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宋词艺术 传统经典» 古诗词网» 发布人:古诗词网(馨月老师) 发布时间 2024-3-31 14:50:12

本文讲解咏物类·咏物托志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相关的内容,具体如下:

咏物类·咏物托志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缺月,刺明微也。漏断,暗时也。幽人,不得志也。独往来,无助也。惊鸿,贤人不安也。回头,爱君不忘也。无人省,君不察也。拣尽寒枝不肯栖,不偷安于高位也。寂寞吴江冷,非所安也。此词与《考槃》(《诗经·卫风》)诗极相似。(鲖阳居士 《复雅歌词》 )

【词例】

卜 算 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解析】 这首词作于黄州定慧院,当时诗人正寓居于此,写作时间是元丰三年(1080)。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他是一位正直而又有很大抱负的封建士大夫,但在激烈的竞争中,他不善于周旋,每每遭到排挤。“乌台诗案”发生后,反对派几乎置他于死地,幸亏友人营救才免除死罪,最后被贬到了黄州。“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尽管以豁达的心胸面对不幸,但也时时流露出一种孤寂的情怀。这首《卜算子》便是这种思想的折光。这首词就是通过对“孤鸿”的具体描绘,寄托诗人的情感。

大凡咏物之作都不是泛泛地咏物,而是借物以传情,咏物托志,亦即“咏物而不滞于物” 。如果咏物诗或词只是停留在事物表面的话,那么即使描绘得再维妙维肖,也不是佳作。“咏物托志”这种表现手法由来已久,如屈原的 《桔颂》可以说是最早的一首咏物诗,它通过对桔树的赞美寄托了自己独立不迁的高尚品格; 陆游的 《卜算子·咏梅》,借梅花来表现自己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姜夔的 《暗香》,借梅花来表现兴亡之感; 于谦的 《石灰吟》,借石灰的烧炼过程来表现坚持正义,不畏艰难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咏物托志”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比较常见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如果运用得恰到好处,就会物我合一,亦物亦人,相映成趣,摇曳多姿。苏轼的这首词,以 “孤鸿”贯注全篇,借 “孤鸿”以言志。“鸿”在古典诗词中本是充满理想,充满活力的象征,但在这首词中则不然,“鸿”是英雄失意的象征,尽管如此 “鸿”仍保持一种美好品格。

词的上片主要写人,说人象 “孤鸿”,人是主,“孤鸿”是宾。“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这是写环境,也点明了时间是深秋的一个深夜。在这种凄清的氛围里,人们不时地看见一个 “幽人”独往独来,他就象缥缈的孤鸿之影一般。这里的 “幽人”其实就是诗人自己,诗人在黄州所写的诗词中常常以 “幽人” 自比。诗人是把自己作为审美对象,同时又作为审美主体,这是一种超然的表现。诗人象 “孤鸿”一样徘徊,这不妨说是扪心自问,是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下片径直写 “孤鸿”在特定时候的情态,“孤鸿”是主,人是宾。“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正是 “以我观物”的结果。“孤鸿”在失群的情况下,每每被一些响动所惊,频频回头,把 “孤鸿”张惶失措的举止刻画得维妙维肖。“有恨无人省”,“孤鸿”哪里有恨?显然是诗人自己遭受打击陷害,却无人理解的自白,在黑白颠倒的社会,诗人正象失群的孤鸿一般,物我合一。“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一作 “吴江”)冷”是写 “孤鸿”的品格。鸿与燕雀不同,它不轻易栖于某一枝,“寒枝”不也比喻社会的险恶势力吗? “寂寞沙洲冷”表明无论如何也不改变初衷。《苕溪渔隐丛话说》: “鸿雁未尝栖宿树枝,唯在田野苇丛间,此亦语病也。”我们认为胡仔未免太胶柱鼓瑟了。因为诗人每每在以鸿自喻,这正表明诗人不轻易依附于某一权贵,有一种不易操守的品格。这里的“孤鸿”与“非练食不食,非梧桐不栖”的凤凰又有什么区别呢?

《蓼园词选》评价此词说: “此东坡自写在黄州之寂寞耳,初从人说起,言如孤鸿之冷落;下专就鸿说,语语双关,格奇而语隽。”是为的评。至于一些人说此词为某某女子所作,不过牵强附会罢了。这首词妙就妙在物我不分,初写人,次写物;又写物,亦写人。正如刘熙载所说: “昔人词咏古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其中有我在也。”(《艺概·词曲概》 ) 话说回来,《复雅歌词》评此词时说: “缺月,刺明微也。漏断,暗时也”,显然繁琐,甚至强差人意,不过该作者所说的“幽人,不得志也。独往来,无助也。惊鸿,贤人不安也”,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苏轼这首《卜算子》是“咏物托志”的成功之作,无怪乎陆游的《鹊桥仙·夜闻杜鹃》和萨都刺的《卜算子·泊吴江夜见孤雁》都极力效法之。

更多有关“咏物类·咏物托志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的文章请阅读 » 《宋词艺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