平甫,也许是王安石永久的遗憾。

  关于这首词的作者是王安石还是弟弟王安国,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但据《竹坡老人诗话》记载:有人在建康(南宋改江宁府为建康府)一户人家里看到一纸王安石亲笔书写的小词,题为《清平乐》“留春不住”云云,觉得很疑惑:“王荆公平生不作这样婉约的词语,却有这纸笔迹传世,是怎么回事?”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这是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的词。并且还有说法认为,另外一些归属于王安石名下的诗句:“繁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也是王安国的句子。王安国的文集今已散佚,但从现存的诗词来看,他的性情要较乃兄为恬淡,也不热中权势,虽有身居高位的兄长,却并不藉此猎取功名,后人对他赞誉很高,《清平乐》词的结句:“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谭评词辨》即称:“结笔品格自高。”

  其实,王安国的文才不下乃兄,他年少聪慧,十二岁时,为文有条理。出其所作铭、诗、赋、论数十篇,观者叹为观止。 其才名远扬,竟然传至国外。据《东轩笔录》记载:熙宁年间时,有高丽使臣入京,见开封府尹元绛言:“闻内翰与王安国交好,本国欲得其诗,愿内翰访求之。”元绛至安国府,求得其题咏,恰好天降大雪,安国作诗戏元,其略云:“岂意诗仙来凤沼,为传贾客过鸡林。”

  历来文人骚客都有一些特殊偏好,林和靖一生喜梅、张子野一生爱影、晏几道一生嗜梦,而王安国独喜酒楼。王安国还有此自许,曾经对人言:“我诗共有几酒楼?”人答言:“有二酒楼。”即“夜泊浔阳宿酒楼”、“后夜钱塘酒楼上”,安国听后表示赞许。

  酒楼为买醉之处,纵酒岂不寻欢。王安国作词有香泽之态,但却也是香而不艳、浓而不烈,这是他的高明之处,他的这种笔法,后人亦慕之,如《减字木兰花》:

  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月破黄昏,帘里余香马上闻。徘徊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不似垂杨柳,犹解飞花入洞房。

  王安国暮年之时,忘情于山水,终做成了他逐梦的春风。曾得一梦,有人邀其至海上,见海内宫殿辉煌无比,殿前题名为灵芝宫。恍惚间梦醒,原来是寺中寒钟常鸣。其后题诗云:“万顷波涛木叶飞,笙箫宫殿梦灵芝。挥毫不是人间世,长乐钟来梦觉时。”不久,王安国先于他哥哥12年安详地走了,应了他的诗谶之言。

  1067年(治平四年)王安石的变法因保守派的反对受挫,皇帝老儿将他外放为南京市长(江宁知府)。据《古今词话》记载:王安石与朋友们在深秋游赏金陵山水,面对浩浩汤汤的长江,用《桂枝香》的词牌名填了30多首词,唯有他的词被称为绝唱。这首词传唱到苏东坡那里,苏大学士赞叹说:“此乃野狐精也!”

  文人雅士,登临怀古,颇多感慨。作为改革家的王安石,更是将忧思之情,凝于笔端,难怪苏大学士听到传唱他的《 桂枝香?金陵怀古 》后,赞叹地说:“此乃野狐精也!”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继。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

  据毛先舒《填词名解》记载:《桂枝香》这个词牌名出自唐朝人裴思谦到长安参加殿试后,和同伴们到风月场所的平康里嫖宿时,有黄门来报喜说他高中状元。裴思谦一手抱着美人,一手拿着状元证书,高兴得不知东西南北了。第二天清晨,诗性大发,赋诗一首:“银?斜背解鸣?,小语低声贺玉郎,从此不知兰麝贵,夜来新惹桂枝香。”无独有偶,在唐懿宗咸通年间,袁牿状元登第,也因喜欢平康里的一个*蕊珠,赋诗有“桂枝香惹蕊珠香”之句。而古人登第有蟾宫折桂之说,可见以上的说法是可信的。《桂枝香》这个词牌名来源于此。

  宋朝张宗瑞要那个这个词牌名填词时,有“疏廉淡月,照人无寐”之语,故又名《珠廉淡月》。《词律》卷一六、《词谱》卷二九皆以王安石所作(登临送目)为正体,双调,一百零一字,上、下片各十句五仄韵。《词谱》列别体五种,字数基本相同,句读、用韵微异。或以旧谱此调,分南北词,用入声韵则名《桂枝香》,用上去声韵则名《疏廉淡月》,顾亦无据也。

当前:王安石兄弟反目之迷
上一页 宋词风月故事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