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徽商古训 至理名言» 古诗词网» 发布人:古诗词网(馨月老师) 发布时间 2023-11-20 15:02:57

本文讲解《若以舍贾而来,必不以趋贾而去》原文翻译|感想相关的内容,具体如下:

【原文】

若以舍贾而来,必不以趋贾而去。

【译注】

舍:放弃,停止。来:做。趋:归向。去:抛弃,舍弃。

如果是因为不喜欢经商而做学问,就一定不会再因为热衷于经商而放弃做学问。

潘汀州的侄子潘图南幼年时在家塾读书,后他父亲却让他去从商。但潘图南一直不喜欢经商,认为经商追求利润只是为了养家糊口。他立志要通晓诸子百家,深研儒家之道。于是他干脆打道回府,弃商从儒。潘汀州见状大喜,说:“我们家乡有十分之七的人都出去经商,只有十分之三的人以儒学为业。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人习儒,就会耐不下性子急急忙忙去经商了,即使一开始还能学得进去,也不能够登堂入室。如果是因为不喜欢经商而做学问,就一定不会再因为热衷于经商而放弃做学问。”由此看来,你身上增加了一份美德,真是一大幸事啊!

辑自《太函集》卷30《太学生潘图南传》。

【感悟】

一心不可二用。凹透镜在阳光的照射下,唯有将焦点对准于一点,才能将纸点燃。人生好比一块凹透镜,共同沐浴在阳光之下,之所以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取决于焦点是否聚于某一点。做事一心一意,抛掉其他的杂念,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所做的事中。唯有如此学习、工作,效率才能够高,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故事链接】

胡贯三是黟县西递村人,出身于重理学、懂礼教家庭,四五岁时就在家中开始学识字块、对对子、写红描;6岁进本村的“燃黎馆”读书,背《三字经》,念《千字文》,读四书五经,诵《幼学琼林》、《古文观止》,打算盘,临字帖等。由于家长的严格要求、教学先生的认真教诲,天真纯朴、聪颖过人的胡贯三学习更为上进,成为同窗学友中的佼佼者。

有一次,老师望山观景,得一上联:“黟县山多黑”,叫学生们对下联。这则上联字不多,是折字格。“多”、“黑”合为黟字,表示地名。几十名娃娃你看看我、我望望你,绞尽脑汁,也未对出。只有小贯三眼珠溜转,胸有成竹。老师下午回到学堂就一一查看学生对的下联,多数文不对题,少数几个对出的下联内容也平淡无味,唯独胡贯三的“靛池水定青”的下联,非常恰切巧妙,受到了老师的称赞。原来学堂的附近有口方方的小水塘,名叫“靛池”,其水深且清,享有甜池的美誉。放学后,老师兴致勃勃地对胡贯三的父母说:“此子才思敏捷,日后必成大器也!”长大后胡贯三也走上了经商之路,由于他“贾而好儒”,生意越做越大,门路越来越广,利润也越来越丰。上至武汉、九江,下至芜湖、南京,中到苏州、杭州都开设了当铺、钱庄、布店、作坊、土特产店……经过数十年的辛苦经营,胡贯三的家当已拥有“七条半街”、“三十六典”,成为“江南六大富豪之一”。

【延伸阅读】

中国商人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随着秦汉王朝的建立,先秦的“抑商”思想就以制度的形式在社会中开始发挥作用了。士、农、工、商,泾渭分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一大特色。秦汉以后,虽然商人的地位受到一定的贬抑,但是这完全没有影响商人在社会上的活跃程度。历史发展至明中叶以后,社会结构为之一变,士农工商这样的四民次序,逐渐演变为士商工农了。士不再傲居四民之首,商也不再屈居四民之末,出现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现象。士、商相混使许多读书人加入商人行列,出现了“其业则商贾也,其人则豪杰也”现象。时人也敏锐地觉察了这一变化,归有光说:“古者四民异业,至于后世士与农商常相混”。明朝以后,商人和士大夫之间的互相流动开始变得非常密切,商人阶层明确形成了自我意识,出现了自己的意识形态,商人在中国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也正式地开始上升了。15世纪以来,许多士大夫成为商人的代言人,用自己的笔墨和口舌,用自己的文化地位和影响力,为商人营造出意识形态。王阳明这样的大思想家,李梦阳这样的大文学家,也开始为商人写墓志铭,宣称“四民异业而同道”、“士商异术而同心”。“弃儒就贾”成为中国社会出现的新现象,而且非常普遍,商人多数是从士大夫演化而来,士大夫也往往出身于商人家族。清人沈垚说“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而“豪杰有智略之人”则多志于商。由此可见商人的社会地位之高了。

更多有关“《若以舍贾而来,必不以趋贾而去》原文翻译|感想”的文章请阅读 » 《徽商古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