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宋词风月故事 下一页
王安石逼儿媳改嫁


  王安石惊世骇俗的壮举----逼儿媳妇改嫁

  兼析词牌名《眼儿媚》

  历来秋水秋波,眉眼盈盈就是文人骚客心目中最动人的画面。这肯定可以从《诗经》“风”“骚”中找到源头。欢悦时是美目盼兮,忧愁时是“目眇眇兮愁予”。《眼儿媚》词最有名的是王安石之子王?(pāng)的一首抒发相思之情的词。这个凄惨爱情故事出自南宋的《古今词话》。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白居易《长恨歌》诗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之句,《眼儿媚》这个词牌名大概来源于此。“眼儿”是俗称,在文辞中有“秋波”之喻。据《晋书?谢鲲传》记载:“邻家高氏女有美色,鲲尝挑之,女投梭,折其两齿。”说的是谢鲲家住建康,邻居姓高的人家有个女儿,长得很美。谢鲲想泡马子,就用言语去*她。当时那女子正在织布,怒他无礼,随手抛出织布的梭子打他,把他的两颗门牙都打断了。后来,宋代苏轼把这个典故写进《百步洪》诗有“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指谢鲲)欲语防飞梭”句,后代遂用“秋波”形容美女清如秋水。也正因为苏轼诗,故又名《秋波媚》。左誉词,有“斜月小阑干”句,名《小阑干》;韩?词,有“东风拂槛露犹寒”句,名《东风寒》。

  王?初遇翰林学士庞公之女庞荻即一见钟情。宋时风气开放,赏春乐游之事平常,时近清明,花嫣柳艳,乍暖还寒。汴梁城外青山碧水,陌上游春扫墓之人不绝。正是江淹美人诗中描写的情景。两个俊男美女机遇巧合在婚前就得相见,又门当户对,自是一段好姻缘。

  1070年春(熙宁三年),汴梁城外。在络绎不绝的踏青人中,才女庞荻遇到了她的生命中重要的两个男子--王?和赵颢。两位才子正在填词,一袭白袍,飘逸俊美的王?看到了前方的娇颜,于是以佳人续了赵颢的上半阙,和成一阕《长相思》

  出阳关,对碧山,新酒萧条轻暖天,堪忧事万千。

  小云鬟,竟娟娟,眉上随春淡抹烟,嫣妍鹃。

  那时他们还不知道以后的命运会笑泪纠缠在一起。王?,当朝宰相王安石唯一的儿子,从小就有“神童”之誉,才思敏捷。据说一次,朋友给王安石送来一只獐和一只鹿,五岁的王?知道了,马上跑去看。那位朋友很早就听闻王?聪明过人,便有心考考他,于是问道:“你猜猜看,哪一只是獐,哪一只是鹿?”

  王?从来都没见过这两种动物,所以根本分不出哪只是獐,哪只是鹿。但他却没有被难住,巧妙地回答说:“我知道,站在獐旁边的是鹿,站在鹿旁边的是獐。”

  那位朋友一听,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他对王安石说:“这孩子聪明绝顶,将来长大了,一定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长大后的王?更是飘逸潇洒,体弱多病。赵颢,当朝皇帝的弟弟。庞荻,翰林学士庞公之女。三人皆出身不凡,才华横溢。王?回家后忆及佳人又填了《倦寻芳》:

  露?向晓,帘幕风轻,小院闲昼。翠径莺来,惊下乱红铺绣。倚危栏,登高榭,海棠着雨胭脂透。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候。倦游燕,风光满目,好景良辰,谁共携手?恨被榆钱,买断两届长斗。忆得高阳人散后,落花流水还依旧。这情怀,对东风,尽成消瘦。

  王安石主张变法,以图富国强兵,而庞公则属于保守派。政见不同,两家甚少来往。由于两个小年轻相互欣赏爱慕,还是结了亲。小两口郎情妾意,情意浓浓。然而王?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最后他们分居了。王安石同情儿媳的遭遇提议再嫁(有的史书传王?因政治抱负受挫而犯精神病),开始庞荻坚决拒绝另嫁,可是后来王?脾气多变,故意冷待她,而昌王对她确心仪有加,呵护备至。总之,王家经过细细思量,最后王?看着庞荻以王安石义女的身份出嫁了。在丈夫家里另嫁他人,不是寡居,更非被弃,就是在现在也惊世骇俗的,何况千年以前,故史书云:“王太祝生前嫁妇”(当时王?的官职是太常寺太祝),王?妥善安排了挚爱的女人之后去了,留下一阕前面提到的带血的《眼儿媚》。王安石之子王?(pāng)的一首抒发相思之情的词。

当前:王安石逼儿媳改嫁
上一页 宋词风月故事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