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散文精选 文章词赋» 古诗词网» 发布人:古诗词网(馨月老师) 发布时间 2024-4-5 15:00:08

本文讲解唐宋八大家·武昌九曲亭记相关的内容,具体如下:

武昌九曲亭记

武昌九曲亭记

【原文】

子瞻迁[182]于齐安[183],庐[184]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185]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186],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187],萧然[188]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189],子瞻杖策[190]载酒,乘渔舟,乱流[191]而南。山中有二三子[192],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193]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194]。意适忘反[195],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196]。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197],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198],皆效[199]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200],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201]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202]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203]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204]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205]。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206]林卉[207],拾涧实[208],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209],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210],无责于外,而姑[211]寓[212]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

[182]迁:贬谪。

[183]齐安:即黄州。

[184]庐:房屋,用作动词,建房。

[185]陂陁(pā tuó):起伏不平的样子。

[186]浮图精舍:浮图,佛寺;精舍,僧人的住所。

[187]松枥:栎树,通称柞树。

[188]萧然:清静的样子。

[189]伏息:平息,形容此处水流缓慢,风浪不兴。

[190]杖策:拄着拐杖。

[191]乱流:横渡。

[192]二三子:指若干青年儒生,语出《论语》,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们的一种称呼。

[193]幅巾:不着冠,但以幅巾束首。

[194]相劳:相互慰问。

[195]意适忘反:心情舒畅忘了回家。反,同“返”,返回。

[196]获小平:得到了一块稍微平缓的地方。

[197]陵阜:高山。

[198]向背:向阳,背阴。

[199]效:呈现。

[200]百围千尺:百围,是说树干的粗细;千尺,是指树的高度。极言数目高大。

[201]睥睨:原意为斜视、轻视。此处引申为无可奈何地观瞧。

[202]斥:排斥,驱逐。意思是把这棵树从它占据之地赶了出去。

[203]营:营建。

[204]褰(qiān)裳:提起衣服。

[205]移日:逾日,过了一天。

[206]撷(xié):摘取。

[207]林卉:山林中的花草。卉,草的总称。

[208]实:果实。

[209]要之一饱:重要的是以求吃个饱。

[210]无愧于中:内心无愧。

[211]姑:姑且,暂且。

[212]寓:寄托。

【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在长江边上建房屋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山里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栎树丛中,寂漠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忘记了回去,往往留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然而将往西山去时,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览者一定会在此休息。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围之广、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道:“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子瞻对这件事十分高兴。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若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水在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事物,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食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还会去管哪道菜对人有益,又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解析】

本文题中的武昌,并非今湖北武汉武昌区,而是指湖北鄂城。九曲亭在鄂城西的九曲岭上,为三国时孙权所建,宋时仅存遗址,苏轼贬谪此地时又重加修建。苏辙为此亭写了这篇文章。

本文构思很有特色,既抓住建亭的事实特点,又突出了苏轼的思想性格。文章先从苏轼好游武昌诸山写起,指出苏轼在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就在武昌西山风景好,人也好。然后引出九曲亭址所在,这是游西山者“至此必息”的一处胜境,但长久无人治理,冷落荒废,古木盘踞,重建困难,使苏轼有心无力。然而天助人愿,一场风雨创造了重建的条件,九曲亭重新建成。这含蓄地赞美建亭此举,兴废利众,符合天意。最后具体议论苏轼所追求的乐趣是“以适意为悦”,处世为人“无愧于中,无责于外”,从而赞扬他的品德风度,光明磊落,超然洒脱。

这篇文章仿佛一幅清幽淡雅的水墨画,令读者有悠然超世之感。细读之下,有如知心好友促膝畅聊欢乐往事。整篇文章调子轻松流利,作者勉慰兄长的深意无处不见。

更多有关“唐宋八大家·武昌九曲亭记”的文章请阅读 » 《散文精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