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作品简析 传统经典» 古诗词网» 发布人:古诗词网(馨月老师) 发布时间 2024-5-16 16:25:11

本文讲解《罗亭》作品简析与读后感相关的内容,具体如下:

《罗亭》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罗亭》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重要作家屠格涅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于1856年发表。作品为“多余的人”塑造了著名的典型。故事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小贵族罗亭在贵妇人密哈伊洛夫娜举办的一次聚会上,大谈人们不能没有坚强的原则作为立足点,又讲:人的生命是短暂渺小的,但是伟大的一切都是由人造成的。人应该把完成天赋的使命看作自己的欢乐。罗亭优雅的风度、丰富的思想、雄辩的口才征服了整个客厅的听众。女主人17岁的女儿娜达雅,被他的讲演所倾倒。此后,她与罗亭不时接触。罗亭谈到自己长期漂泊和心灵疲倦,未曾找到同情的灵魂。他借书给娜达雅看,并把自己构思中的论文讲给她听。她一字一句品味着,把罗亭看作导师。思想的光辉点燃了她爱情的烈焰。一直追求她的服玲萨夫在她心目中已是微不足道了。一天,罗亭对她谈到一个男子所需要的支持,又谈到爱情悲剧的意义。他突然问起服玲萨夫,不无用意地说:“在坚强的心中旧的爱……只等到新的爱才能把它赶走”。娜达雅困惑地久久思索这句话,辛酸地哭了。第二天,罗亭逼问她是不是爱上服玲萨夫,她说完“我是你的”。便跑开了。后来娜达雅告诉罗亭,她母亲不同意她的婚姻。她问罗亭将怎么办,罗亭退缩了,回答:“当然服从!”娜达雅沉痛地说遇到了一个懦夫,然后跑着离开了他。罗亭无可奈何地去异地漂泊,行前给娜达雅的告别信还没忘掉那空洞而动听的辩才。几年后,在人生路上极端疲乏的罗亭,创办了二十几桩事业都失败了。他空想多于实践,虽然对别人起了启蒙作用,但自己却一事无成,不名一文。他自己慨叹:’我生来就是飞蓬”。1860年新版,作家又加上个结尾:1848年,在巴黎革命的街垒上,罗亭被法国士兵开枪打死。屠格涅夫在作品中塑造的罗亭——“多余的人”在世界文学中具有典型意义。此书早在1928年以文学研究会丛书形式,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刊行,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陆蠡的中译本,1990年再版。

更多有关“《罗亭》作品简析与读后感”的文章请阅读 » 《作品简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