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现代诗文 传统经典» 古诗词网» 发布人:古诗词网(馨月老师) 发布时间 2024-5-12 5:00:12

本文讲解《赶场去·廖公弦》全文与读后感赏析相关的内容,具体如下:

《赶场去·廖公弦》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半山飘着弯弯路,

飘出茫茫云,又钻迷迷雾。

 

挑挑担儿雾中去,

背篓、竹筐云里出。

 

雾里闪过花头巾,

云中隐现蓝衣服。

 

雾里脚步响,

云中有人呼:

 

“我卖了药材和棕片,

女娃们帮我选花布。”

 

“好哇! 老爹爱啥花,

买来准备啥用处?”

 

“我老伴这几年也讲究,

要穿件素净的花衣服。”

 

爽朗的笑声应山响,

茫茫云雾裹不住。

 

卖山货的人马翻山去,

丢一半笑声在山谷。

 

贵州多山,山间多雾,又常下雨,因而有“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民谚流传于世。廖公弦此诗抓住贵州多山多雾这一特点,但一反民谚那种感叹和怨尤的语气,饶有情趣地绘出了一幅“赶场”的图景,不禁使人赞叹,令人神往。

开头一节便不同一般。一个“飘”字,既是诗人远望这一带山路时的实感,又切合诗人那种愉快、乐观的心境和活泼、飘逸的情思,颇具功力。这还不够,第二行又扣住“飘”、“钻”二字,补足了一句:“飘出茫茫云,又钻迷迷雾”,这么一来,上一行的“弯弯路”就有了着落,也更富于动态了,而三组叠词的连用,不用说也有效地增强了诗行的抒情气息。

到过山区的人都知道,重山叠岭一经云遮雾绕,那里的光线或明或暗,景物时隐时现,就会格外掩映多姿,诗人长期生活在贵州山区,提笔写诗时自然不会忘掉“云雾”独特的审美作用,因此《赶场去》以下各节把“云”、“雾”并提,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绝妙的环境和气氛,有时是但闻其声而不见其人:“雾里脚步响,/云中有人呼”;有时是见色彩而不见其他:“雾里闪过花头巾,/云中隐现蓝衣服”,当然也有为了突出“赶场”的性质而特意写物不写人的:“挑挑担儿雾中去,/背篓、竹筐云里出。”这一切组接在一起,显得是那样的飘忽、活泼,使原来白描的诗行平添了几分空灵之气。

不过只从旁边进行勾勒,给人的印象终究不深,于是诗人又精心选择了几番对话,放在诗篇的中心部位。犹如画龙点睛,有了这些对话,那些在读者眼前——云雾中一晃而过的人物就显得音容毕现、神采焕发了。更有趣的是这番“老爹”和小伙的对话,中心话题是老爹为老伴买花布。小伙子的好奇,老爹的风趣,以及通过这些对话可以想见的老年夫妻之间的恩爱、老年人和青年人之间的和睦等等,都从这里得到了虽然简洁但却明显的展示。

诗的结尾也很出色。赶场和卖山货的人是爱热闹、爱打趣的,他们一路上笑声不断,话声不断,“人马”已经翻山而去,留下来的笑声还在山谷间回响,这既写出了空间的辽阔,也渲染了人物热闹、乐观的性格,特别引人注意的是诗人特意用了一个“丢”字,显得多么潇洒,多么轻松! 莫非是这些卖山货的人想让山谷里永远充满青春的笑声和热闹的气氛?莫非是他们想让接着而来的赶场人受到笑声的感染,忘掉赶路时的疲乏和劳累?对此,读者尽可以作多方面的联想,好在诗人已经完成“启发”的任务了。

更多有关“《赶场去·廖公弦》全文与读后感赏析”的文章请阅读 » 《现代诗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