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现代文学 阅读写作» 古诗词网» 发布人:古诗词网(馨月老师) 发布时间 2024-1-29 17:20:15

本文讲解《马加·开不败的花朵》原文|主题|赏析|概要相关的内容,具体如下:

文学名作《马加·开不败的花朵》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作者简介 马加(1910— ),著名满族作家,原名白永丰,笔名白晓光、马加。他于1910年生于辽宁省新民县弓匠堡子村的药房先生之家,1925年至新民县城文会中学读书,1928年考入东北大学教育学院读书。其间,他对文学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并以“白晓光”的笔名,在沈阳《平民日报》副刊上发表诗作《秋之歌》,迈出了走向文学创作道路的第一步。“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他只身流亡到北平,过着失学失业、极端困苦的生活,但却不辍创作,写成中篇小说《寒夜火种》等大量作品,并于1935年夏天,在清华园加入左联,走上革命道路。从此,他在党和左联领导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编过《文学导报》、《文风》、《黎明》等文艺刊物。“七·七”事变后,他于1938年辗转到达陕北的延安革命根据地,在陕北公学和中央党校学习,同年参加了八路军文工团。他曾在雁门关外随续范亭的游击队打过游击,在岢岚山下做过群众工作,在华北战场经历过十几次战斗。1941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在延安文艺界抗敌协会从事文艺创作,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成为他创作历程的转折点,写出延安第一部长篇小说《滹沱河流域》及其他短篇小说和散文。1946年,他同妻子申蔚一起回到东北根据地,参加北满农村的土改工作,当过工作队长、区委书记,并写出反映这一运动的著名中篇小说《江山村十日》,立即引起文艺界的注意,被冯雪峰称为“炭画式”的作品。1950年,他又出版了《开不败的花朵》,受到文艺界的普遍称赞。这部中篇小说先后被译成日、蒙、英、德等多国文字。1951年,他随志愿军到朝鲜采访,后来写出长篇小说《在祖国的东方》。1955年,他到盖县体验生活;1958年,全家迁至新民县兴隆公社,深入生活,并在这里写成长篇小说《红色的果实》。“文革”期间,他同其他作家一样,遭受磨难。“文革”后,他写成著名的自传性的长篇小说《北国风云录》和《血映关山——神州烽火录》两部力作,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普遍称誉。他还发表过短篇小说集《新生的光辉》、《过甸子梁》,散文集《祖国的江河土地》、《友谊散记》(与申蔚合写)、《马加散文集》等。他曾任东北作协主席、中国共产党十二大代表、现任辽宁省文联主席、辽宁作协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辽宁延安文艺学会会长等职。

内容概要 1946年5月,在东科尔沁中旗无边的草原上,在开不败的五颜六色的马兰花、野菊花的天地里、四辆胶皮大车由通辽开出,向着瞻榆县城前进着。车上的三十多位同志,都是延安的革命干部,按着党的指示,将去东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由于四平失守,他们只好绕道瞻榆前去哈尔滨。这些干部的领队是老红军出身的曹团长,还有沈阳人副团长王耀东。他们身经百战,有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他们率领的这些干部虽然工作不同,但都是受过考验的革命同志。如今,他们看着草原的美景,谈论着未来的工作,心情轻松愉快,但对前边瞻榆县的情况不甚熟悉,心中有点不安。因为近来蒋介石派人到内蒙活动,勾结地主武装,密谋策划反革命叛乱。大车来到西拉木伦河,河水较深,王耀东等跳下车,帮车把式把车推过河。然后,他坐到车上继续讲蒙古达尔罕王把草原卖给张作霖的事情,讲述达尔罕王手下的小武官嘎达梅林的英雄故事,讲述他率领百姓反抗,掉进西拉木伦河淹死的悲剧,大家都听得入了神。后来,王耀东同刘群、林秀、赵班长谈起东北沦陷十四年的种种苦难,一直谈到日落西山,蒙古骑兵向导把大家领到了贾家营子宿营。王耀东在蒙族老牧人那申乌吉家过夜,知道这穷苦老人的大儿子,随嘎达梅林反抗达尔罕王而死去了,他的小儿子投奔共产党,在瞻榆县当了保安队员。第二天,向导换成那申乌吉,他领着四辆大车,顺风走了三十里,进入大草原的深处。大家正尽情领略草原的胜境,一场雨把大家的衣服全淋湿了。烂泥、雨水,道路极难走,拉车的大青骡竟然恐惧地倒在地上,曹团长和王副团长等只得下车,踩着泥,顶着雨,以“天上下尖刀子也不怕”的精神和毅力,走了几十里路,来到小巨河屯。大家安睡一夜,第二天早晨与那申乌吉热情话别,相约再见,就踏上前往瞻榆县城的征途。可是,当他们询问由县城那边来的一位老乡时,才知道瞻榆县城有一股保安队员叛变了,大家感到吃惊,四辆大车顿时停止前进。曹团长从那个老乡那里得知叛变的保安队有三十来人,领头的叫韩宝玉,说他受了国民党的委任状。为了弄清真情,王耀东领着他的警卫员杨得青和另外两个战士,拿着大枪走到前边的一块土棱下埋伏起来,观察前边保安队所在的三家子村的敌情。但是,杨得青刚发现了五六个敌人就开了一枪,把敌人吓跑了,王耀东只好领着他们撤回来。曹团长听过大家对敌情的分析,立即令大家迅速占领前边七百米处的沙坨子。经过紧张地冲击,王耀东抢在敌人之前首先占领了沙坨子,向对面的敌人开了枪。待所有队员隐蔽在沙坨子后边时,曹团长从望远镜里看到敌人马队已从对面沙岗后边穿过来,并打马冲上来。于是他下令开枪,跑在最前边的敌人应声落马,跟在后边的两个敌兵也负伤折回,打退敌人的首次冲锋。这时,保安队有人走向沙岗下面,向这边喊话,要求不要打枪,不要误会。曹团长等人分析情况,决定派赵班长前去谈判,了解敌情。但是保安队耍阴谋,竟向赵班长开枪,赵班长只好在同志们的掩护下跑回沙坨子。不多时,保安队再次冲向沙坨子,曹团长让大家做好充分准备,待敌人纵马跑进有效射程内,他一声令下,五支长枪同时射击,打得敌人拨马回遁。恰在这时,那申乌吉领人送饭来了。原来曹团长走后不久,这位蒙族老人听到枪声,判定是曹团长与反动派交火,于是就张罗着准备做饭。眼下曹团长不顾吃饭,向那申乌吉询问去瞻榆县城的路线,并派赵班长骑马前往,与城里的孙县长取得联系。赵班长骑马跑出不远,保安队就派出十三四人猛追,幸得曹团长等配合,才摆脱敌军的追击。这边,曹团长和王耀东看到沙岗子上只有不到十个保安队员,决定组织突击队,抢夺沙岗子这个制高点。王耀东自告奋勇,担任五支长枪、五个警卫员组成的突击队的指挥,勇敢地冲向沙岗子。他命令两人一组,分别从左右两方向上冲击,终于攻占了沙岗子,红旗插到最高处。但是,在最后一刻,王耀东不幸中弹,英勇地牺牲在离沙岗顶点二十米的地方。战斗结束了,同志们就地掩埋了王耀东的尸体,人人感到伤心,人人想到他的为人和高尚品德,杨得清哭得最厉害。曹团长领着大家离开沙岗向县城奔去,可是迷了路,转了一夜,仍然走回原地。后来他们在老乡帮助下才来到瞻榆县城,找到了孙县长,大家高兴万分。第二天,曹团长又领着大家向开通出发了。路上,他见到了那申乌吉当保安队员的小儿子巴扎布,他与韩宝玉同在保安三中队,却未跟着韩宝玉去投国民党,仍然留在共产党的队伍里,今天来为曹团长护行。他们真诚地交谈着,走到了大草原的尽头。他们就要登车奔赴哈尔滨了,但却忘不了草原上那开不败的花朵。

作品鉴赏 《开不败的花朵》是马加最优秀的小说之一,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写成的。1945年抗战胜利后,党中央派遣大批干部奔赴东北,开展革命斗争,巩固革命成果。马加同妻子申蔚等人,于1946年5月,由延安出发,经张家口、承德、赤峰、通辽前往哈尔滨。但是,他们到了通辽后,方知四平失守,要去北满必须通过科尔沁草原。当他们与同行的曹志学团长、王耀东副团长等路过草原上的三家子村时,同一支国民党叛匪发生了战斗,王耀东副团长血染绿草,英勇牺牲。革命者的悲壮事迹,深深感染着身临其境,目睹烈士风采的作者,他满怀敬意和激情,写出了这部小说。因此,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如曹团长、王耀东、那申乌吉等,都写得栩栩如生,真实可爱。特别是王耀东的形象刻画得尤为生动,他是一个有长期革命经历的老干部,但却朴实真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对同志,对自己的警卫员严格要求,却又关怀备至。发了新衣服,自己舍不得、也不愿穿,却送给有困难的同志穿。他爱憎分明、阶级觉悟极高,对一切反动派恨之入骨,对苦难的人们却爱护备至;对一心向着共产党的那申乌吉是那样关心、喜欢。对革命、对未来充满着坚定的信心,乐观无比;对祖国、对美丽的家乡充满着深挚的爱,坚定不移。在同叛匪的斗争中,他是那样的从容镇定,勇敢果断,指挥自如。他极富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坚决要求承担突击队指挥者的任务,他深知这一任务的危险艰难,却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来。他的上述行为是平凡的,却又是非常伟大的;他是现实生活中的王耀东,又是所有革命老干部的共同形象,也是作家马加自己的写照。他是一个很成功的艺术形象,令人敬佩和喜爱。小说中的蒙族老人那申乌吉也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他有着蒙族牧民那种纯朴刚毅的性格,杨得青逗弄他的细狗,烧他的马草,他毫不掩饰其不满。但当他得知眼前的队伍是共产党的干部,是帮助蒙古贫苦牧民求解放的队伍,立刻满心喜悦,为他们提供方便,给他们带路,主动冒着生命危险,给他们送饭,显示出他那纯洁善良的天性,极强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小说中写那申乌吉与老干部队伍之间的友谊与相互关照,反映了蒙汉两个民族的亲善和睦关系,反映出我们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这也是这支老干部队伍能够最后顺利通过大草原的原因。至于小说中的曹团长、林秀等形象也写得较有特色,比较成功。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它那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使作品显现出一种洒脱自然的朴素美。作家以诗情画意般的笔触,以洗炼明快的语言,尽情地描绘出东科尔沁大草原的特有的景色:“五月梢,在蒙古草原上,到处都是开不败的花朵。这里是东科尔沁中旗大草原,一望无边。响晴的天头,天空瓦蓝瓦蓝的,连一丝一挂的云彩也没有,燕子在天空飞着,鹅鹂唱着歌。地上是一片崭新娇绿的草色。在草棵子里,开放了蓝色的马兰花,粉色的喇叭花,小瓣的猫眼睛花,素淡的野菊花。风吹过来,簇簇的五花杂草全在点头哈腰,车轱辘菜尖又尖,狼尾巴草挑起了小旗。”小说一开头就把读者带进了这美丽的境界之中,蒙古草原的苍茫无际、空阔明丽、花草相映、千姿百态,生机盎然的特点,顿使读者心旷神怡,甚至陷入无边的遐想之中。作者让他所描写的悲壮的故事,就产生在这些开不败的花朵之中。而且随着故事的发展,作者不时地描写既相同而又有差异的草原景色和风情,就连王耀东在承担起突击队指挥者的任务,马上要冲向敌人时,作者还通过他的深情的双眼,来观察草原的美景:“王耀东说到这里,抬起了头不由得往沙坨子下面望望。四外全是平坦辽阔的大草地,下过雨之后,更显得娇绿确青。尖尖的草梢,肥肥的叶子,稠稠的草棵捧着红色的花朵、黄色的花朵、蓝色的花朵。他是怎样希罕这些花朵啊!”这是一首花的颂歌,这开不败的花朵固然有着鲜明的寓意,它是革命者永垂不朽,革命永不停息的标志,但它同样显示出草原的独特的风貌,它同小说所描写的草原牧民的生活和刚毅质朴的性格,共同显示了小说的浓郁的乡土特色。

更多有关“《马加·开不败的花朵》原文|主题|赏析|概要”的文章请阅读 » 《现代文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