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哲理诗 诗词大全» 古诗词网» 发布人:古诗词网(馨月老师) 发布时间 2024-5-1 13:35:12

本文讲解《梁甫吟(节选)·[明]刘基》原文与赏析相关的内容,具体如下:

[明]刘基

谁谓秋月明?蔽之往往由纤翳。

谁谓江水明?淆之往往随沙泥。

人情旦暮有翻覆,平地倏忽成山溪。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曾仕元,后协助朱元璋统一中国,建立明王朝,成为开国功臣之一。明洪武中因功封诚意伯,正德中追谥文成。《明诗别裁集》说他:“元秀诗都尚辞华,文成独标高格,时欲追逐杜韩,故超然独胜,允为一代之冠。”

诗题“梁甫吟”,是乐府楚调曲名。据说原为出殡时所唱挽歌。“梁甫”,山名,在泰山脚下,系死人聚葬之所。据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说:“按乐府命题,名称不一,……吁嗟慨歌,悲忧深思,以呻其郁者曰吟。……”可见,作家用这种“悲如蛩螀”的“吟”体来写诗,其内心的悲愤抑郁,凄怆感慨之情就可想而知了。

原诗较长,共二十六句。这里截选的是前六句。

由于作家入明前后的遭际坎坷,因而他“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明史》本传)故其诗文往往真实动人,颇有苍凉感慨的特点。即以本诗而论,用一问一答的句式开篇,意含比兴,振起下文。此六句以下,即直抒胸臆,如滔滔江水,不可遏止。

诗的开头四句以问答起兴,可谓起手突兀,奇句夺目,使人见之而惊,不忍弃去。

秋月明朗,江水澄澈,此人所常见,人所共见。然两句前冠以“谁谓”二字,就带有强烈的否定意味。“蔽之往往由纤翳”,“淆之往往随沙泥”,“蔽”、“淆”二字再加上“纤翳”、“沙泥”等词语,不仅回答了上面的提问,而且语含愤激,情露凄怆。试想,纤细的荫翳,细小的沙泥,居然能遮蔽中天朗月,搅混如练江水,其能量之大,为害之烈,能不促人联想,发人深思吗?

上列四句可称之为比而兴。其情隐,其意深。唯其婉曲含蓄,才能为五、六两句蓄势。诗当注意转语,“人情旦暮有翻覆,平地倏忽成山溪”两句,可看作诗意之转。

古人论诗,有所谓“响字”说。认为七言第五字要响,五言诗第三字要响。这两句上句中的“有”字,下句中的“成”字,确是用得响亮、有力。言其有力,这两字连同这两句诗形象而深刻地写出了作家所处时代的现实状况。“诗须有为而作”。正因为作者历经元明两朝,饱经宦海沉浮,两度遭诬被斥,因而其所见所历,痛彻心脾,怒满于怀。写成诗文,当然就“感会于心”,“情见乎词”了。故而作家在这首诗的末尾处悲愤地喊出:“屈原《怀沙》子胥弃,魑魅叫啸风凄凄。《梁甫吟》,悲以凄,歧山竹实日稀少,凤凰憔悴将安栖?”《明诗别裁集》在本诗后评道:“拉杂成文,极烦冤瞆乱之致,此《离骚》遗音也。”确是如此。

节选的这六句,我们不妨把它看成一首哲理诗,它写出了人情变化的规律,往往因了“蔽之”、“淆之”而使人不“明”,于是就由爱而成恨,由重而变轻,由褒而转贬。奸邪的“蔽”与“淆”,只要极微小就能奏效,“纤翳”可使秋月失明,“沙泥”能叫江水混浊。人情的翻覆与之同理,“旦暮”极言时差之短,“平地倏忽成山溪”,由平地到山溪,是从无到有,倏忽与旦暮相呼应,言时间短暂,变化快速。前四句为后两句服务,比拟贴切,形象生动,使人易知其理,易信其理,至今仍能给人以鉴戒。

更多有关“《梁甫吟(节选)·[明]刘基》原文与赏析”的文章请阅读 » 《哲理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