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宋词风月故事 下一页
《红楼梦》创作原型究竟是谁?


  《红楼梦》创作原型究竟是谁?

  曹雪芹《红楼梦》的故事依据是什么?贾宝玉的原型是谁?“红学界”争论不休,莫衷一是。而我认为,他来自于南宋文人谢希孟 “英灵之气,不钟于世之男子,而钟于妇人” 的论述,并且是受谢希孟生平事迹的影响和启发而创作出来的。

  谢希孟一生仕途多舛,沉湎秦楼楚馆,与北宋的柳三变相似,典型的纨绔子弟。谢希孟,又名直,约生于1156年,卒年不详,字古民,号晦斋,灵石人。是南宋思想家陆九渊的学生, 24岁的时候就文名蔚起,大家都称赞他是“飘逸之气,象太阿宝剑出鞘一样,光芒万丈。”受到学者楼钥器重。早年师从理学大师陆九渊,后与浙东学派陈亮、叶适为友。1184年(淳熙十一年)进士,历任大社令,大理寺司直,奉仪郎,嘉兴府通判。谢希孟与黄岩名士杜范、戴?、项诜等结为知友。常说;“行事不法,周公无志也;立言不法,孔子无学也。”他一生沉沦于下僚,郁郁不得志,因此经常混迹于各类高档娱乐场所,眠花宿柳。这一点与北宋的柳三变相似。

  谢希孟个性俊逸豪放,*倜傥,*不羁,为人处世方式与曹雪芹相似。据《西湖游览志余》记载:谢希孟与一个姓陆的歌妓相爱,难舍难分。发誓非她不娶,而那个歌妓也是非他不从良。

  陆九渊知道这件事后,为了谢希孟的前程,多次责备他。谢希孟敬谢不敏,一笑置之,照旧我行我素。后来,发展到谈婚论嫁的地步了。谢希孟为了他的情人陆氏,准备建造一座楼,专供陆氏住,取名“鸳鸯楼”。陆九渊觉得儒家子弟,这样张狂,未免太不成体统了。于是单独找到谢希孟,特别严厉地批评了他。谢希孟还是不听,并说:“我不但要造楼,还要为所造的这楼作记。”陆九渊很赏识他的文章,不觉下意识地问他:“这楼记你打算怎样写呢?”谢希孟当即回答说:“自逊、抗、机、云之后,英灵之气,不钟于世之男子,而钟于妇人”。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自从江左名流陆逊、陆抗、陆机、陆云死后,天地英灵之气,不钟情于男子而钟情于女人。陆九渊听了这话,知道他在讥讽自己,也只有默然不语。

  这句话用陆九渊的四个祖先来贬低陆九渊“象山学派”。逊抗机云,指陆逊、陆抗、陆机、陆云,均为陆九渊祖先。陆逊,东吴儒将,丞相。陆逊的儿子陆抗,三国后期东吴大将,大司马,陆抗的儿子陆机、陆云,父死后为将军,吴亡,闭门勤学,陆机有《陆士衡文集》、陆云有《陆士龙集》。陆九渊当然无话可说了。

  一天,谢希孟又去与歌妓陆氏约会,正当两情缱绻、热情如火的时候,恍然有所悟,不知道那根筋“接反”了,还是“脑壳短路”,就特别想回家,没有告辞就离开了妓馆,陆氏一路追到江边,又悲伤又留恋,泪流满面,苦苦哀求谢希孟不要走,再不济,也要带她一起走。谢希孟从自己的脖子上取下领巾,写了一首《卜算子》给陆氏,就毅然登舟离去了。词云:

  双桨浪花平,夹岸青山锁。你自归家我自归,说着如何过。    我断不思量,你莫思量我。将你从前与我心,付与他人可。

  虽然谢希孟没有说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或许是“悟”到 了导师陆象山先生 “如镜中观花”的教导,达到“无物”的境地,自然眼中也就没有了陆姑娘,也没有那段缠绵的感情羁绊。或许是想与其一开始欢乐好合、终至分离,不如各留不尽之情,长相思。只是苦了江边的陆姑娘,手中举着一方随风飘荡的尺素,在岸上追着前行的船,踉踉跄跄、长涕不止,活脱脱的一个宋朝版的林妹妹,而谢希孟却始终没有回头。

  大家不要责怪谢希孟始乱终弃,尽管他在《鸳鸯楼记》中写下了“英灵之气,不钟于世之男子,而钟于妇人”的名言,但,爱是需要****的,****冷却了,还奢谈什么爱?当然,我的解释略显苍白,但元末杨维桢的《长洲曲》,可以说是陆氏彼时心情的写照:

  长洲水引东江潮,潮生暮暮还朝朝。只见潮头起郎舵,不见潮尾回郎桡。

  昨夜西溪买双鲤,恐有郎缄寄连理。金刀剖腹不忍食,尺素无凭脍还委。

  西溪之水到长洲,明日啼红临上头。

  而历史上的谢希孟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诙谐幽默的人。他归家后隐居灵石,他的邻居陈伯益擅长画画。画人物的时候,往往把人物的面部画成黑色,而且胡须很多。谢希孟就在陈伯益的自画像上题了一行字:“陈伯益的脸没有两个指头宽,但他的胡须却很不义道,在脸的两边疯狂地生长,致使陈伯益几乎没有脸面了。”气得陈伯益为此大病一场,几乎卧床不起。

  谢希孟 “英灵之气,不钟于世之男子,而钟于妇人” 的理论观点,的却为明清文学中杜十娘、杜丽娘、沈琼枝的形象塑造提供了依据和原型。明末《古今女史》、《续玉台文苑》,清初《红蕉集》,特别是《红楼梦》,更是将这个理论观点发挥到了极至。可以断定,若没有谢希孟 “英灵之气,不钟于世之男子,而钟于妇人” 的理论观点,曹雪芹的《红楼梦》可能要迟几十年问世。可见此论述影响之深了。

当前:《红楼梦》创作原型究竟是谁?
上一页 宋词风月故事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