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诗词名句 古籍 文言文 藏头诗
老子传

您正在阅读著作:《老子传
当前位置:古诗词网 > 老子传 > 第八章 入秦过函

    八百里莽莽秦川,尽披晚秋之色。老聃先生的牛驮在富庶的秋川之上走着。秋色虽,但是那树丛之中染起的簇簇红叶,却能使你心头兴起一点春花俏美之感呢。

    他们又象以往那样,一路行走,经历了不少的地方。这一次他们是直线西行的。他要直去咸阳,直接去见秦悼公。他要劝说悼公,请他实行德政,以道治国。这样,天归心,秦可观矣。此时,他的心情是振奋的,胸怀里是雄伟壮阔、波澜起伏的。他竟暮年之时直接走上了挽救苍生,挽救红尘的万里大程。试想,一个人在年轻时就常怀人间的慈悲之心,就立志救世,到了这样的时候,能不振奋!能不壮怀起涛!

    他猜想,悼公是会采纳他的建议的。他知道,悼公的祖先秦穆公就是个能接受建议贤德之人。

    这穆公,曾为他自己的不能接受建议而悔恨过。那是公元前六二七年。一次,秦穆派遣大将孟明视以及西乞术、白乙丙率领军队去袭击郑国。老臣蹇叔和百里奚出来劝。穆公不听。军队行到崤山(今河南洛宁县西北),遭到了晋军的伏击,竟至全军覆。当秦军将帅回国时,穆公对自己进行了痛心的责备。秦穆公说:“啊!我的官员们,着,不要喧哗!我有重要的话告诉你们。古人说,‘人只顺从自己,就会多出差错。’备别人不是难事,受到别人责备,听从它如流水一样的顺畅,这就困难啊!我心里的虑,在于时间过去,就不回来了。往日的谋臣,却说‘不能顺从我的教导’;现在的臣,我愿意以他们为亲人。虽说这样,还是要请教黄发老人,才没有误。……国家危险不安,由于一人;国家的繁荣安定,也许是由一人的善良啊!”

    “能真心悔改,秦穆公能真心悔改。”老聃先生在心里说,“即如有错,能真心回者,不亦贤人乎?”

    夏历九月底,老聃主仆进入咸阳,住进一家姓刘的馆舍。和别的馆舍相比,这刘家舍是离秦宫最近的一家。在当时,这咸阳确实是个好生了得的城市。和周都洛阳相比,虽说没有洛阳规模广大,人口众多,但是它却给人以新兴之城的感觉。干净古朴之街,别具一格之建筑,那给人老树新花之感的城市风貌,都是其他诸侯国的国都所不能拟的。

    老聃他们所住的刘家馆舍是在小巷深处的一个僻静地方。院里柳荫遮掩,大门里边有一道影门墙。老聃他们居住的房屋是三间和农家普通瓦房相似的屋子。屋里也分里间。那头青牛是在那边的草棚底下喂养的。吃饱了就拴在他们住舍门外的树底下。

    来到秦地,看着徐甲,他感起更亲了。象自己的孙子一样。比自己的孙子还亲。为事业,他可以劳作一生,将最后一把老骨头都献上,他也感到这并没有什么不应该。是他心甘情愿的。可是,一个不到十七岁的孩子,情愿跟随自己,千里迢迢,长途跋,多好的孩子啊,多可爱的孩子啊!孩子啊,你不苦吗?他流泪了,他拉着他的胳膊他往自己身边靠近一点,他看着他的脸,深情地看着他的脸,流泪了。

    他走出屋子,来到柳树下,蹲在卧着的青牛身边,可怜地摸着它的脊背,疼爱地看它的脸,心里说:“青牛啊,为了我的事业,叫你吃累不小啊!”眼里泪水重又涌满。这青牛看来真是懂得人性的,它用力地将头靠近他,很亲很亲似的,眼里也几乎象流泪了。

    老聃先生今日如此动情,是不是因为远离故乡,来到异乡而致?说不是,也是;说,也不是。人到异乡,容易亲亲,这是真的,老聃先生的动情,不能说不和这有点关。但是老聃来到这里,并无身在异境之感,他觉得这里也是自己的家乡,秦人也是亲,和自己家乡亲人一样。他放眼宇宙,常对尘世上所有的人怀着慈悲之感,常善救人,弃人;常善救物,不弃物,情怀是很大的,甚至大得使某些胸怀很大的人都不能完全解。那么他今日的流泪是出于什么呢?是出于对徐甲和青牛的可怜?感激?疼爱?都一点。反正不完全是某一方面。他的感情是复杂的。

    店主人是个五十左右的小老头,精明,勤快,待人热情。老聃先生向店主人说明自的身份。为了避免昭耀,他请店主人给自己保密。他问店主人:“能不能给托个人?不能托人向秦悼公说知,就说从原陈国苦地曲仁里来个叫老聃的,要见秦君。如果悼愿召见,聃即见,不愿见,聃即回。”

    店主人对此表示出了异乎寻常的热心。他为此跑了大半天。夜里,他忽然跑进老聃的住室,说:“我已托到人了。我的一家表亲戚,姓谢,人称谢老头,他有个儿子,秦宫里边当仆人。他有接近君主的机会。谢老头已经安排好了他的儿子,答应明日上向君王将您的请见说知。好吧,明日他说了之后,我再来告知。”

    “哦,那好吧。”

    老聃先生他们放心地睡了,这一觉,他们睡得很香甜。

    秦宫的建筑,样式是古老的。规模也是较小的。但是就其院深和幽雅来说,特点是当突出的。

    深宫深处,有座静静的楼房。屋里头,摆设整齐,辉煌富丽。和外貌比较比起来,你由不得产生杂面肉包之感。第一层楼房的东间里,灯火明亮,龙床之上的绣着金龙大红被子里,躺着一个瘦长脸的病老人。床旁边小心地站立着个侍女。老人花发蓬乱,泡虚肿,已经病得迷迷糊糊。这老人就是秦国的君主秦悼公。

    当时正值春秋末年,战国时代即将开始,天下大乱,更激烈的战争即将到来,鉴于势紧张,为避免外敌乘国君病重以突然入侵,悼公生病并没让外人知道。事实上他已了好几个月了。

    第二天上午,秦悼公从睡梦中醒来,侍女们将御医特为他调治的药物递向他的唇边。太子(后来继位的秦厉共公)前来看望父王的病情,于是就都退到一边。这位太子,高个头,四十上下年纪,长方脸型,剑眉俊眼,高鼻方口,是个很有心计之人。

    当太子向父王问过安,让他将头蒙在被子里的时候,谢老头的儿子,就急急慌慌、心谨慎地向他走来。

    “禀殿下,”他低声而紧张地说,“有一楚国苦地曲仁里名唤老聃的,前来请见万,托我前来禀知。眼下此人住在刘家馆舍。目下万岁正在患病,我诚恐禀知万岁,多不适,如若不禀,又恐不好,因而特来禀明殿下,请求殿下定夺。”

    “老聃?噢……,听说过。”太子微微皱起眉头。看来他对老聃的请见并无兴趣。想,“这老聃,他那一套我都知道,他的前来,对我国不一定有利。然而,此人系周柱下、征藏二史,既已前来,不能不予以很好的应酬。如若向父王说知,父王正在病;如若我一人应酬,瞒过父王,又恐不妥。这该如何是好?”想了一阵,最后还是决先向老人说知。

    太子小心翼翼地扒开被角,将老聃请见之事小声向父王告知。

    “老聃?”悼公心里一喜,一抹悦色从干瘦的面颊闪过,“寡人知,知道。他如今经……这可是个,贤德之人。然而,我,我。……你们……。”将眼闭上了。那意思:“我很想见他,虽说他已是庶民百姓了,可他是个大贤大德之人。我喜欢这样的人。是我病了,无法接见他,总不能让人家到病床前来瞧看哪,你们看着办吧,你们可别怠他。”

    当悼公又一次睁开眼要说什么的时候,太子很快用话堵住了:“父王,您别考虑这了,安心养病要紧,一切由我代办,我会办理得很周到的。”

    “那好吧。”秦悼公闭目养了。

    秦太子把那谢老头的儿子叫到门外一个背静的地方,告诉他说:“你回复老聃,就因宫中一些不必向外说知的特殊情况,父王无法接见,请他先回去,明年春暖花开时来。多有简慢,务请见谅。”

    他的意思是:先推他一推。这样推法,摘有日期,不为之晾人,也不为之不愿接见。果他一去而不再来也就是了。如果他明年还来,那时父王病愈,可以接见。如果父王崩,我继了位,当然可以恰当处置。不过这些他没说出口来。

    “遵旨。”谢老头的儿子退去了。

    老聃先生他们从店主人刘老头那里接到宫中回复之后,就离开咸阳而去了。

    老聃先生已经作好了周密的打算。他准备先到乡下一些地方去传道,使他的学说先秦国民众之中扎下根子。并且先在乡下找个地方住下,等明年春暖花开之时,再来咸见秦悼公,很好地将他劝说一番。另外,他们还打算附带打听打听梅嬴的线索。老聃生并不知道,那天两个楚兵,将她拉到荒野,准备对她轮奸。他们发现她是石女,认是受了极大的讽刺,于是把她扼死,撂到井里。

    这天晚上,老聃先生他们在一个名叫桑园的村子暂时住下,并且向村人们讲了道。桑园村,有一片几里见方的大桑林。这时大桑树都已落叶,全部成了光秃秃的桑杈。果要在春夏之交,蚕结新茧之时,桑叶们肥绿得才叫过劲呢。人说秦人勤劳,男耕女,秦地多桑,可真不假。可惜啊!“秦桑低绿枝”的美好时令已经过去了。

    三天之后,老聃他们离开桑园,到其他的一些地方去。秋、冬之交的季节,萧条,凉。干黄的原野上,这儿,那儿,稀稀落落地站立着几个苍灰的村庄。他们一边行进,边将人的脚印、牛的蹄印洒在身后。他们默默地走着,将希望播种在干黄的原野,期来年这里能够生出嫩芽,长出枝叶,开出悦目之花,结出丰美之果。

    农历十二月初,他们来到一个名叫槐里(今陕西兴平县东南四十公里处)的地方。槐里,当时是个小村。一片乱着灰枝的槐林,映着十几家人家的灰屋,冷冷落落,显很不景气。

    村西有一座壑深涧陡高峻奇异的山峰(正因为这座山高,才致使经几千年风化消蚀,里迄今尚且有山),是当时天下少有的美境之一。蓝青色的群峰,簇拥着一个顶端略大峰。大峰顶上,松青柏翠,紫竹留云。在这深重的绿色拥抱之中,一树树红梅和梅正在冒着严寒怒放盛开。远远望去,赛艳霞,似嫣火,动心迷眼,无比的美丽。在松遮梅映之中,有一所石砌的房舍隐隐约约地露出屋角。那悬崖峭壁之上挂着几条好丈长的青白色的冰条。在那个最高的峰顶之上,有几株又小又矮拧进子老松,姿式古,秀美奇绝。如若是在春夏,这里更值一观。绿茵遍山,繁花满峰。候鸟啁啾,白鹤红。“玉带”缠山腰,清泉敲银铃。气候宜人堪留住,别有一趣幽幽情。

    老聃先生一登上大峰之顶的时候就连声称赞说:“美哉,美哉!能在这里住上几日,亦足矣!”

    下山之后,老聃先生他们走进槐里村庄。进了村,他们的第一要紧之事还是传道。时传道,在秦国更是新鲜之事。人们听说村上来了一位白胡大仙一般的骑着青牛的传士,倍感新奇,竞相传信。当老聃先生刚在村头大槐树下的麻扎子上坐好的时候,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只要是能走动的全都来了。连村上的唯一富户,轻易没偎过众场合的赵先生也来了。

    在当时,这槐里村是个异常穷苦的村子。村上人大多是过着糠菜半年粮忍饥挨饿的活。有几家穷苦得最很的人家,不说是一年四季锅底朝天,也是连糠菜都难吃上的。中有个叫大黑的,是个四十多岁的男人。这男人,中年丧妻,一个人领着三个象红虫般的小孩过日子。他本人患了个无法医治的疾病,长期病卧在床,半拉身子已经死了。个孩子衣不遮体,一个个面黄肌瘦,脸抹得象小灰一般,常常是到这家吃一嘴,到家吃一嘴。一家人就这样活不能活、死不能死的苦熬着。只有赵先生是这村上绝无仅的一个富家。他家里吃不完,用不尽,日子过得十分富裕。他家存的粮食,即使是遇灾荒,十年不收,也吃不完。他家的房子显然的要比别家都好得多。他家里人口不多,田不少。除了林园,还有一处山林,山林上还有一所石砌的房屋。——村西边那座小上的石头屋子就是归他所有的,那是他有时去观山景时所住的。这赵先生本名赵弼襄,称赵先生,是个五十多岁,而又有点学问的人。他满脸细纹,精神炯炯,三缕胡须,剪得十分清秀。他有个最大的嗜好,那就是爱观天象,喜欢钻研学问和探讨预测人间福之事。他虽有学问,但是为富不仁。村上人如果谁招了他家一棵树苗或一棵庄稼,都要大骂一场。他家的东西再多,别人别想沾一点福。好酒好菜吃不了,也不打发要的。因而,村上人宁愿穷死,也不去挨他一点东西的。

    赵先生坐在人圈外边的厚蒲团上,眯缝着眼,用手指拈着清秀的胡须,侧耳倾听着聃的传道演讲。“这传道士长那模样,还真有个风度呢。”他心里说。

    老聃先生用通俗的语言讲了他认为确实存在着的宇宙的本体——道体的形状;讲了道的作用下万物的创生;讲了应道之特性所产生的人德以及道的几种规律;讲了道和的上合天理、下合人情以及它的永恒性,说明这“道德”二字是万古不磨的,万万古不会磨灭的东西。在场的人们听了,无不感到心悦诚服,欢欣鼓舞。“这是个有大学的人,可真不简单。”赵弼襄先生也被他的学问折服了。

    接下去,他以极有说服力的语言,运用道的反律对《道德经》上的一些语句进行摘,运用实例,进行了生动形象、活泼有趣的讲述。“我论述的这些雅语原句是来自一人写下的五千言著文,所以不来个通俗的解说是不懂的。”“天之道其犹张弓,高者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物或损而益,或益之而损。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多。外其身而身存。死而不亡者寿。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他以极为深厚的感情,极为通俗生动的言词和事例将以上《道德经》摘句解释完了的候,赵弼襄先生一下子明白了,完完全全的象是大梦彻醒了。他很受震动,也异常感,“没想到我活了五十多年,直到今天我才算是悟透人间哲理了。这老先生确实是个不起的人!”他真心实意地佩服了,真真实实地心悦诚服了。

    赵弼襄把老聃先生请到家里,以丰美的饭菜对他们进行了款待,并说出要向他学习道学说,以更好地研究推知人间祸福,以及打算拜他为师的想法。老聃先生笑着推辞,连声谦虚地说:“担不起,担不起,我担不起。咱们只能称为互相学习。”老聃先生说出他的真实姓名,他只对赵弼襄说他姓老。

    当赵弼襄再一次准备饭菜款待他们的时候,老聃先生坚决推辞了,他说,“不能,能,可不能再这样了。我们带的有钱,有粮。我们本打算不走了,本打算在这住下来己做吃、好好观观山景,明年春暖花开之时再走,没想到给您找了这么多的麻烦。您是再这样,我们就无法在这住下了。请您给找个闲屋,让我们在这做着吃吧,这样我就可以住下了。”

    “好吧,好吧,只要您能在这里住下,咋样都好,咋样都好咧。”

    于是赵弼襄就按老聃说的做到了。

    老聃主仆在赵家闲屋住下之后,就由徐甲到市上买来一些柴米油盐,他们开始自做。村上人亲热地前来说闲话。老聃先生得知村上的一些人家穷苦的情况,就从他讲、收徒得到的一些金银中拿出一部分,让徐甲给一些穷得很的送去。村上人十分感激。聃先生又让徐甲每做炊时,多做四个人的饭。每到吃饭的时候,让徐甲先用个大陶盆好四个人的饭,端着送到最苦的大黑家,让卧床不起的大黑和他三个可怜的孩子吃。黑十分感激,问,为什么要这样?徐甲说:“不要问,你们只管吃。”当老聃先生亲端着饭盆来到他家,用碗盛好饭送到他面前,并且眼里噙着泪把他最小的孩子揽在怀的时候,大黑感激得张着嘴嗷嗷叫地大哭了:“我的妈吔,我的妈吔,我碰上大慈大菩萨了!老天爷吔!这叫我感激得心里是啥味吔!”

    老聃先生的举动把全村所有的人全给震动了,人们感动得几乎全部流泪了。有的人:“我看这人不是凡人,一定是个白胡子大仙到咱人间救世来了。”

    村上人的泪水把个为富不仁的赵先生也给感动了。他来到老聃先生面前,往地上一说:“老先生,您真是以有余以奉天下的道者,这真是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以与人己愈多。您是哪里人,您对我说您是哪里人吧。”

    当徐甲向他说知他的先生就是周朝柱下史、征藏史的时候,赵弼襄一下子跪到地上:“咦——!怪不得您的行动跟人家恁不一样,原来您是老聃先生啊!听说您写的啥朝野都轰动了,原来您讲的道,就是那书上的啊。先生,您能到我家居住,是我烧上香了,这是我家几辈子的荣耀和光彩呀!请让我拜您为师吧,先生您收下我这个徒弟!”对于他早已听说过的周之老聃,他真是崇敬得五体投地呀!

    老聃先生搀着让他快起来,说:“你恁大年纪了,我不能在你面前当老师了。”赵襄说:“您不收我,我就不起来了。”

    老聃先生无奈,只好答应收下了。

    赵弼襄从地上站起来说:“先生,我以往,行为太坏了,从今往后,我就要按先生的去办了。”

    老聃先生并不以为这样,他说:“象你这样的,反而是很好、很典型的人物。您这向往道,追求道,五十多岁了,还当小学生,这样迅猛地革心洗面者,世上少有呢。好了,你这真是太好了!”

    从此,赵弼襄真正的成了老聃先生的学生了。他开仓放粮,一升升,一斗斗地送给村上的穷人家。还把家财拿出一部分给穷人。村上人都很高兴,更加感激老聃先生。弼襄要求老聃先生不要再走,永远住在这里,说:“您永远住在这里,我家的人世世代都值了。”鉴于先生喜爱西山,他提出,要把西山上的石头屋子送给老聃先生。先不要,他说不要不中。先生问他为啥要这样。他说:“落实先生之教,以有余补不足,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嘛。”他再三要给,老聃先生再三推辞。他说:“不管您要与要,您得先住那个,我请您先住那个。”处于无奈,老聃先生只好说:“中,我先住。”

    赵弼襄派人在西山石头房里立了锅灶,置了床铺,找了厨人,催老聃先生快快搬去。元前四七八年农历十二月底,老聃先生主仆二人搬进了槐里西山顶上的新居。

    “仙境宝地配仙人,这样配合才恰当。”槐里人有的这样议论说。

    从这以后,赵弼襄天天到山顶石屋去和老聃先生一起谈德说道。众乡亲也都很乐意天天到这来。赵弼襄为了使他们二人的师徒关系更加密切,要求收徐甲为他的干儿。甲笑而不语。老聃说:“你收这个干儿可是不能给你行孝哇,因为他还要跟着我去做业哩。”赵弼襄说:“中,只要他愿意,我情愿收个空头干儿。只要他说个愿意,我值了。”“中,我愿意。”就这样徐甲笑着答应了。

    光阴易过,冬去春来,转眼之间到了公元前四七七年的桃杏花开之时。看到满山锦,老聃先生想起春暖花开,到了再进咸阳的时候了。

    老聃先提出要辞别槐里,前往外地讲学。听说先生要走,槐里人个个感到难分难舍。弼襄难过地说:“先生,先生您不能走啊,我们村上的人不舍得叫您走啊。”

    老聃先生安慰他们说:“我还回来的,放心吧,以后我一定还回来的。”

    就这样,老聃先生主仆二人,辞别槐里村人,驱动青牛,向着咸阳前进了。

    秦国的大地复苏了,几个月来埋在地下的希望此时开始勃发了。山山野野,一齐酝着希望。柳林上的紫燕,用展开的翅膀架着希望;桃林上的蜜蜂,颤动着银翅,哼着望;麦田上的黄蝶,翩翩起飞,舞着希望;池塘里的青蛙,伸着双脚,浮在水上,看无数个游动的蝌蚪,鼓动着腮下的白泡,唱着希望。河边上,园子里,短短的芦苇芽,红的芍药芽,以及树林上那嫩绿的桑树叶芽和满山遍野的嫩嫩草芽,一齐将希望从蕴着的地方突破出来。此时,骑在青牛上的老聃先生的心也象这山野上的春之景物一样,望开始迸发了。几个月来,他盼望的春暖花开的时候已经来到了,他就要按约定的时见到悼公了。这一回他的学说将要落到秦国的政治层面,秦国将要大有希望了。

    进了咸阳,老聃主仆第二次住进刘家馆舍。对于他们的再次来临,店主人刘老头心特别高兴。他以真诚欢迎之心,更加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嗬,好时,好啊,可把你来了。”他把他们领进他们原来住过的屋子。端茶,送水,备俊,理铺,喂青牛,个刘老头儿忙得不亦乐乎。

    饭后,刘老头儿又一次从门外进来,走到老聃先生身边,搬个墩子坐下来,笑眯眯看着他说:“先生那次从这里走后,我的表亲戚,也就是谢老头的那个儿子对我说:秦王约老聃明年春暖花开之时再来,这事你们不要往外说,因为这关系着宫中的秘密’。那时起,我至今还没向人说过。没人知道您在这馆舍里住过。您这次来,人们也还都认识您。我想,这样也好,这省得使您招麻烦。先生,您不知道,您的名份太重了。在呀,听说您的五千言著文在周朝已经朝野轰动了,在函谷一带就不用再说了。”停一下,看看老聃,又接着说:“我也是个识字的,我还没有见到您的大作哩。我弟弟个研究学问的。他说他很想看看这部书。您带的可能有这部书的抄写卷。我想借一借,我弟弟抄一下。我不说是从您这借的,我给您保密,还不暴露您的身份。只用一天,日送回,不知您意下如何?”

    “可以,可以。”老聃先生说,“大侄子对我过夸了。这部书不足之处一定不少,还没顾得审查一下。你多批评,您们多批评好了。”说罢,从包袱里拿出那卷子写有道德经》

    全文的绢帛递给他。

    刘老头满足地拿着帛绢出去了。

    当刘老头又一次地来到这里,在老聃身边坐下来的时候,老聃先生就说话了:“大子啊,我就要打算去见秦悼公了。还得麻烦你呀。请你还给那个谢老头的儿子说一句,叫他给我传禀吧。”

    “好,好,这就去,我这就去。”刚刚坐稳的店主人,赶紧起身离去了。

    刘老头第二次找到谢老头。谢老头第二次将老聃要见秦悼公的事告诉了他的儿子。

    第二天上午,谢老头的儿子打算去见秦太子。因为悼公近来病又复发,暂把处理日大、小事务之事交给了太子,所以有事是需找他的。

    秦悼公去年患病,至今未愈。中间一大段时间里是好好歹歹,歹歹好好,以至拖拉今年(公元前四七七年)春天。后来又好好歹歹,歹歹好好,直到这以后的第二年公元前四七六年)病逝。他病逝后的继位人就是他早已确立的太子——秦厉共公。这后话。

    这天上午,秦太子和几位大臣商讨完几项国务之后,打算抚琴弹上一曲壮歌的时候,老头的儿子就向他走过来了。

    “启禀殿下,”他十分恭谨地跪在地上说,“去年来过的那个老聃又来了。他说他按约定时间前来的。他又要拜见万岁。如今万岁仍在病中。是否接见,如何接见,小特禀明殿下,望予定夺。”

    “起来,起来。”太子的脸上显出和气的神色。

    谢老头的儿子在一旁站好,单等太子殿下的口旨。没想到太子勾着头,一手按琴,一会儿没有说出什么来。

爱诗词,爱生活!www.GuShiCi5.com 喜欢就把《老子传》分享给您身边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