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徽商古训 至理名言» 古诗词网» 发布人:古诗词网(馨月老师) 发布时间 2023-11-20 15:03:13

本文讲解《丈夫志功名为国家作梁栋材,否亦宜效毫末用,宁郁郁侪偶中相征逐以终老耶!》原文翻译|感想相关的内容,具体如下:

【原文】

丈夫志功名为国家作梁栋材,否亦宜效毫末用,宁郁郁侪偶中相征逐以终老耶!

【译注】

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郁郁:忧伤、沉闷的样子。侪偶(cháiǒu):同辈;同类的人。征逐:特指不务正业,唯在吃、喝、玩、乐上的往来。

大丈夫应当志向远大,追求功成名就,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即使在时运不顺的情况下也应当想方设法为社会和国家尽绵薄之力,岂能怨天尤人、不务正业,与那些游手好闲的人一起吃吃喝喝终此一生!

江登云,清康乾时期歙县人,16岁随兄外出经商,大获成功,但却并不满足于此,一心想要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并经常对人作如上感言。后来,他终于弃贾业、入武庠,“连第进士,膺殿廷选,侍直禁卫”,官至南赣都督。

辑自《济阳江氏族谱》卷9《清覃恩累晋武功大夫袁临时将署南赣总兵官登云公原传》。

【感悟】

现实社会中,到处都是商机,这就需要心怀理想和追求,能够用一颗明亮的眼睛去发现机会,用实际行动去把握机会。没有了理想,就会困惑迷惘、浑浑噩噩;没有了追求,就会甘于平庸,甚至沉溺于声色财气中。有了理想,就有了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有了追求,就有了付出的勇气、行动的力量和成功的希望。

【故事链接】

阮弼,字良臣,号长公,明嘉靖至万历年间歙县人,出身于一个破落地主家庭。破落的原因就在于他的父亲具有儒侠精神,急公好义,乐善好施,凡乡间经济上告急告穷者,向他家借钱或要他家作担保,其父热心周济乡邻、“孳孳务振人急”,乐此不疲。谁知借债人大多不能够归还,本来富裕的阮家因此家道败落,还落了个“其仁足愚”的名声。

阮弼自幼入学,智商极高,也很勤奋,“日记数千言”。与他同师、后来中第担任户部尚书的鲍某曾惴惴不安地自叹弗如。但家道的破败,使阮家难以支付入学的费用,阮弼含泪辍学,转而学医。学医难以拿到行医执照,阮弼就请求父亲说:“乡亲们大多出外经商,不少都致富了。我们家目前还欠了几百两银子的债,为何我们甘受贫困却不去经商?再这样下去,我们还有什么指望呢?请父亲筹备些经商资本,我要去闯出一番事业来!”阮父点头赞成,借了一笔钱给阮弼作资本,指望他重振家业。阮弼带着行李、雨具北行,经绩溪,越新岭关,过旌德,到泾县,走青弋江水路抵达芜湖。阮弼怀着远大的志向,带着全家的寄托和希望,开始了创业历程,并最终取得巨大成功。

【延伸阅读】

鲍志道,字诚一,号肯园,歙县人,清朝大盐商。他经营盐业富裕以后,拿出大量钱财来建立书院、学堂,资助贫困学子读书。当时歙县有一座建于明朝正德年间的紫阳山坳(又称山间书院),经过200多年的风风雨雨,将要倒塌,徽商们为此发起修建紫阳书院的倡议。鲍志道积极响应,当即捐赠白银3000两。书院建成以后,命名为“古紫阳书院”。为了维护管理,鲍志道又捐赠白银8000两,成立书院基金,并出面将这8000两银子按每月一分利的利率贷给两淮的盐商,这样每年又可以获得利息960两白银,鲍志道就是采取这种增值方式源源不断地长期供给书院管理所需的正常开支费用。鲍志道不仅热心家乡书院建设,还在经营地扬州等地还出资修建了十二门义学(也称“义塾”,旧时靠官款、地方公款或地租设立的蒙学),专供贫家子弟读书。

更多有关“《丈夫志功名为国家作梁栋材,否亦宜效毫末用,宁郁郁侪偶中相征逐以终老耶!》原文翻译|感想”的文章请阅读 » 《徽商古训
猜你喜欢: