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诗歌鉴赏 诗词大全» 古诗词网» 发布人:古诗词网(馨月老师) 发布时间 2024-5-13 4:21:10

本文讲解张孝祥《六州歌头》原文|译文|注释|赏析相关的内容,具体如下:

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羶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张孝祥当时属主战派人物,积极支持张浚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主张,反对屈辱的“隆兴和议”。因朝廷屈辱求和,收复中原无望而愤慨不已。这首词作于建康留守任上,抒发了作者这种悲愤的心情。

首两句写远望原为中原腹地的淮河流域,竟变成了莽然边塞,不由人悲从心头起,使读者一下子就感受到了作者的心情,从心理上产生共鸣。“征尘暗”三句用“征尘、霜风、边声”三种典型事物,高度精炼地概括边塞的状况。以“暗、劲、悄”三字,写出了宋朝边塞萧杀、松懈、毫无战斗气氛的景象。这一切怎不叫人暗然神伤。紧接着,作者以“追想”三句对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进行反思,然而却无法解释,只能委之于天命。“洙泗上”三句,感伤大片国土被金兵侵占,连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这样文化昌盛之处,也遭到野蛮的践踏,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国土沦丧的悲愤心情。“隔水”七句,描写的则是被金兵占领的中原大地的景象。夕阳下牛羊成群回栏,大地上金兵堡垒密布。金兵将领率军行动,骑兵手执火把,照得大地一片通明。不断传来的阵阵胡乐使人心惊。在这一段描写中,作者不惜笔墨,较为详尽。既有白天又有夜晚,不但从视觉,而且从听觉上给人以强烈、鲜明的感受,清晰的印象。这与宋朝边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衬出金兵的强大。使人觉得金兵的再次入侵迫在眉睫,而宋朝已无防卫能力,使读者对当时的形势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下阙开始七句,写作者自己壮志未酬的悲哀。“竟何成”一句,是自责,是反思,更是壮志未酬的悲鸣。“渺神京”句中一个“渺”字,写出了作者对故都汴京的无限怀念之情,同时道出对收复故土无望的无奈。下面“干羽”六句,写朝廷的对策和当时的状况。“干羽”句,表面上是说朝廷希望用礼乐来使边远少数民族归顺,实际则是讥讽朝廷贪图安逸,借口以礼服人放弃抵抗,屈辱求和。“且休兵”的“且”字,表现了作者对朝廷的强烈不满。“纷驰骛”一句,把投降派不顾国家民族利益,奔走四处,屈辱投降的丑态和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若为情”一句则是作者以诘难的语气,表达对投降派的极大愤慨和轻蔑。至此,作者的悲愤已达到顶点,而且读者必定已看出,宋朝的失败并非天命而是人意。回头再看上阙“追想”三句,看似作者的反思,实则以其为铺垫,并提醒人们注意,至此得出正确的答案。“闻道”三句写出中原沦丧之地人民盼望归宋的迫切心情。最后三句言明有识之士与作者一样,为不能收复失地而愤慨而痛心。使读者更清楚地认识到,抗击金兵收复失地乃是众望所归,同时对投降派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增加了对他们的痛恨。

这首词不仅思想内容深刻,而且艺术造诣也很高。作者充分利用《六州歌头》句式音节短促、音调悲壮的特点,抒写激烈的情绪和深沉的感触。或描述金兵占领下的中原地区令人痛心的景象,或倾诉作者对投降派屈辱求和行为的愤恨,以及壮志未酬的悲哀。随着感情的起伏迭宕,声调时而沉郁,时而昂扬,把思想内容、感情变化与表达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更多有关“张孝祥《六州歌头》原文|译文|注释|赏析”的文章请阅读 » 《诗歌鉴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