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文学词典 传统经典» 古诗词网» 发布人:古诗词网(馨月老师) 发布时间 2024-5-8 1:25:11

本文讲解辽金元文学·辽代文学·辽代的韵文·辽代的语誓谣谚相关的内容,具体如下:

辽金元文学的内容·辽代文学·辽代的韵文·辽代的语誓谣谚

生活的艺术化和情绪化直接导致了歌谣的产生,而歌谣又在一定程度上记录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辽代的歌谣不仅仅是劳动的抒情歌谣,内容比较丰富,现实性和比喻的运用是辽代歌谣的基本特征。辽代最早的歌谣是童谣。《辽史》卷七一《后妃传》云:“后简重果断,有雄略。尝至辽土二河之会,有女子乘青牛车,仓卒避路,忽不见。未几,童谣曰:‘青牛妪,曾避路。’盖谚谓地祗为青牛妪云。”辽太祖建元之时称帝、天皇帝,而称太后述律氏为地皇后、应天大明地皇后,以示奉天承运。而在契丹人的历史传说当中就有白马青牛的夫妻传说,本是自己民族的图腾。至此,再把这一神话具体落实到耶律阿保机和述律氏身上,再现天作之合的理想。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强化统治,神化自己。述律太后是位文武全才的巾帼英雄,从随耶律阿保机征战,到耶律阿保机死后都积极参与政治,进而主持国政。《辽史》卷七二说:“太后顾李胡曰:‘昔我与太祖爱汝异于诸子,谚云:“偏怜之子不保业,难得之妇不主家。”我非不欲立汝,汝自不能矣。’及会议,世宗使解剑而言。”这是条关于教育的谚语,和儒家的教育思想具有承继关系,也体现了辽代实用的思想原则。这些谚语已是经过提炼的社会生活哲理的警句。

《辽史》卷九九《萧岩寿传》出现的“以狼牧羊,何能久长”谣谚,是具有政治色彩的。狼显然就是耶律乙辛,揭示了乙辛的凶残性;而羊指萧岩寿,表示了人们对他的同情和支持,对比鲜明。耶律乙辛当时权倾天下,人情汹汹,当时又有这样的谚语:“宁违敕旨,无违魏王帖子。”(《文献通考·契丹》)谚语成了政治的信息。

辽代的歌语谣谚中多直抒胸臆的作品。《隋书》卷八四云:“契丹父母死,载其尸深山,置大木上。后三岁往取骨焚之,酹而咒曰云:‘冬月时,向阳食,若我射猎时,使我多得猪鹿。’”不过,到了《新五代史》卷末《四夷附录》和《契丹国志》中就发生了一些变化,由原来的散文体改成了韵文体,增加了季节特点词句,这也就是说契丹人到了辽代,逐渐进入了诗化过程,因而原来的咒语成了歌谣。谚语也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象。乾统五年(1115),女直(金)军次陷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天祚帝率军亲征,结果大败而逃,上京等地也相继陷落。自天祚亲征败绩,中外归罪权臣、枢密使萧奉先。于是,天祚与南面宰相,执政吴庸、马人望、柴谊等参议,数人皆昏谬,不能裁决。当时国人谚曰:“五个翁翁四百岁,南面北面顿瞌睡;自己精神管不得,有甚心情杀女直。”远近传为笑端。有人闻于天祚,天祚亦笑而不悟。《全辽文》卷八九《杨佶传》说,杨佶在重熙十五年六月为武定军节度使,境内大旱,就任之时,境内突然下雨,百姓歌曰:“何以苏我? 上天降雨;谁其抚我?杨公为主。”杨佶到任与当时的干旱逢雨没有必然的关系,但杨佶到任以后为官尽职,在辽代是一名吏治较好的官僚。这大约也是民谣能够流传的原因。

辽代还有一些关于宗教的传说。《辽代石刻文编·补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引《黄龙祖师铜像碑》说:“偷儿入山窃祖师像,至涧中,重不能举,欲碎之。祖师大喝,响震崖谷,偷儿惊散。翌日,仍舁上山,一无所毁。”北方地域辽阔,道观佛寺又都在深山,为了防止被人偷走,所以编出这个故事,虽然荒诞不经,警盗之意却甚明。

更多有关“辽金元文学·辽代文学·辽代的韵文·辽代的语誓谣谚”的文章请阅读 » 《文学词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