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文学百科 文章词赋» 古诗词网» 发布人:古诗词网(馨月老师) 发布时间 2024-3-27 3:20:07

本文讲解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弗洛伊德相关的内容,具体如下: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立人。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在本世纪初风行全世界,广泛影响到文学艺术和美学,形成为精神分析美学与文艺学。

弗洛伊德的著作主要是研究人的精神病学,并追溯到人的意识构成,同时牵涉到艺术的创作与欣赏心理,也有一些专门研究文艺的论文。他的这方面的论著主要是《梦的解析》、 《性学三论》、 《图腾与禁忌》、 《精神分析引论》、《米开朗基罗的摩西》、 《作家的白日梦》等。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表现为心理构成的三层次与活动过程的三原则。他说明,这三个层次最深层是无意识(或潜意识),属于本能冲动,它占领的精神领域无可比拟地大,这是人的“本我”本能,是超时代超历史而存在和发展的,与价值和道德善恶无关,它按快乐原则活动,第二个层次是前意识,属于“自我”,它针对外在世界,在对于外在世界的种种知觉之间起中介作用,并在这一系列作用发生后产生意识现象;它除了接受外在刺激,还感受心理内部刺激,并调和这两者的冲突,保护“本我”,按现实原则活动,但它受到“超我”的监视和压制,是受三个主人(外在世界、 “超我”和“本我”)的牵制。第三个层次是意识属于“超我”,它作为一种特殊心理机能,离本能较远,维系着人的良知、道德等社会因素,压抑本能冲动,按至善原则活动。在弗洛伊德所解释的本能中,生与死是中心,生派生为性欲、恋爱、建设的动力,死派生为杀伤、虐待、破坏的动力。人的这种本能受到以超我为标志的存在压抑时,本能便转求其他途径求得满足,梦、宗教、哲学、艺术等,都是一种抑制和转移方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就这样与艺术、美学联系在一起。

弗洛伊德认为文艺创作是一种白日梦。他认为人以幻想的形式创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不同的艺术世界,就其幻想非真的意义上说近于梦幻;与梦不同的是一有艺术技巧的安排,二有热情的创造,所以是“白日梦”。就“白日梦”来说,与精神病患者意识相似,但艺术家的“白日梦”是一种新方向上的升华,有去路也有回返之路,有自欺的能动性,且又以审美形式出现,其中有“美的享受或乐趣”,有“美的快感”,减少了作者个人的利己主义的性质,成为可供观赏者抑制和转移的手段。弗洛伊德的这个认识,从艺术思维过程上说,相当程度地切近于艺术思维的特点,从中可以找到实与虚、幻与真、情与理、作与赏等艺术审美复杂关系的开启点;但他把艺术的根基完全置于本能升华点上,并想要以此解释一切艺术问题,却是不合乎实际的。

弗洛伊德用性本能的观点分析和解释艺术,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的主张。弗洛伊德通过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并结合自己的临床观察研究,认为人在儿童时期就产生了广泛的性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又发生了转移。婴儿性欲会发展为“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而古希腊剧作索福克勒斯的剧本《俄狄浦斯王》所写的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情节,便被他引为范例,并以此方法说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的疯狂。他认为自己“解答了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之谜”,实际上由于夸大过度的理论加上施用时的想象附会,已经远远离开了实际。这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走上了叉路口,他的一些追随者如荣格,因不同意这一点而离开了他;他的后来的一些狂热的信奉者又进一步夸大这一点,把艺术与艺术理论拉向反理性、反逻辑的没落、颓废、黄色的道路,与原来的弗洛伊德完全不一样了。

弗洛伊德的理论接触了审美中的害怕心理的消除问题。他认为美学不仅要研究美的理论,还要研究情感这一“美学的最边远地区”,这是美学不应忽视的地方。他认为“令人害怕的”这一范畴即是。他同意谢林给“令人害怕”所下的定义: “某种本应隐蔽起来却显露出来的东西。”而艺术的表现由于在本质上是非实际的,是幻想的世界,因而不会产生害怕的效果。“幻想的内容并不接受检验现实的官能的检验”,但又是“与我们熟悉的现实巧合”,这样便产生了艺术的审美效果,与“双重角色”中的“自我保护动机”达到了一致。他的这个观点对于人们认识悲剧中的悲惨与童话中的魔幻的审美价值很有实际意义。

关于喜剧性,他认为这“首先来自人类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并非预期的发现”,其次是动作的不必要的消耗,再次是正常情感的夸张。他说,面对怪异和夸张,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统一的解释, “凡是一个人和我们相比较,在身体功能方面消耗太大而在心灵功能方面消耗太小,那就会使我们觉得他有喜剧性,无可否认,无论消耗太大或太小,在我们的笑声中,就表现出我们比他优越的快感。”如果相反,他认为就会产生一种惊奇和赞赏之情。他的这个观点对认识喜剧性有重要价值。但他把笑和机智也与他认为的性欲本能、敌意本能联在一起,并视为是实现这种本能要求的具体形式,并且是节省心力消耗的形式,则属于牵强附会。

在认识弗洛伊德时,还应特别注意到,他虽用心理分析方法,但并不时时事事都以性心理的标准为尺度,也不一味地肯定潜意识。在《米开朗基罗的摩西》这篇精彩的审美分析的长文中,他就十分赞赏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及在这座雕像身上所体现的理性分析精神,并认为这是使摩西雕像具有超常审美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弗洛伊德以自己的精神分析开拓了心理学的新领域,并以他所研究关于潜意识的许多经验与理论,给文艺理论与文艺创作以极其复杂的影响。历史在很大程度上证明,弗洛伊德的学说的意义是很复杂的。影响也是很复杂的。对他的学说的价值的判定,往往与对他的学说所采取的态度与方法有直接关系。

更多有关“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弗洛伊德”的文章请阅读 » 《文学百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