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作品简析 传统经典» 古诗词网» 发布人:古诗词网(馨月老师) 发布时间 2024-5-17 2:30:11

本文讲解《石钟山记》简析|导读|概况|介绍相关的内容,具体如下:

《石钟山记》简介|介绍|概况

宋文篇名。苏轼作。宋刘克庄云:“坡公此记、议论,天下之名言也;笔力,天下之至文也;楷法,天下之妙画也。夫水石相搏固有声,然非风无以发之。蒙叟之言曰:‘是惟无作,作则万窍怒号,虽大木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者,皆激谪叱吸叫嚎突咬’。况山下皆石穴,又大石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其受风不愈多乎?公夜舣舟,其所闻其噌吰者,又闻其铛鞳者,李似之侍郎云亦尝于此舣舟,止闻其吞吐者,疑水仙靳铛鞳之声私于坡公者。余谓蒙叟固云:‘冷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窃意李是夕适值风恬浪静耳。”(《后村先生大全集·坡公〈石钟山记〉》)明杨慎说:“通篇讨山水之幽胜,而中较李渤、寺僧、郦元之简陋,又辨出周景王、魏献子之钟音,其转折处,以人之疑起己之疑,至见中流大石,始释己之疑,故此记遂为绝调。”(《三苏文范》)罗洪先说:“丙午春,余过湖口,临渊上下两山,皆若钟形,上钟尤奇。……夫音固由窾以出,苟实其中,亦复喑然。故钟之制,甬则震,弇则郁。是石钟者,中虚外窾为之也。……东坡舣涯,未目其麓,故犹有遗论。”(《念菴罗先生文集》)清俞樾述彭雪琴语云:“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曰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曰下钟山。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处。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吰铛鎝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久之,其中透露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粘着,宛然鳞甲。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春在堂随笔》)吴楚材、吴调侯说:“世人不晓石钟命名之故,始失于旧注之不详,继失于浅人之俗见。千古奇胜,埋没多少。坡公身历其境,闻之真,察之详,从前无数疑案,一一破尽,爽心快目。”(《古文观止》)今人孙亚英说:“苏轼所记的石钟山情况究竟是否准确、全面,后人是有争议的。……他强调对任何事物要做出正确的判断,都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实地了解亲见亲闻为据的认真求实的精神,千古之下还是值得肯定,值得效法的。”(《古文鉴赏辞典》)赵齐平说:“有人说石钟山形似大钟,苏轼完全没有从以形得名上考虑,不免失之片面;而且夜间泛舟,没有在白天进行反复仔细的观察,又不免失之粗略。可见他也犯着‘臆断’的毛病。这种责难大约同样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苏轼所见既然是‘大石侧立千尺’的‘绝壁’,山势巉岩如 ‘猛兽奇鬼’,则石钟山之外形决非圆拱状。他在山下发现的既然是‘石穴罅’、大石空中而多窍’,则石钟山之内部决非悬顶虚腹,一如覆盖。‘山形似钟’云云,固可聊备一说,但不可据以轻易批评苏轼不知整体,浅尝辄止。至于‘暮夜月明’泛舟,恰恰是因为夜深人静,才便于谛听水上声音的发生、变化,而月夜潮生,回流激湍,更是观察空石‘与风水相吞吐’的大好时机。这正体现了苏轼的认真、刻苦、深入、细致。”(《介绍苏轼的〈石钟山记〉》)本文叙事,写景,说理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层层推进,见解深刻。体现了宋代散文重议论说理的特点。

更多有关“《石钟山记》简析|导读|概况|介绍”的文章请阅读 » 《作品简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