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唐宋八大家 诗词大全» 古诗词网» 发布人:古诗词网(馨月老师) 发布时间 2024-3-17 3:42:12

本文讲解《王安石》原文|注释|赏析相关的内容,具体如下:

唐宋八大家经典文章赏析·《王安石》原文|注释|赏析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晚年自号半山老人。先封舒国公,旋改封荆。谥号文。世称王荆公、王文公、临川先生。“少好读书”,凡经史子集、诸子百家,“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巩书》)“属文动笔如飞”、“见者皆服其精妙”(《宋史》本传)。自幼随父转徙于地方官任上,至景祐四年(1037)始定居江宁。对社会民情、朝政弊端多有接触、了解,胸中“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自庆历三年(1042)登进士第,先后职任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改郡牧判官、知常州、提点江东刑狱,直至嘉祐元年(1056)始入京召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熙宁三年(1070)拜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著名的王安石变法遂得以全面的推行。因新法遭到保守势力的激烈攻击,于熙宁七年、九年(1074,1076)两次罢相,退居江宁半山园。终积忧愤病老于钟山,享年66岁。史以政治家、文学家名闻于世。

王安石素以时代的经纶手自励,其胸襟怀抱非一般文人士子所能比。随着变法思想的形成与实施,其文学主张亦表现出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认为所谓文者,“要之以适用为本”,“务为有补于世而已”、凡落墨为文无不追求“词简而精,义深而明”,使人“心目开涤”。所以,安石之文往往奇思迭出,拗折峭深。唯以其议论拔俗超群,行笔气势雄健,独具高屋建瓴的阳刚之美。

政论文章最可见其政治家的思想和文学家的风采。而其文形式或以章、表、书、奏,或以疏解正论,无不旗帜鲜明,说理透彻。有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堪称此类中典范。全篇洋洋万言,以人才问题为主线,剖析“积贫积弱”,抨击时弊黑暗,阐论改革之必然。行文严谨缜密,笔势犀利。文中对陶冶培养“改易更革天下之事”的人才,强调“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有其道”,无疑已见其变法改革的信念。相比之下,《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可谓变法之先声。作者以“越次入对”的“误承圣问”为由,痛揭“百年无事”的背后原是危机四伏的“有事”,暗示了改易更革,厉行变法的急迫。文章褒中寓贬,辞切中肯,出语见心,立收奇效,使作者因而有“搏虎屠龙手”(茅坤语) 之称誉。至于《兴贤》、《原过》、《复仇解》、《进戒疏》诸篇,或引古证今,力辩兴贤用人之五戒; 或连发问诘,评赞“勿惮改过”、人“贵迁善”之美德; 或剖析“复仇”,尽脱旧俗,对古代经典据理批驳; 或顶真格式,推论君王耳目的节制放纵,妙笔于一正一反。而以信代论的《答司马谏议书》,则理足气盛,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横扫千钧。凡此种种,足以代表宋代议论文的杰出成就。

“记”体文中或游记、或亭阁、或厅壁皆各有特色。《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以正题直笔,极善生发阐论; 《芝阁记》则感喟深切,着力于蓄势而出; 《游褒禅山记》却“借题写已,深情高致” (李光地语),“逸兴满眼、余音不绝”(《古文观止》)。

人物评传与读史杂论乃王安石之专擅。一篇《伤仲永》“以盘折胜”,题材典型,发人深省; 《书刺客传后》评古贤五杰之人生信条,层层剥起,言简意赅,见识大胆新颖。唯《读孟尝君传》以八十八字尺幅小品,翻千古定案,立“文短气长”,而成“千秋绝调”。世又赞王安石为短章圣手。

书序、信札灵活自由,变化万端。王安石亦能运笔自如而时出新意。《同学一首别子固》巧用陪衬之法,“笔情高奇,淡而弥远”(《古文观止》); 《答曾巩书》、《回苏子瞻简》 二篇,以病老之身或论佛经、辩“乱俗”,叹“世不见全经久矣”; 或叙金陵相聚,翰墨之谊,衡文论诗,送上真诚的“感怅”与眷恋。三文互参互证,恰由青年到老年。而一代文坛大师间的彼此钦敬与深情,更传为文苑佳话。两篇信札亦以维护忘年之契为宗旨,其语切辞达,别有一种风韵。清末古文家林琴南称:“书序最难工……王介甫序经义甚精。”作为学术专论,王安石的《周礼义序》、《诗义序》、《书义序》 以“三经新义”颁于学官,显示了学术见解中反传统、求变革的态度。其文颇多创见,世称“荆公新学”。

王安石的碑铭、哀祭文亦多有佳作传世。其文力追韩愈,又不失荆公本色。如《王深父墓志铭》 的呜咽欲绝,吞吐含蓄,巧于叙悲;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县墓志铭》 的“感叹深挚,跌宕昭朗”,“有龙跳虎卧之势”(《唐宋文举要》),《平甫墓志》的简洁、信实,而无“谀墓”、偏颇之嫌。尤以《祭欧阳文忠公文》的语出肺腑,情文相生,在一片祭欧声中独传清音。其心志、文思、结撰和语辞得前人评价最高,既有昌黎“以柳易播”之风范,亦可闻孔明柴桑吊孝之悲慨,更当见王安石临风想望之哀情。世传为珍品。

王安石的赋体文多为精小短幅。如《龙赋》、《思归赋》。前者格式近于韩愈的《获麟解》、柳宗元的《罴说》,虽咏物抒情,但多说理;后者以比兴手法叹艰险,唱思归,行文含蓄不露,意在激流引退。二赋皆从别一侧面给人以启迪。

王安石为文早年师法孟子、韩愈。后经欧阳修点拨,文思开廓,博取众家之长,遂自成大家风范。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周官新义》十六卷,另曾编有《唐百家诗选》。王荆公亦以诗歌名世,今尚存一千伍百余首。

更多有关“《王安石》原文|注释|赏析”的文章请阅读 » 《唐宋八大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