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千家诗 诗词大全» 古诗词网» 发布人:古诗词网(馨月老师) 发布时间 2024-1-12 19:00:34

本文讲解綦毋潜《五言诗·宿龙兴寺》原文|译文|注释|赏析相关的内容,具体如下:

綦毋潜《五言诗·宿龙兴寺》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綦毋潜

香刹夜忘归,松清古殿扉。

灯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

白日传心净,青莲喻法微。

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

【原诗今译】

我醉游在香刹古庙,深夜忘归,

松风呼呼,敲打着古殿的窗扉。

午夜呵,长老室内的灯光通亮,

和尚拜佛,佛珠儿垂挂在法衣。

传授佛法,佛法如白昼般明净,

青莲作譬,佛法又是多么玄微。

天女散花诸佛,花儿不著佛身,

众仙鸟衔去了花瓣,杳然踪迹。

【鉴赏提示】

以诗谈玄说理,始自魏晋时期,盛唐某些诗人也颇受其影响。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由于统治阶级提倡佛老,造成了比较特殊的政治生活局面;另一方面,一些文人或由隐而仕,或边仕边隐,或由仕而隐,都不同程度地助长了这种风气的发展。在这方面,綦毋潜的这首《宿龙兴寺》是颇有代表性的。

我们知道,佛家的最高境界是“四大皆空”,为了写出这个“空”字,作者先写自己夜间佛寺所见:“香刹夜忘归,松清古殿扉。”这是一个非常优美的境界:松涛滚滚,敲打着古殿的窗扉,古殿中透出缕缕香烟,使游人乐而忘返,陶醉在这清静肃穆的气氛中。这还不算,在漆黑的夜幕中,唯有“方丈室”灯火明亮,射出柔和的光芒。灯光下,身披袈裟的和尚颈系佛珠,默诵经文……结合全诗来看,作者的这种写法确实是很高明的:其一,作者“夜忘归”,不仅仅是由于那“松清古殿扉”的幽雅境界的吸引,而且还想看一看佛教徒的那种夜诵经文、清净无为的生活;其二,作者第二句中,只是写“灯明”、“比丘衣”、念珠等,却不见一个和尚的影子,这种“见物不见人”的写法既表现了自己对清静生活的向往之情,也用“无”写了“有”,隐隐地点出了诗的主题;其三,这四句诗主要是写自己“夜忘归”的原因。从全诗的结构看,它表现的是“有”,只有把“有”表现好,才能更好地写“无”,突出地表现全诗“一切皆空”的主题。

夜景写过之后,作者笔锋一转,突然去写“白日”。从《宿龙兴寺》的诗题来看,这里的“白日”,绝不是指“宿”过之后的第二天,而是作者夜间对当天生活的回忆。作者之所以要这样写,一方面是为了暗示自己不仅“夜忘归”,而且白天就曾观看了法师传经的情景,以此来极言自己在龙兴寺呆的时间很长,对这里的生活很感兴趣;另一方面把“夜”连在了“白日” 的时间序列中,用变化来强调万事万物的不常住——也即“空”。因此,“白日传心净,青莲喻法微”既是景语,又是“禅”语,作者的用心确实是很巧妙的。这句话还隐含了一个佛教故事。据说。佛祖释迦牟尼某日传经时,突然手拈莲花微笑,默默不语。众弟子不解其意,唯有摩诃迦叶悟得了其中道理:佛法微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物可载,无假物载,是为一重“空”也;佛法微妙,最高境界是无,是为二重“空”也。从那儿以后,摩诃迦叶及其弟子把这种“拈花微笑”中的深意发扬光大,才有了佛门禅宗。很明显,作者在这里使用这个典故,除了极力赞美这龙兴寺里的主持得了佛法真意,传的是真经之外,更主要的还是要把妙不可言的“空”进一步点出来,以利于下文的发展。“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韵味无穷,妙语双关: 其一重意思是巧用佛经中“佛祖讲法,天花乱坠”的故事,说明这里的佛经讲得十分高妙;其二重意思又是在写“无”和“空”,天花落下,转瞬即逝,化为空虚。这样,这后四句诗就和前四句诗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前面的诗是写作者夜间所见,后面的诗是写作者夜间所忆;前面的诗是写事物的暂住性,后面的诗是写事物的流动性;前面的诗是写“有”,后面的诗是写“无”。——相反,由于“白日传心净”的情景转瞬之间已成过眼烟云,那“灯明方丈室”岂不马上也会化为乌有了?正是在这一“有”一“无”之间,作者用诗巧妙地传达了玄妙的佛理,表现了自己超脱尘世、向往虚无的思想感情。

更多有关“綦毋潜《五言诗·宿龙兴寺》原文|译文|注释|赏析”的文章请阅读 » 《千家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