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宋词风月故事 下一页
岳飞与辛弃疾之迥异命运


  岳飞与辛弃疾之迥异命运

  兼析词牌名《水龙吟》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民族英雄、著名军事家,字鹏举,谥武穆,后改谥忠武。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城东30里的菜园镇程岗村)人。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岳飞和辛弃疾都是南宋时期著名抗金的民族英雄,都是受到万世敬仰伟大人物。他们有很多共同点,但命运归宿却迥然不同,不免令人扼腕叹息。

  他们从少就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岳飞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还没成年就能挽弓三百斤,弩八石。曾经拜周同为老师,学习射箭。周同经常鼓励他说:“如果你能够为国家所用,一定要舍生忘死,为国尽忠。”他母亲在她的背上刺上了“尽忠报国”四个字。

  辛弃疾出生在金朝沦陷区,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他们都是具有军事天才的职业军人,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令金军闻风丧胆。岳飞20岁从军,到1131年,年仅29岁就成了独当一面的大将。1140年,金兀?渡江南进,攻陷建康,岳飞坚持抵抗,于次年收复建康大破金兵“拐子兵”于郾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取得了抗金战争最大的胜利。岳飞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金兵非常害怕“岳家军”,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再次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22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洪迈在《稼轩记》中说他:“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23岁。

  他们都获得相当高的地位。岳飞官拜都尉,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的级别。辛弃疾为义军首领,归宋后,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

  他们的诗词作品都是反映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1134年秋 (绍兴四年),岳飞第一次北伐大获全胜。8下旬,宋廷擢升岳飞为清远军节度使。当旌节发到鄂州(今武昌)时,全军将士欢欣鼓舞。一天,雨歇云散,江山明丽,岳飞凭栏远眺,感慨万千,吟咏了传唱千古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167年秋(乾道三年),时年28岁的辛弃疾,登临秦淮河边下水们的赏心亭,触景生情,写下了有“裂竹之声”的《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水龙吟》其实最早是南北朝时北齐的一组古琴曲,因唐玄宗最擅长吹笛子,御用音乐家们赶紧拍马屁,迎合皇上的旨意,被改编成了笛曲。毛先舒在《填词名解》中认为:《水龙吟》属于越调曲。到了唐代,因李白想唐明皇进献了《宫中行乐词》:“笛奏龙吟水,萧鸣凤下空。 君王多乐事,还与万方同”。诗中有“笛奏龙吟水”句,词牌名《水龙吟》来历于此。因秦观词有:“小楼连苑横空”之句,又名《小楼连苑》。

  万树在《词律》中却认为:《啸余》又另收《庄桩岁》一调,解方叔词;大家却不知就是《水龙吟》的别称。大慨是解词末句是:“伴庄桩岁”之故,遂巧立此名。还有《海天阔处》一名,可能也是取作者词句以名,没有作深入的考证。总之,《水龙吟》为正格,其取义更当远于李太白诗。《易系辞》说“云从龙。”紧接下面的注疏解释为:“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生。”这就是《水龙吟》这个词牌名的真正出处。惟此“吟”字,系连系“龙”字,作动词用,与乐府之《白头吟》、《梁甫吟》之“吟”不同。因为本调的缘故,又名《龙吟曲》。

  但辛弃疾也有许多与岳飞不同的地方:他对抗金事业也很执着,不像岳飞那样,一根筋,咬到底。岳飞可以无视朝廷的命令,发出“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的豪言壮语,并付诸行动。辛弃疾更象一个乖孩子,比较听话。口里高喊“北上中原、收复失地”,但没有实际行动。皇帝不同意做的事,他坚决不做,听领导的话,绝对服从组织安排。这样的人,就是放在今天,领导即使不喜欢,也不会让他太难堪。

  辛弃疾主张抗金皇帝不反感。宋孝宗继位后,钦、徽二帝已死多年,不再有夺位的威胁感。且宋高宗赵构于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让位于儿子赵?,是为宋孝宗。此时宋徽宗已于1135年(绍兴五年)在北国的寒风中凄惨地死去,时年53岁,有遗言想归葬中原,未得金主允许。宋徽宗尸体被发现时,已经完全僵硬。金人将尸体架到石坑上焚烧,烧到半焦烂时,用水浇灭火,将尸体扔到坑中。据说,这样坑里的水就能做灯油。宋钦宗悲伤至极,也要跳入坑中,却被人拉住。说活人跳入坑中后坑中的水就不能做灯油用了,所以,不准钦宗跳入坑中。1156年(绍兴二十六年),宋钦宗的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金人将其纵马踩死,时年57岁。当帝位已经稳固,且不担心别人抢夺时,皇帝老儿舒心,再唱一唱北伐中院的高调,表一表收复失地的雄心,老百姓拥护,群臣敢方言。所以辛弃疾主张北伐收复失地的主张,送孝宗能够接受和理解。虽然他在中年时,屡屡蒙受谗劾,但皇帝只是让他赋闲在家。无所事事20年,最后忧愤而死。

  而岳飞当时所处的环境根本不一样。宋高宗赵构表面上高喊要迎回钦徽二帝。但内心却生怕父兄回来后威胁自己的皇位,巴不得他们早些客死他乡。加上秦桧总是高唱主和论调,于是宋高宗顺坡下驴,在岳飞大破金兵后,于一天之内连发十二道撤军金牌。而岳飞却不理解皇帝老儿的心思,还一个劲地上书,请求北伐。撤军后,更是愤愤不平,动不动就提出收复失地。高宗就授意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他打入大牢,最后屈死风波亭。因此,我们平时所讲的是秦桧害死岳飞的说法不成立,真正害死岳飞的是宋高宗赵构,也就是当时的最高领导。故宋孝宗继位2个月,就下令给岳飞*昭雪,“追复原官”,并以五百贯的高价购求岳飞遗体,“以礼改葬”。

当前:岳飞与辛弃疾之迥异命运
上一页 宋词风月故事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