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乐府诗 诗词大全» 古诗词网» 发布人:古诗词网(馨月老师) 发布时间 2024-4-29 17:00:13

本文讲解杨巨源《独不见》原文|翻译|注释|赏析相关的内容,具体如下:

杨巨源《独不见》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唐]杨巨源

春风艳阳色,柳绿花如霰。竞理同心鬟,争持合欢扇。香传贾娘手,粉离何郎面。最恨卷帘时,含情独不见。

《独不见》为乐府旧题,属于《杂曲歌辞》。本辞为南朝时梁代柳恽所作,因柳诗最后两句是“奉帚长信官,谁知独不见”,所以后世拟写者多以“独不见”三字为题。

《独不见》有五言、七言两种体式,其中五言体为正体,七言体为变体。 《乐府解题》中说:“《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唐代杨巨源的这首五言体《独不见》, 就是表现“伤思而不得见”这一传统的主题。这样的主题虽然并不新颖,但在主题的表现角度和表现方法上,杨巨源的这首诗却是有其独到之处的。

首先,从表现主题的角度上看,诗人杨巨源没有象其他写同一诗题的作者那样,从正面比较直接地去表现主题,而是从侧面入手,迂回曲折、委婉含蓄地表现女主人公对丈未的思念之情。全诗除结尾“最恨卷帘时,含情独不见”两句直接写女主人公的感情外,其他各句都是写女主人公所见到的别的女子与其情郎欢会、嬉戏的情景。

“春风艳阳色,柳绿花如霰。”在春风拂煦、艳阳高照的明媚春色里,杨柳泛绿,柳絮飘荡,宛如白濛濛的雪珠从天撒下。这是写景,是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阳春三月,正是郊游、踏青的好时候,是最容易勾起相思的季节。“竞理同心鬟,争持合欢扇。”那些妙龄女子都争先恐后地梳洗打扮,头上梳着表示男女同心的连环回文式的双环形发髻,手中拿着象征男女合欢的圆圆的团扇。她们满面春风,满怀春情,约好自己的情郎,趁着大好时光,成双成对地去踏青、游春。一个“竞”字,一个“争”字,活现出那些妙龄女子急于跟自己的情郎踏青、约会的心理状态。“香传贾娘手,粉离何郎面。”这里使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贾娘偷香的故事,一个是何郎啖饼的故事。贾娘是晋代贾充最小的女儿贾午,姿容光丽艳逸、端美绝伦。她爱上了美男子韩寿,就把她父亲存放的西域进贡的奇香偷了出来,送给心上人韩寿。韩寿把奇香洒在衣服上,以致被贾充发现他跟贾午偷情的事, 于是贾充就把女儿贾午嫁给了韩寿。何郎是指三国时魏国的何晏,他长得很美,面色非常白,魏明帝曹叡怀疑他脸上搽了粉。为了闹清他是否搽粉,就趁夏季炎热的时候,故意赠给他热汤饼吃。何晏接过热汤饼就大吃大嚼起来,吃得大汗淋漓,他就用衣袖把脸上的汗擦去,这一来脸色更加晶润洁白了。这里,诗人杨巨源用贾娘、何郎泛指俊丽美艳的游春男女。他们互赠信物,互表衷情,恣意嬉戏,纵情欢乐。此情此景,反映在一个丈夫远游在外的女子心里,她能不感到孤寂哀伤吗?

从开头到这里,占全诗四分之三的篇幅,还没有一句直接写到诗中的女主人公,但往细处想一想,却又使人感到好象处处都在写女主人公。按理说,在这春光明媚的季节,诗中的女主人公本来是不会有什么心情去欣赏春景的,但她又哪里会在家里坐得住呢?春色的吸引,女伴的怂恿,同时也为了借踏青、游春来消除心中的块垒,她也就走出家门,去欣赏春色去了。但是,那迷人的春色,那男女欢会的情景,不但没能消除她内心的忧愁,反而更加助长了她那相思之火。她只好默默地一个人返回家中,希望丈夫能够意外地归来。谁知回到家中一看,她的那一点点侥幸心也完全破灭了:“最恨卷帘时,含情独不见。”卷起帘来一看,仍然是自己孤单单一个人,看不到所思之人的影子。这怎能不使人忧、不令人恨呢!这首诗虽然主要是从侧面来写的,但是它比正面描写更有艺术魅力,也更能表现女主人公“伤思而不得见”的悲苦心情。

其次,从表现主题的方法上看,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全诗共八句,前六句写得都是乐景:明媚的春光,忙于修饰打扮的妙龄女子,男女的约会、嬉戏,构成了一种明朗、热烈、乐观的生动情景。这情景同诗中女主人公的那种阴沉、孤寂、哀伤、凄清的心境,表面上好象是矛盾的、对立的,其实却是和谐的、统一的,是在矛盾中求得的和谐,在对立中达到的统一。这乐景作用于女主人公的心里,比哀景的作用还要强烈得多,它更能强化女主人公的心理反差,激起女主人公更强烈的孤寂感、抑郁感,引起她对丈夫空前强烈的思念。因而才会逼出“最恨卷帘时,含情独不见”这样率直而强烈的内心自白来。要知道,“最恨”的“最”字,这个最高级的程度副词,可不是随便就能使用的啊!另一方面,这乐景反射在读者的心理屏幕上,也会产生由乐而哀的表象转化,使读者更容易对女主人公“伤思而不得见”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

更多有关“杨巨源《独不见》原文|翻译|注释|赏析”的文章请阅读 » 《乐府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