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宋词风月故事 下一页
收拾皇帝曝尸荒野遗…


  收拾皇帝曝尸荒野遗骸的书生

  “攒宫”--南宋皇陵群的被挖,江南民众一片沸腾,杭州遗民,见“镇南塔”则更是悲痛万分,不忍仰视。但面对蒙古人的血腥屠杀,却敢怒不敢言。

  当时,南宋散布在各地的义士虽然组织了一些武装进行象征性的抵抗,但只能开展游击战,零星散落于荒郊野岭,自我保护尚且吃力,要进攻象杭州这样的大城市,无异于以卵击石。但当时南方的广东却还有部分南宋将领握有重兵,却没有一人想到要来收拾他们一向敬重、信誓旦旦要保护的赵氏遗骸。

  用武力收捡皇帝遗骸无望,只有靠民间的力量了。这时,5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唐珏、林景熙、王英孙、郑宗仁和谢翱聚在一起,冒着生命危险,商量如何捡拾被元朝统治者从坟墓中挖出,丢弃在乱**丛中的5个南宋皇帝和一个皇后的遗骸。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冬青五义士”。

  据《续资治通鉴》记载:一天,原宋将作监簿山阴人王英孙杀猪宰羊,邀请当地比较有名气的读书人唐珏、郑宗仁、谢翱等,举办了一个丰盛的宴会。酒至半酣,王英孙泪流满面,说:“我们都是大宋臣民,世受皇恩。现在赵氏皇陵被挖,皇帝的遗骸暴露于野,你们隐心吗?我建议想办法潜入陵区,用别的骨头换来皇家遗骨。这是一件掉脑袋,甚至灭门夷族的事,那些只知道高谈阔论、胆小怕事的腐书儒是干不了这样大事的人,只有像你们这样的义士才有资格和勇气来做。”在这个“秘密抢救帝王遗骸的碰头会”上,王英孙提议由唐珏主持全面工作,他自己负责筹措经费,福建长溪人谢翱出谋划策,由东阳人郑宗仁组织实施。此时,会稽山阴人林景熙在王英孙家做客,听说这件事后,马上主动报名参加。会上,王英孙还拿出了大把大把的银票,分赠给各位。

  唐珏,字玉潜,10余岁丧父,家贫如洗,自幼好学,奋发攻读,自设馆授徒以束奉母。当他听说六陵被盗,痛恨不已。认为,杨琏真迦既然敢疯狂挖掘金银财宝,就必然会祸及诸陵遗骸。为此,他典当家产,私备酒宴,密邀乡里孔武有力的少壮人士到他家来饮酒。酒至半酣,痛哭着说:“今天,我没有别的事,只是想请诸君协力前往收埋先帝尸骨,如何?”一人问道:“山上元兵、和尚把守,虎视眈眈,事情一旦暴露,如何是好?”唐珏说:“此事我早已运筹,今四野多露白骨,何不以假乱真,取而代之呢?”大家应诺。于是唐珏置木匣、备绢囊,上面署以帝名、陵名,趁夜色潜入陵山,自永思陵以下,随号将诸帝遗骸分别收藏起来,偷运出来。

  唐珏冒险收捡南宋皇帝的遗骸后,在当地的名气很大,许多人以结交他为荣,还附会了很多故事。据《安士全书》记载:在唐珏收拾南宋诸帝的遗骨的第二年的正月十七日,

  他坐在凳子上突然死去,过了很久才苏醒过来。说他到了一个大殿,一个头戴冕旒(帝王所戴的冠冕)的人,走下御座,对我长揖,说:“谢谢我收捡了他的遗骸,不至于曝尸荒野,我一定会报答你的。你的‘八字’不好,福气甚薄,家里很贫困,有没有妻儿子女。但你的忠义感动了上天,玉帝下令赐予你一个美丽贤慧的妻子,你们将来会有三个儿子,田三顷。”我拜谢而出,就醒了。不久,袁俊斋任会稽治中。刚到任,就四处为他儿子访求名师。大家都推荐唐珏。袁俊斋把唐珏引到相见。说:“我渡江来,到处都有人说一个姓唐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了宋诸陵遗骨,莫非就是您么?”左右的人都说:“就是他啊!”袁俊斋十分惊讶,拱手说:“您这个举动,就是豫让也比不了啊!”把唐珏强行推到上座,纳头便拜。从此,对他礼敬特加,情款益笃。得知唐珏家徒四壁,恻然嗟矜的窘状。对手下的人说:“唐先生家甚寒,吾当料理,使有室有田以给。”出面帮他礼聘原宋国之公女为妻,还充分利用元朝廷拉拢南宋遗民的政策,把公田三顷送给他,又为他盖了一栋房子,所有的费用全部由袁俊斋出。人固奇唐之节,而又奇唐之遇,两高之尔。后果获三子,鼎立颀颀,皆如神言。

  林景熙、郑朴翁、王才翁则不同,他们假扮成乞丐,背着一个破竹箩,手里拿着竹夹子。为了逼真,他们假装看到什么破烂都捡,放入箩筐中。把变卖自己家产所得来的钱,全部换成银子,并把银子铸成中间有小孔的小牌,系在裤腰带上。边走边捡,慢慢地靠近了“攒宫”,想偷偷摸摸进去。守卫的西域僧,当然把他们喝住了,大骂:“臭要饭的,再往前走一步,就把你咔嚓了。”林景熙不慌不忙,把腰间的银牌给了番僧,说:“我是一个捡破烂的乞丐,不敢捡到什么金银财宝,有几根枯骨就行了。番僧见他们蓬头垢面,邋里邋遢,但银子确实货真价实。杨琏真迦大肆敛财,手下的番僧也没有一个不是见钱眼开的角色。吃人的嘴软,那人的手软。就说:“你随便捡吧。”林景熙就把宋高宗、宋孝宗的遗骨捡拾好,放进两个用黄绫包裹的木匣子中,对外说是佛经,飞也似的奔下山。

  几路人偷捡来的南宋皇帝遗骨,收集起来后,分装入箱,秘密地把这些遗骸安葬在兰亭天章寺前。怕忘记了,在各陵上移植了宋常朝殿前冬青树作为标识。

  林景熙写了《冬青花》诗:

  移来此种非人间, 曾识万年觞底月。

  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宗山竹裂。

  唐珏写了《冬青行》二首:

  其一:马?问?形,南面欲起语。

  野?尚屯束,何物敢盗取。

  余花拾飘荡,白日哀后土。

  六合忽怪事,蜕龙挂茅宇。

  老天鉴区区,千载护风雨

  其二:冬青花,不可折,南风吹凉积香雪。

  遥遥翠盖万年枝,上有凤巢下龙穴。

  不见犬之年羊之月,霹雳一声天地裂。

  他们都以凄怆的声调记录了埋骨的经过,抒发了自己的悲愤,并希望将来能读到他的诗的人,知道民族正气依然存在,没有随着国家的沦亡而完全消失。

  安葬了南宋皇帝的遗骸后,唐珏们的心情始终不爽,于是,寄情山水,借物抒怀,写了很多词。如《齐天乐?余闲书院拟赋蝉》:

  蜡痕初染仙茎露,新声又移凉影。佩玉流空,绡衣剪雾,几度槐昏柳暝。幽窗睡醒。奈欲断还连,不堪重听。怨结齐姬,故宫烟树翠阴冷。  当时旧情在否,晚妆清镜里,犹记娇鬓。乱咽频惊,馀悲渐杳,摇曳风枝未定。秋期话尽。又抱叶凄凄,暮寒山静。付与孤蛩,苦吟清夜永。

  因宋理宗的颅骨特别大,找不到相同型号调包用的头骨,所以就没有调换。据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等书记载:在唐珏收取帝、后骨骸后7天,杨琏真珈将宋理宗的头颅从尸身上取下来带回北方,镶银涂漆,制成盛酒的器具使用。一说被制成“饮器”,用以盛元朝皇帝的便溺。把其它布散于坟地的骨殖收集于临安故宫中,统一埋在“镇南塔”下。

  后人为纪念唐珏、林景熙两位义士的义举,在陵区永穆陵右边建双义祠。

  元世祖忽必烈得悉杨琏真伽盗掘六陵的罪行后,即召还诛之,并将归还宋理宗颅骨之事移交管理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行政事务的宣政院,赐之“皇帝之师”。

  入明,翰林院讲学士、文学家危素在翰林院见明太祖朱元璋,向太祖详细讲述了宋六陵被盗情况,太祖听了连声叹息。

  1368(明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要丞相李善长亲自处理南宋理宗头颅的下落。李善长委托工部主事谷秉义专门负责,下发专门文件到北平大都督府,要求北平守将吴勉,亲自到西僧汝纳家里索要“用理宗头颅做的饮器”,严令汝纳把宋理宗的顶骨送到首都金陵,并将其盛殓入棺椁,厝于高座寺西北。第二年六月,令浙江省进献《宋六陵图》,遂命启瘗南归,敕葬永穆故陵。护葬者礼部尚书崔亮,绍兴知府张士敏勒碑记年月。其余陵墓,也从天章寺前迁遗骨回攒宫。陵上封以松树。陵前重立石碑,上刻帝名陵名,供人凭吊。经修葺后,陵墓占山地亩,田38亩。

  1996年4月17日,绍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在宋六陵北侧的牌口村一农户家中,征集到“宁宗永茂陵”墓碑一块。经专家考证,此碑系明代遗物。不难推断,这就是朱元璋当年重修宋六陵的实物见证。

  1370年(明洪武三年),朱元璋又敕建孝宗、理宗二陵享殿和理宗顶骨碑亭,还缭以周垣,并规定春秋二期致祭。同时,划定保护范围,常年设官职护守,委陵户岁供,严禁平民陵区狩猎樵采。至清康熙年间,孝、理两陵尚存献殿三间、宰牲房一所,斋宿房一所。

  同年,朱元璋还根据各省所进皇陵79处,选定“功德昭著者”36处为按时祭祀的皇陵,浙江仅大禹陵和南宋理宗陵两处,(见《明史?礼志》)。明太祖诏书还规定,陵墓周围五百步内禁止采樵,由地方官员专司管理。每年春秋致祭,至清一直不断。《梦梁录》记载说,清明时节,“禁中前五日,发宫人车马往绍兴攒宫朝陵”,笙歌鼎沸,鼓吹喧天,隆重非常。直至解放前,绍兴华舍赵氏后裔,也每年春秋两次,按例去宋六陵祭扫,岁岁不绝。

  作者题外话:攒宫者,南宋之皇陵也。掘后如何修复?请看拙文。

当前:收拾皇帝曝尸荒野遗…
上一页 宋词风月故事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