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历史典故 传统经典» 古诗词网» 发布人:古诗词网(馨月老师) 发布时间 2024-5-2 0:20:11

本文讲解不可同日而语典故故事|不可同日而语释义相关的内容,具体如下:

不可同日而语

【释义】

不能放在同一个时间点上谈论。形容二者差异比较大,不能相提并论。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典故】

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之间征战不断,出现了“合纵连横”的局面:弱小国家相互联合去攻打强国,称之为“合纵”;跟着强国去攻打其他的弱国,称之为“连横”。

苏秦是当时比较有名的纵横家,他先是到达秦国去游说秦惠王,结果没有成功。随后,他又前去赵国游说,赵国的相国不喜欢他,最后他还是没有成功。紧接着他又来到了燕国,这才算是得到了一点帮助。后来,在他第二次前往赵国的时候,赵国的国君赵肃侯亲自接见了他。

他对赵肃侯分析目前的局势:“如果赵国与齐国、秦国为敌,那么赵国的百姓就不会有安宁的生活;如果依附于齐国而去攻打秦国,百姓的生活还是无法安宁。如今,如果大王您和秦王交好,秦王必定会利用这一点去削弱魏国和韩国的势力;如果依附于齐国,那么齐国也一定会利用这一点来削弱楚国和魏国的势力。韩国和魏国的国力都削弱了,割地肯定就是必然的结果。这样一来,楚国的势力也会有所削弱。到时候,大王可就是孤立无援了。”

赵肃侯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君主,他对苏秦的分析很是赞同。随后,苏秦又针对赵国的实力和形势进行了分析:“目前来说,在山东境内的这几个国家,没有一个比赵国大的。赵国方圆两千多里,有兵力几十万,战车千乘,战马万匹,库存粮食充盈。西、南、东三面环水,北面只有弱小的燕国,不足为惧。如今,在各诸侯国中,赵国最遭秦国嫉恨,但是秦国却不敢贸然攻打赵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害怕韩国和魏国会趁机从后面围堵秦国。这样,韩国、魏国就称得上是赵国南边国境的屏障。不过,一旦秦国攻打韩国和魏国,这两个国家因为自身弱小的缘故而不得不归附于秦国,到时候赵国南边没有了屏障,祸难必定会降临到赵国。这就是我替大王担忧的原因。”

赵肃侯内心有些恐惧,急忙向苏秦寻求解救之法。苏秦接着说:“我暗地里考察过天下的地图,发现各诸侯国的土地加起来是秦国的五倍,兵力估计是秦国的十倍。如果各个诸侯国齐心协力,共同攻打秦国,必定可以大获全胜。而今却向秦国称臣。打败他人和被他人打败,让他人向自己称臣和自己向他人称臣,这两种境况不可同日而语啊!”

紧接着,苏秦又说了一些合纵抗秦的方法。赵肃侯最后说:“我登基的时间很短,而且又非常年轻,还没有听到过让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如今您有意让天下得以安宁,诸侯国得以生存,我愿意为此倾尽国力。”

于是,赵国赏赐给苏秦很多宝物,让他游说各个诸侯国加入合纵行列。

更多有关“不可同日而语典故故事|不可同日而语释义”的文章请阅读 » 《历史典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