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作品简析 传统经典» 古诗词网» 发布人:古诗词网(馨月老师) 发布时间 2024-5-16 15:45:11

本文讲解《天时不如地利》简析|导读|概况|介绍相关的内容,具体如下:

《天时不如地利》简介|介绍|概况

散文篇名。选自《孟子·公孙丑下》。题目是后人所加。宋孙奭《孟子注疏》说:“正义曰:此章言民和为贵也。”宋朱熹《孟子集注》说:“天时,谓时日支干、孤虚、王相之属也。地利,险阻、城池之固也。人和,得民心之和也。……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康有为《孟子微》说:“此明战在人和。视道之得失,以为助之多寡。光武风雨而破昆阳,李愬大雾而入吴城,此乘天时也。曹丕之叹天堑,盖苏文之守蓋城,恃地险也。邓艾缒笠而入剑阁,王濬楼船而下采石,无人守焉;隋炀奄有八荒,而宇文化及叛于肘腋;元顺帝抚有中国,而徐达长驱顺天。好头谁斫,楚歌四面,视得道之分数,以为众助之多寡,昭昭矣。”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说:“《荀子·王露篇》云:‘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可见‘天时、地利、人和’是当时成语,而内容各有所指。《荀子》所谓‘天时’,显然是指‘农时’;所谓‘地利’,显然是指‘地力’;所谓‘人和’,显然是指分工。《孟子》这里的‘天时’,可能是指阴晴寒暑之宜于攻战与否,而历代注解家以阴阳五行家的‘时日干支五行王相孤虚’来解释,恐怕不是孟子本意。《孟子》的‘地利’,自是指高城深池山川险阻,所谓‘人和’,自是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此篇是概括孟子战略思想的短论,通过天时、地利、人和等战争诸因素的分析比较、阐明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进而把这一军事理论引申到政治领域中去,推导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著名论断,强调了“仁政”的重要作用。文章围绕中心,反复论证,层层深入,结构严整,语言简劲有力,明白畅达,气势充沛,说理充分。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已成为卓绝千古的治世名言。

更多有关“《天时不如地利》简析|导读|概况|介绍”的文章请阅读 » 《作品简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